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哭又笑又暖的青春共感《青春絮語》
12月
05
2018
青春絮語(玉米雞青少年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2次瀏覽
黃千凌(科技業行銷人員)

由玉米雞青少年劇團演出的《青春絮語》(以下簡稱《青》),發想自羅蘭巴特文學名著《戀人絮語》,由一群平均20歲不到的演員,詮釋關於愛的體悟與記憶。儘管技法有待琢磨:有些肢體還放不太開、有些台詞出口時怯怯、有些對手戲還不怎麼流暢,但可貴的是劇中以豐富多變的表演語彙和比喻,讓業餘表演者能恰如其分地掌握角色,舒適展現自己,不僅完全跳脫一般年輕團隊容易出現的無病呻吟,更創造出一種清新、充滿愛戀疼惜的語法,來展現戀人的臆想。

《青》劇延續文本的內容(愛戀)以及結構(碎散集結的絮語),包含九個場景:他/她來了、我醉了、等待、相思、嫉妒、戀人的愚蠢、我瘋了、我在愛裡遊蕩、我愛你。每個場景如同一段小品的主題表演,不只述說戀人的關係,更多時候是戀人自己內心的對話。青少年演出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在演員人生經驗有限情況下,讓觀眾順利跨越成見 (如「年輕人哪懂愛」這樣的成見) ,而對劇中情境感到心有戚戚。或許你也有過看少男少女超齡演出,心裡彆扭不忍直視的觀劇經驗,在這點上,《青》劇採取一種聰明的策略:運用充滿爆發力的身體語言,來取代煽情虛幻的台詞對話,展現真實的青春。實驗劇場內,身穿高中運動制服、小白鞋的孩子們,將肢體嘶吼、汗水狂奔、怒語咆哮,用力投向名為渴望的焦點,詮釋愛戀中鮮跳的喜、悲、痛、歡,直接地與觀眾對話。幾位主要演員各具魅力,有歌聲甜美如偶像歌手的、喜劇節奏強的、罵人如連珠炮十分自然的,縱有表現不完美處,也都真摯誠懇。身為台下觀眾,感受熱切滿溢之際,也跟著又哭又笑又暖,這就是好的創作所引發的共感。

此外,以肢體、舞蹈、通俗音樂,交織斑斕多姿的比喻來詮釋愛情,是本劇的另一特點。每個場景開頭,都由一位演員高舉寫著標題的小黑板繞場一周,拳擊賽鈴聲響起後,劇情展開。這手法貫串全劇,比擬戀人身陷角力賽,將遭受到愛情裡各種可預期及不可預期的力量襲擊。第一幕「他/她來了」,少男用誇張的動作,把隱形的保齡球甩向一群少女,霎時戀人們意亂情迷、轟然倒地,令人莞爾。「等待」則藉由上下課的反複規律與體育課的運球聲響,比喻日常的時間流動與雞毛蒜皮小事,卻在戀人心中激起雲霄飛車般上下震盪、異常難捱的猜疑。「我在愛裡遊蕩」則呈現兩男兩女共舞後交換舞伴,其他演員陸續加入並圍成一圓,依序更換舞伴,不斷循環,如同薛尼茲勒(Arthur Schnitzler)的劇本《輪舞》(La Ronde),然而每次的共舞起初看似纏綿熱烈,但最後總無法忍受對方的索然無味而互甩巴掌後分開。最後一景最重要的台詞是「我愛你」,主角緩慢地說、快速地說、喃喃自語地說、大膽宣告地說,每說一次,散佈在劇場各角落的演員們就複誦一次,呈現的意念是:只要願意說出這三個字,終將會得到回應。

生命之流無可抵擋,回望偶然瞥見的青春時光,似乎演繹歲月逝去的哀傷,然而在此同時,它也提醒我們:曾經的怯懦、可笑、勇敢、瘋狂,在此刻已然轉化成力量。《青春絮語》就是這樣把青春定格在劇場內,因而成功讓人笑出聲、哭出淚來。

《青春絮語》

演出|玉米雞青少年劇團
時間|2018/10/28 14:00
地點|新竹縣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青春絮語》之後,非常希望不論是身體的、意識的、存在感等等的青春話語,都能坦然地裝扮出全新的動能和風貌,創造出一個清新的劇場意像和風景。(郭孟寬)
12月
19
2019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