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觀看:親子的共同在場《傻子王國》
4月
23
2025
傻子王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提供/攝影林勝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27次瀏覽

文 黃皪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傻子王國》由鞋子兒童實驗劇團製作,改編自托爾斯泰的童話《傻子伊凡》(Ivan the Fool)。作為一齣以親子觀眾為核心對象的劇場作品,它在敘事與互動設計上,展現出對兒童心理與家庭觀演經驗的深度理解。儘管製作規模不大,整體呈現仍具誠意,並成功在有限條件中探索出親子劇的一種可能形式。

童話敘事的當代意義:從「傻人」到「智者」

劇情講述伊凡因其言行憨直被稱為「傻子」,在兄長瓜分家產、魔鬼從中作梗的困局中,始終堅守善良與勤勞,最終反而建立起和平與愛的國度。這個看似「傻人有傻福」的情節,實則蘊含深刻的道德辯證:真正的強大,從來不是戰勝他人,而是守住本心。整體敘事簡潔而明確,主題直指人心:利己與貪婪終將導致毀滅,而質樸與不爭則可能帶來持久的平和。

傻子王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提供/攝影林勝發)

在今日高度競爭的社會中,這樣的價值觀反而顯得彌足珍貴。《傻子王國》讓孩子理解「不貪、不爭」也是一種選擇,而成年人更能從中體會——節制、誠實與內在信念,才是對抗現實誘惑的根本力量。如同《道德經》所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伊凡的「傻」其實蘊含著對權力與慾望的節制,以及一種更根本的生活哲學。劇本將這層意涵保留並有效傳遞,為家庭觀眾提供了一個可共同探討價值觀的契機,在最單純的敘事中,回到文明教育的初衷。

親子劇的再定義:從陪看到共創

作為一部親子劇,《傻子王國》不僅是演給孩子們看的作品,它更強調家長與孩子的「共同參與」。相較於部分將兒童戲劇視為「過家家」的輕薄娛樂,《傻子王國》設計了大量互動橋段,讓孩子不只是坐著觀賞,而是真正成為「劇中人」。劇中最具代表性的橋段之一,是中場時演員們走入觀眾席,將劇中大豐收的稻穗分送給每一位觀眾。孩子們一個個興奮地接過稻穗,眼神發亮。而後,當劇情需要大家一同施展魔法時,孩子們激動地舉起稻穗,在演員的帶領下齊聲呼喊咒語,共同參與劇情推進。

這種將觀眾「拉入劇情內部」的設計,使整場戲不再是單向的「表演」,而是互動、參與、體驗的綜合過程。對孩子而言,它是一場遊戲與學習的冒險;對大人而言,它則是一個重新理解孩子、甚至重新理解自己的契機。就如我原本作為一位習慣收斂情緒的成人,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難免感到些許尷尬,卻被孩子們毫不設限的投入打動。他們不羞怯、不遲疑、完全沉浸在戲劇的魔法之中,這讓我重新反思:親子劇場不該只是「演給孩子看」,而應該是「邀請成人與孩子一起玩」。這種體驗甚至喚醒了我童年時那份自由奔放、無所畏懼的自己。

傻子王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提供/攝影林勝發)

跨媒材語彙與敘事融合的藝術實驗場

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傻子王國》展現出對多元敘事語彙的積極運用,嘗試以豐富的手法支撐其故事呈現。本劇採用了影偶敘事與真人表演並行的方式,並融合歌舞、光影與手語等元素,建構一個具象又充滿童話質地的世界。尤其是一幕將葉片轉化為金幣的道具變化,巧妙完成了超越現實邏輯的視覺魔術,令人驚喜不已。此類安排豐富了表演層次,也為兒童觀眾提供了更具多樣性的藝術刺激。

這種跨媒材處理雖未臻精緻,卻已展現出創作團隊在兒童劇場語彙上的探索意圖。相對於過於簡化、程式化的兒童戲劇敘事,《傻子王國》嘗試引導年齡稍長的孩子進一步接觸戲劇性的變化與象徵表達,是值得肯定的方向。

結語:劇場之外,是情感記憶的種子

演出結束後,我離開劇場時看見一位小女孩手持稻穗,轉身對她的媽媽真誠地說:「我覺得好好看哦!」那一刻所帶來的觸動,遠勝劇中任何戲劇高潮。那是一種不加修飾的誠懇評價,也提醒我們,一齣戲劇對孩子而言,不只是觀看與消遣,更可能是一段情感記憶的形成。

這場戲的力量,也許就在於此:它提供的不只是歡笑或寓言,更是一個讓家長與孩子共同記住的情感時刻,一段無須言語教導,卻足以終身陪伴的記憶。當劇場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成為家庭關係的一部分,那麼《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傻子王國》

演出|鞋子兒童實驗劇團
時間|2025/03/22 19:3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