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觀看:親子的共同在場《傻子王國》
4月
23
2025
傻子王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提供/攝影林勝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20次瀏覽

文 黃皪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傻子王國》由鞋子兒童實驗劇團製作,改編自托爾斯泰的童話《傻子伊凡》(Ivan the Fool)。作為一齣以親子觀眾為核心對象的劇場作品,它在敘事與互動設計上,展現出對兒童心理與家庭觀演經驗的深度理解。儘管製作規模不大,整體呈現仍具誠意,並成功在有限條件中探索出親子劇的一種可能形式。

童話敘事的當代意義:從「傻人」到「智者」

劇情講述伊凡因其言行憨直被稱為「傻子」,在兄長瓜分家產、魔鬼從中作梗的困局中,始終堅守善良與勤勞,最終反而建立起和平與愛的國度。這個看似「傻人有傻福」的情節,實則蘊含深刻的道德辯證:真正的強大,從來不是戰勝他人,而是守住本心。整體敘事簡潔而明確,主題直指人心:利己與貪婪終將導致毀滅,而質樸與不爭則可能帶來持久的平和。

傻子王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提供/攝影林勝發)

在今日高度競爭的社會中,這樣的價值觀反而顯得彌足珍貴。《傻子王國》讓孩子理解「不貪、不爭」也是一種選擇,而成年人更能從中體會——節制、誠實與內在信念,才是對抗現實誘惑的根本力量。如同《道德經》所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伊凡的「傻」其實蘊含著對權力與慾望的節制,以及一種更根本的生活哲學。劇本將這層意涵保留並有效傳遞,為家庭觀眾提供了一個可共同探討價值觀的契機,在最單純的敘事中,回到文明教育的初衷。

親子劇的再定義:從陪看到共創

作為一部親子劇,《傻子王國》不僅是演給孩子們看的作品,它更強調家長與孩子的「共同參與」。相較於部分將兒童戲劇視為「過家家」的輕薄娛樂,《傻子王國》設計了大量互動橋段,讓孩子不只是坐著觀賞,而是真正成為「劇中人」。劇中最具代表性的橋段之一,是中場時演員們走入觀眾席,將劇中大豐收的稻穗分送給每一位觀眾。孩子們一個個興奮地接過稻穗,眼神發亮。而後,當劇情需要大家一同施展魔法時,孩子們激動地舉起稻穗,在演員的帶領下齊聲呼喊咒語,共同參與劇情推進。

這種將觀眾「拉入劇情內部」的設計,使整場戲不再是單向的「表演」,而是互動、參與、體驗的綜合過程。對孩子而言,它是一場遊戲與學習的冒險;對大人而言,它則是一個重新理解孩子、甚至重新理解自己的契機。就如我原本作為一位習慣收斂情緒的成人,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難免感到些許尷尬,卻被孩子們毫不設限的投入打動。他們不羞怯、不遲疑、完全沉浸在戲劇的魔法之中,這讓我重新反思:親子劇場不該只是「演給孩子看」,而應該是「邀請成人與孩子一起玩」。這種體驗甚至喚醒了我童年時那份自由奔放、無所畏懼的自己。

傻子王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提供/攝影林勝發)

跨媒材語彙與敘事融合的藝術實驗場

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傻子王國》展現出對多元敘事語彙的積極運用,嘗試以豐富的手法支撐其故事呈現。本劇採用了影偶敘事與真人表演並行的方式,並融合歌舞、光影與手語等元素,建構一個具象又充滿童話質地的世界。尤其是一幕將葉片轉化為金幣的道具變化,巧妙完成了超越現實邏輯的視覺魔術,令人驚喜不已。此類安排豐富了表演層次,也為兒童觀眾提供了更具多樣性的藝術刺激。

這種跨媒材處理雖未臻精緻,卻已展現出創作團隊在兒童劇場語彙上的探索意圖。相對於過於簡化、程式化的兒童戲劇敘事,《傻子王國》嘗試引導年齡稍長的孩子進一步接觸戲劇性的變化與象徵表達,是值得肯定的方向。

結語:劇場之外,是情感記憶的種子

演出結束後,我離開劇場時看見一位小女孩手持稻穗,轉身對她的媽媽真誠地說:「我覺得好好看哦!」那一刻所帶來的觸動,遠勝劇中任何戲劇高潮。那是一種不加修飾的誠懇評價,也提醒我們,一齣戲劇對孩子而言,不只是觀看與消遣,更可能是一段情感記憶的形成。

這場戲的力量,也許就在於此:它提供的不只是歡笑或寓言,更是一個讓家長與孩子共同記住的情感時刻,一段無須言語教導,卻足以終身陪伴的記憶。當劇場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成為家庭關係的一部分,那麼《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傻子王國》

演出|鞋子兒童實驗劇團
時間|2025/03/22 19:3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