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哭又笑又暖的青春共感《青春絮語》
12月
05
2018
青春絮語(玉米雞青少年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9次瀏覽
黃千凌(科技業行銷人員)

由玉米雞青少年劇團演出的《青春絮語》(以下簡稱《青》),發想自羅蘭巴特文學名著《戀人絮語》,由一群平均20歲不到的演員,詮釋關於愛的體悟與記憶。儘管技法有待琢磨:有些肢體還放不太開、有些台詞出口時怯怯、有些對手戲還不怎麼流暢,但可貴的是劇中以豐富多變的表演語彙和比喻,讓業餘表演者能恰如其分地掌握角色,舒適展現自己,不僅完全跳脫一般年輕團隊容易出現的無病呻吟,更創造出一種清新、充滿愛戀疼惜的語法,來展現戀人的臆想。

《青》劇延續文本的內容(愛戀)以及結構(碎散集結的絮語),包含九個場景:他/她來了、我醉了、等待、相思、嫉妒、戀人的愚蠢、我瘋了、我在愛裡遊蕩、我愛你。每個場景如同一段小品的主題表演,不只述說戀人的關係,更多時候是戀人自己內心的對話。青少年演出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在演員人生經驗有限情況下,讓觀眾順利跨越成見 (如「年輕人哪懂愛」這樣的成見) ,而對劇中情境感到心有戚戚。或許你也有過看少男少女超齡演出,心裡彆扭不忍直視的觀劇經驗,在這點上,《青》劇採取一種聰明的策略:運用充滿爆發力的身體語言,來取代煽情虛幻的台詞對話,展現真實的青春。實驗劇場內,身穿高中運動制服、小白鞋的孩子們,將肢體嘶吼、汗水狂奔、怒語咆哮,用力投向名為渴望的焦點,詮釋愛戀中鮮跳的喜、悲、痛、歡,直接地與觀眾對話。幾位主要演員各具魅力,有歌聲甜美如偶像歌手的、喜劇節奏強的、罵人如連珠炮十分自然的,縱有表現不完美處,也都真摯誠懇。身為台下觀眾,感受熱切滿溢之際,也跟著又哭又笑又暖,這就是好的創作所引發的共感。

此外,以肢體、舞蹈、通俗音樂,交織斑斕多姿的比喻來詮釋愛情,是本劇的另一特點。每個場景開頭,都由一位演員高舉寫著標題的小黑板繞場一周,拳擊賽鈴聲響起後,劇情展開。這手法貫串全劇,比擬戀人身陷角力賽,將遭受到愛情裡各種可預期及不可預期的力量襲擊。第一幕「他/她來了」,少男用誇張的動作,把隱形的保齡球甩向一群少女,霎時戀人們意亂情迷、轟然倒地,令人莞爾。「等待」則藉由上下課的反複規律與體育課的運球聲響,比喻日常的時間流動與雞毛蒜皮小事,卻在戀人心中激起雲霄飛車般上下震盪、異常難捱的猜疑。「我在愛裡遊蕩」則呈現兩男兩女共舞後交換舞伴,其他演員陸續加入並圍成一圓,依序更換舞伴,不斷循環,如同薛尼茲勒(Arthur Schnitzler)的劇本《輪舞》(La Ronde),然而每次的共舞起初看似纏綿熱烈,但最後總無法忍受對方的索然無味而互甩巴掌後分開。最後一景最重要的台詞是「我愛你」,主角緩慢地說、快速地說、喃喃自語地說、大膽宣告地說,每說一次,散佈在劇場各角落的演員們就複誦一次,呈現的意念是:只要願意說出這三個字,終將會得到回應。

生命之流無可抵擋,回望偶然瞥見的青春時光,似乎演繹歲月逝去的哀傷,然而在此同時,它也提醒我們:曾經的怯懦、可笑、勇敢、瘋狂,在此刻已然轉化成力量。《青春絮語》就是這樣把青春定格在劇場內,因而成功讓人笑出聲、哭出淚來。

《青春絮語》

演出|玉米雞青少年劇團
時間|2018/10/28 14:00
地點|新竹縣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青春絮語》之後,非常希望不論是身體的、意識的、存在感等等的青春話語,都能坦然地裝扮出全新的動能和風貌,創造出一個清新的劇場意像和風景。(郭孟寬)
12月
19
2019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