輕歌一段夢幻泡影《夜未央》
11月
01
2018
夜未央(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34次瀏覽
蔡孟汝(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所碩士)

唐美雲歌仔戲團成軍已邁入第二十一年,今年的新編大戲《夜未央》採用歷史故事作為背景,敘述西漢征和二年所發生的「巫蠱之禍」。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現象,生命的長短是無法被控制的,過去,追求長生不死藥而造成生靈塗炭的君王不計其數,漢武帝劉徹(唐美雲飾)也是其中一人。大臣江充(小咪飾)為鞏固自己在朝中地位,進而栽贓太子劉據(林芳儀飾)使用巫蠱之術欲迫使漢武帝下位,皇后衛子夫(許秀年飾)護子未果,回顧一生竭盡為帝王付出,最終夫妻間的信賴卻止於小人讒言,因而絕望自盡。

演出以三位戲子鬼魂:優宮(吳旻真飾)、優商(黃宇臻飾)、優羽(李 嘉飾)因巫蠱之禍受牽連而冤死揭開序幕。以名詞來解釋,「優」為演戲的人,劇中三位開場的冤魂命名也恰好呼應中國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藉此隱晦敘述一代王朝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皇后記憶中已故的李夫人(曾玫萍飾)因早逝而容貌依舊,〈佳人歌〉被悠悠唱起,「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月色照映下更顯得惆悵萬分。劇末,漢武帝孤身一人在金鑾大殿中,對人的不信任感促成長安城數萬人性命因他的夢而白白葬送,奸臣操弄下甚至也賠上髮妻與後嗣性命,大夢初醒已然遲,形單影隻剩一人。

今年音樂設計與編曲委任李哲藝,音樂和聲語調性變化上的運用風格較不同於傳統調式,主線條雖清晰易辨,卻失去舊有韻味,音樂多重混搭下,傳統歌仔戲已不復見,跨界表演形式所呈現的音樂與唱腔和過去有了顯著改變,但是李哲藝厚實的音程能力建構下,情感線條的堆疊能力是無庸置疑的。

《夜未央》資深演員在演出節奏掌握上恰到好處,情緒流轉方面極具說服力,但是演員聲線之音質隨著歲月消磨明顯沙啞,是筆者個人覺得遺憾之處。唐美雲歌仔戲團承先啟後培植後進,在各方面都勇於嘗試,提攜優秀的新生代演員,更多的舞台經驗累積下,相信實力能更精準並行雲流水地發揮。近年各式新編劇採用許多創新的內容,目的吸引更多年輕輩的觀眾走入劇場,深掘傳統的戲劇精粹,從各種細節嶄新的嘗試與磨合併烈的火花來看,未來仍值得令眾人期待。

《夜未央》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8/09/2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