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觀看:親子的共同在場《傻子王國》
4月
23
2025
傻子王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提供/攝影林勝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80次瀏覽

文 黃皪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傻子王國》由鞋子兒童實驗劇團製作,改編自托爾斯泰的童話《傻子伊凡》(Ivan the Fool)。作為一齣以親子觀眾為核心對象的劇場作品,它在敘事與互動設計上,展現出對兒童心理與家庭觀演經驗的深度理解。儘管製作規模不大,整體呈現仍具誠意,並成功在有限條件中探索出親子劇的一種可能形式。

童話敘事的當代意義:從「傻人」到「智者」

劇情講述伊凡因其言行憨直被稱為「傻子」,在兄長瓜分家產、魔鬼從中作梗的困局中,始終堅守善良與勤勞,最終反而建立起和平與愛的國度。這個看似「傻人有傻福」的情節,實則蘊含深刻的道德辯證:真正的強大,從來不是戰勝他人,而是守住本心。整體敘事簡潔而明確,主題直指人心:利己與貪婪終將導致毀滅,而質樸與不爭則可能帶來持久的平和。

傻子王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提供/攝影林勝發)

在今日高度競爭的社會中,這樣的價值觀反而顯得彌足珍貴。《傻子王國》讓孩子理解「不貪、不爭」也是一種選擇,而成年人更能從中體會——節制、誠實與內在信念,才是對抗現實誘惑的根本力量。如同《道德經》所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伊凡的「傻」其實蘊含著對權力與慾望的節制,以及一種更根本的生活哲學。劇本將這層意涵保留並有效傳遞,為家庭觀眾提供了一個可共同探討價值觀的契機,在最單純的敘事中,回到文明教育的初衷。

親子劇的再定義:從陪看到共創

作為一部親子劇,《傻子王國》不僅是演給孩子們看的作品,它更強調家長與孩子的「共同參與」。相較於部分將兒童戲劇視為「過家家」的輕薄娛樂,《傻子王國》設計了大量互動橋段,讓孩子不只是坐著觀賞,而是真正成為「劇中人」。劇中最具代表性的橋段之一,是中場時演員們走入觀眾席,將劇中大豐收的稻穗分送給每一位觀眾。孩子們一個個興奮地接過稻穗,眼神發亮。而後,當劇情需要大家一同施展魔法時,孩子們激動地舉起稻穗,在演員的帶領下齊聲呼喊咒語,共同參與劇情推進。

這種將觀眾「拉入劇情內部」的設計,使整場戲不再是單向的「表演」,而是互動、參與、體驗的綜合過程。對孩子而言,它是一場遊戲與學習的冒險;對大人而言,它則是一個重新理解孩子、甚至重新理解自己的契機。就如我原本作為一位習慣收斂情緒的成人,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難免感到些許尷尬,卻被孩子們毫不設限的投入打動。他們不羞怯、不遲疑、完全沉浸在戲劇的魔法之中,這讓我重新反思:親子劇場不該只是「演給孩子看」,而應該是「邀請成人與孩子一起玩」。這種體驗甚至喚醒了我童年時那份自由奔放、無所畏懼的自己。

傻子王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提供/攝影林勝發)

跨媒材語彙與敘事融合的藝術實驗場

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傻子王國》展現出對多元敘事語彙的積極運用,嘗試以豐富的手法支撐其故事呈現。本劇採用了影偶敘事與真人表演並行的方式,並融合歌舞、光影與手語等元素,建構一個具象又充滿童話質地的世界。尤其是一幕將葉片轉化為金幣的道具變化,巧妙完成了超越現實邏輯的視覺魔術,令人驚喜不已。此類安排豐富了表演層次,也為兒童觀眾提供了更具多樣性的藝術刺激。

這種跨媒材處理雖未臻精緻,卻已展現出創作團隊在兒童劇場語彙上的探索意圖。相對於過於簡化、程式化的兒童戲劇敘事,《傻子王國》嘗試引導年齡稍長的孩子進一步接觸戲劇性的變化與象徵表達,是值得肯定的方向。

結語:劇場之外,是情感記憶的種子

演出結束後,我離開劇場時看見一位小女孩手持稻穗,轉身對她的媽媽真誠地說:「我覺得好好看哦!」那一刻所帶來的觸動,遠勝劇中任何戲劇高潮。那是一種不加修飾的誠懇評價,也提醒我們,一齣戲劇對孩子而言,不只是觀看與消遣,更可能是一段情感記憶的形成。

這場戲的力量,也許就在於此:它提供的不只是歡笑或寓言,更是一個讓家長與孩子共同記住的情感時刻,一段無須言語教導,卻足以終身陪伴的記憶。當劇場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成為家庭關係的一部分,那麼《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傻子王國》

演出|鞋子兒童實驗劇團
時間|2025/03/22 19:3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