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國姓爺合戰:英雄和藤內》
12月
20
2023
國姓爺合戰:英雄和藤內(臺北木偶劇團提供/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28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也許是歷史地緣的關係,在鄭氏王朝定都的台南演出國姓爺的故事總帶有一份親近感,然而《國姓爺合戰》這個移植自日本江戶時代近松門左衛門的淨琉璃作品卻對多數台灣人而言帶有陌異性。

「和藤內」是戲劇中虛構的名字,也暗示了鄭成功非中國人和非日本人的尷尬身分,和(わ日本)、藤(とう唐)、內(ない),和藤內與父親老一官透過錦祥女嫁予甘輝將軍的姻親關係,向甘輝將軍乞兵以反清復明,和藤內順利回到中國消滅韃靼清兵,實現反清的理想。戲劇終歸是戲劇,學過台灣歷史的人都知道鄭氏終究沒有反清復明,近松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只是日本人擴張侵華的野心和願望。因此,在台北木偶劇團改編的《國姓爺合戰》中,故事收在和藤內向甘輝將軍乞兵,在甘輝將軍的一番掙扎後終於同意出兵相助,但是――故事沒有再說下去了。不再說下去的故事,台灣人都心知肚明。如此的故事脈絡,若非劇末才提及和藤內即為延平郡王,對台灣觀眾而言,彷彿站在旁觀者的視角看待中日兩方權力的角逐,鄭氏王朝的故事一旦遠離了台灣的場域,便變得異常陌生了。 

台北木偶劇團的《國姓爺合戰》在情節上並未做太多更動,主要在舞台呈現手法上有所差異,彩樓被解構為四個零散破碎的戲台,猶如歷史的視角總是零散拼湊而來,而舞台中間有一完整彩樓則在故事中後段作為城池的象徵。人物設定方面雖以和藤內為主角,但這個腳色沒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行動,與父母前往獅子城乞兵時,途中遇猛虎,倚靠著天照大神的令牌降伏了猛虎,也順利利用猛虎解決奸臣追殺。說服甘輝將軍出兵一段,則以和藤內妹妹錦祥女展現較強烈的性格,她不惜自我犧牲也要說服丈夫出兵相助,相對地,和藤內雖然最後殺進獅子城內,但改變甘輝將軍心意的是和藤內母親和妹妹的自盡打動了他。意即,在故事中,較難看出這個腳色的性格和轉變,相對較為扁平。 


國姓爺合戰:英雄和藤內(臺北木偶劇團提供/攝影)

舞台手法較奇特的是,穿插著漫才少爺的演出。漫才少爺為守城池小兵戲偶的擬人化身,兩兄弟負責插科打諢,鬆綁了原有歷史劇的嚴肅調性,而演員本身為日本人,他們說著帶有日語口音的國語時,在故事場景中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們出場時,不談國家大事,關心的是要吃什麼、要尋找自己的母親,作為一般的平民百姓,他們無權決定大事,只能過好現階段的生活,說著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其中一段人偶同台,兩名婢女戲偶帶著和藤內母親進入獅子城會見錦祥女時,漫才少爺在一旁為戲偶配旁白,刻意捏尖的嗓音為戲劇帶來效果。他們的對話雖然多為即興演出,只是現場觀戲的兒童眾多,有時與觀眾的互動似乎也讓漫才少爺有些無法掌控。此外,漫才少爺的演出依循著「尋找母親」的脈絡,但尋找母親的意圖讓人有些不解,若母親是象徵著國族或母國等身分認同的關係,那麼這兩位「日本人」又是代表誰的立場?他們何以要尋根?故事最後漫才少爺找到母親、卻不被母親所認得,於是以告別了母親作結,若是指血緣的失根與斷聯,與他們相連結的究竟是哪個地方?或許因為漫才少爺出場時總是以插科打諢的方式出現,並未安排一定的鋪陳供觀眾按圖索驥,以至於故事最後想傳達的意象過於模糊不夠明朗。 

整體而言,劇團在保留主要情節之下,試圖以舞台手法賦予作品新面貌,只是較難看見新的歷史視角。原先嚴肅的歷史主題,因漫才少爺的加入而不顯得沉悶,只是也相對壓縮了劇情或人物更多發展的空間,在主演的口白上,因應人物身分的文言韻味或是俚俗趣味皆能有明顯區隔,這也是劇團的優勢所在,只可惜未能有太多的發揮。和藤內的故事幫助觀眾暫時離開鄭氏王朝統治台灣的歷史包袱,若能從中拉出一種新的視角和觀點、填滿主線的戲肉,那將會是一場饒富意味的好戲。 

《國姓爺合戰:英雄和藤內》

演出|臺北木偶劇團
時間|2023/11/25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