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自娛的智慧《愚人》
12月
17
2018
愚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0次瀏覽
柏懿庭(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在學生)

此製作是稻草人舞團邀請傑出新銳舞者暨編舞者高辛毓編創,而高辛毓善用愚人牌裡的序號0,這個看似虛無卻包羅萬象的神奇數字,帶領我們進入他一手打造的奇幻世界。

一坐到位置上先引起我好奇心的是舞臺佈置。舞臺上懸浮著十片像括號一樣的弧形板,懸在舞臺的空中產生出似有若無的0,促使我在節目開始前就在腦中有不少畫面產生。演出開始打的是斜角燈,舞臺上的各處角落陸續出現像小偷一樣偷偷摸摸的舞者,每位舞者古怪的方式不一樣,有的執著於是否能掌握弧形板,有的注重弧形板形狀,並找出與弧形板相同形狀的物品,而共通點都是對於頭上的十片弧形板充滿好奇。這樣的狀態持續到一位舞者用腳將弧形板推到地上發出很大的一聲「碰」,舞者們的動作便轉變成彈跳活潑,音樂也變成是輕快逗趣的。四位舞者穿梭在各個弧形板中,並且因為好奇心做出許多意想不到的舉動。其中一位舞者把自己當魔術師,操控每一個模型版,誇張的動作與表情,看得我表情也會跟著變化。最後,變魔術的舞者將其餘舞者手上的道具都丟進垃圾袋裡,並且應景地播著垃圾車的音樂,畫面看似以詼諧有趣,但我覺得這好像在形容一般人眼中的愚人:在自己的世界裡做他人看似奇怪但對他們來說卻很有意義的事,而一般人總把做著這樣的行為的人歸類為怪人,並且把他們所認真鑽研的事物當作視而不見的丟在一旁。

舞臺上的隊形、動作細膩的編排巧思,每一刻都有小驚喜藏在裏頭。延續前段所述,舞者有時彼此像愚人般的捉弄彼此,有時一同沉浸在自己努力的世界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四人互相追跑、衝撞,動作質地是強而有力的。其中一位舞者被撞到之後以誇張逗趣的方式跌倒在地,並且非常引人耳目地放聲大哭,其餘三位舞者見狀,不屑一顧的離開,留下那位跌倒大哭的舞者。慢慢地,音樂轉為悲傷,大哭的舞者舞了一大段動作流暢、質地柔軟、情感憂傷的獨舞,其餘三位舞者陸續靠近他,不停的跟他說話,到最後模仿他的動作。大哭舞者非常沉浸在自我的悲傷世界,一點都不理會其餘三位舞者對他的行為,高辛毓選擇的呈現方式讓愚人的反差顯得格外清晰。畫面看上來像是在訴說當愚人被排除在外時,他們會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當平凡人再回過頭時,愚人早已依循自己的腳步走在他們前面了。

在愚人眼裡,真正愚人的是那些事不關己的平凡人。舞作的最後一段,每位舞者從頭到腳穿全白連身衣,在我的想像裡是象徵歸零,與第一段的四位舞者身上那五彩繽紛的服裝也有很大的反差。或許是要讓我們知道,這四位扮演愚人的舞者們,外表活潑開朗、很多執著的行為顯得愚昧,實則他們有一個自己的世界,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努力,每每受挫時也都會讓自己歸零,不會輕易被打倒。

整齣舞作豐富多變,很多看起來逗趣的畫面,其實意涵深遠且能引發無限思考。高辛毓藉《愚人》為題,讓觀眾思考面對事情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因整齣舞作以逗趣方式呈現,除了不枯燥乏味,更能對比出逗趣裡隱含諷刺意味,使觀眾能有無限想像與反思空間。

《愚人》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18/11/10  19:30
地點|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輪流從左右側往舞台中央走進,就像土撥鼠在地底下挖了好多地道,路徑繁複,卻不迷路的自在移動,她們走路的姿態如竊賊般,手腳蜷曲眼觀四方,不時於靜止後又快速移動,或許,這就是愚人自我保護的方式。(謝亞芸)
12月
15
2018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