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澀的人間喜劇《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結束》
9月
21
2020
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結束(小劇場學校提供/攝影林蔚圻)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61次瀏覽
吳思鋒(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不把一場演出的時間形式等同票券上印的演出長度,詳細點說是「從觀眾坐定、燈光三明三暗到謝幕、觀眾離場」沒什麼稀奇,但要說有誰總一以貫之地實行,小劇場學校肯定是少數中的少數,譬如劇組人員比觀眾還早進場,他們一一趴在黑膠地板,比觀眾還無聊地等待,打上劇組職稱的A4影印紙擺在各人頭前,但製作人的位置卻放著一台與一樓前台視訊連線的筆電,導演直接起身向螢幕裡的製作人確認會否準時開演;地下劇場的另個空間,則有編劇幫觀眾算塔羅、用預錄音檔販售劇場刊物、展示「全球唯一」節目單及空間照片;觀眾若要寄放背包,兼演員的前台人員就直接把背包靠舞台兩側放,還叫觀眾放心,絕對讓寄放者看得到放哪裡。

《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結束》(小劇場學校提供/攝影林蔚圻)

又或者,當我們以為非得要找一個看起來很有歷史的地點,再加上一長串故事,才稱得上現地創作的時候,小劇場學校本次學期製作《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結束》卻在說,當我們能夠通過劇場將一個場所歷史的問題化,並把空間當作文本的一部份,現地創作才有可能。所以,創作的現地性交換的是作品的生產性。

據此,此作「學製」意義並不僅在於學員的表演呈現,而是重新錨定學員個人與個人、學員個人與小劇校、小劇校與劇場生態等等的關係;或說,一種反身性。如果沒搞好,這樣的作法也很容易徒剩內部彼此調侃的低級喜劇,但《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結束》妙就妙在它把前陣子臺北林森錢櫃KTV大火與「待在小劇校」連起來,於是場上的六位演員也是大火中喪生的六位亡者,該KTV也就成了歸綏街的小劇校,KTV歇業與小劇校關閉亦相互比擬。根本毫無關聯的兩者,並非通過角色扮演、寫實的真建立可信的幻覺,而是通過貫連演員我與角色我的半透明表演、荒謬的假建立虛構的真實。(抑或,這樣的表演方法,才有可能讓我們的「寫實」表演」真正落地?)

沒有人會在觀戲過程中相信自己的信以為真,以為場上的演員就是KTV的亡者,或者覺得這場學製跟那場大火究竟有什麼關係,但「做為外部視點的KTV」卻讓我們更看到為什麼一個人會選擇去某個地方,而且願意待下來,譬如小劇校裡的人。另一方面,學校、劇團、機構都可能/可以是「這個地方」。反過來說,KTV的設定,也拉出了一個小劇校向外投射的視幅,使其反身性不會落入原子化的封閉迴圈。

《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結束》(小劇場學校提供/攝影林蔚圻)

此學製通過文本、空間、表演相互織結的密度,這樣不斷的內外折射、穿出穿入,使得學員群體中的我、小劇校中的學員、劇場生態中的小劇校的幾個「處境」得以層次化。進而,更重要的是將小劇校他者化,譬如「有想過演出中小劇場學校停業嗎?」這句本來頂多讓人笑一下就過去的台詞,卻因為KTV大火的比喻被建立起來,當演員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反而有一種岔然的生命之重。這個(想像)停業的重量賦予了小劇校「已成過去,未來不復存在」的否定性,一部分正是在這個否定的邏輯上,場上的演員與大火的亡者得以異質的連結。

回過頭來,林靖雁編劇的《沒有開始》其實非常短,在第一個獨白的男演員說完「從前從前,有一座山,山裡面有一座廟,廟裡面有兩個和尚,一個大一個小,大和尚跟小和尚說,從前從前,有一座山,山裡面有一座廟,廟裡面有兩個和尚,一個大一個小,大和尚跟小和尚說,從前從前……」過後沒有多久,身穿白禮服的女演員進場,馬上宣告中場休息「兩秒」,就開始《就不會有結束》的演出。而《就不會有結束》的後段,演員已經預告最後一句台詞。在這場「不知道這一天是怎麼開始的」(引劇中台詞)的學製,沒有三一律,沒有懸念,有的只是創造當下。長年以來,小劇場學校猶如一個劇場的實驗教育場域,倒映學院戲劇的缺乏,這場學製,充分傳達了它的實驗性。它的酸澀,既是戲裡的,也是戲外的。

《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結束》

演出|小劇場學校
時間|2020/09/13 14:30
地點|小劇場學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