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的歷史情境與壓抑《孝莊與多爾袞》
11月
21
2016
孝莊與多爾袞(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3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孝莊與多爾袞》是為台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季節目之一,國光劇團在京劇當代演繹與推出新一代的努力,在台上有著精緻的結合,這歷史悠久的劇種,於「台灣京劇新美學」的方向中,獨樹一格,培養傳承人才也培養了新觀眾,如同吳岳霖提及:國光劇團突破「在地化」的侷限,成為全球化時代中另一種「在地化」展演【1】。從本劇可清楚理解國光劇團以此為目標的創作風格,然而在這樣的思維之下,得失為何?

本劇開頭自故鄉草原間,孝莊與多爾袞兩人自在奔放的年少時光始,於歌舞間營造塞外風情,舞台與唱詞皆帶出「蒼鷹」在本劇中的意象,即是孝莊與多爾袞兩人原在故鄉的暢然,對比後限縮於宮內的悵然,大篇幅描出中國歷史中漢滿民族迥異的個性與風俗,作為後續人物行動的緣由,讓觀眾對孝莊與多爾袞兩人在情感與權力之間的選擇理解同情,也在這樣的敘事中,抹淡了角色的殘酷與私心。

大敘事下,聚焦處理個人內在,故事在正野史之間豐富了戲劇性,尤以「太后下嫁」此清宮疑案達到劇情高潮: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欲迎娶孝莊,於此處看出編劇對於兩人的情事偏向唯美面向,情感糾葛美化後,又為人物圓其性格缺憾之處,呈現多爾袞的霸氣與柔情,而孝莊的步步為營,表現女性運用自身優勢,面臨難題之順勢,以及以柔克剛的手腕,對比男性勇力征服的慾望,和單向直觀的思考。主題強調為國家,為大局,為眾人而思慮長遠,「不得不」委屈個人,然而孝莊利用多爾袞的手段,只在結尾略提(然而,難道多爾袞只是個癡心漢?)顯得本劇隱惡揚善,將多爾袞悲劇英雄的形象放大,形勢逼人不由自主,成為「弓弦」意象下的犧牲, ; 而劇末孝莊「後設」自言歷史定位,在「母儀天下」的形象中,雖劇情中已盡心挖掘了女性內在,就其多面思考發聲,呈現情感掙扎與「相信愛情」,此角色所展現女性的自我意識與智慧,在舞台上仍是收束為典型而「不得不」壓抑的皇太后,並無進一步的觀點與新意。

在導演手法與舞台設計的現代性中,有著自京劇本身延伸的美感。龍套使得場面盛大,在主角出現實情境,說唱內心話的場景中,四立的官將角色成靜像畫面,各有個性姿態,此場面調度豐富了舞台景觀,也在內外靜動對比間凸顯主角性格,使其順暢出入回憶與當下,抒發感傷與遺憾,如以「雕塑」觀之,有著造成宮中壓迫的氛圍功能。舞台設計以少代多,講求寫意與意象的凸顯,深化了原本眾人熟知的清宮故事,除了將深宮的壓迫感,朝廷的僵化,輔助宮內壓抑自我的氛圍,也提供足夠的空間讓演員充分發揮,兼顧設計的美感與演出整體。舞台上由少依場次到多的變化,升降宮廷樑柱、線性結構的桌椅與階梯高低,形成人物權力消長畫面的功能,並多爾袞扯下靈堂帳幕的那一刻,皆有著壯觀的動態。謝幕時,台上眾人與觀眾一同歡樂,在觀眾席的手機光海中,於即時分享之間體現劇場當下的擴充,京劇的現代性更有著與時俱進的動能。

此劇中規中矩,製作精良,古今融合中,企圖兼具雅俗,然而熱鬧有餘,落於浮面。透過文學筆法打造角色以及「情感的現代性」【2】的確使得京劇更普及也吸引新觀眾。本劇的對白與唱詞淺白【3】,然而語法趨向現代通俗之間少了韻味,劇情重在人物個性的描繪,然而看來偏於理想形象而平面化。唯在舞台景觀呈現的現代簡約美感,烘托了人物內心之外,提供了精采的意象寓意,此劇敘事在大歷史下著重人物情感取捨的面向,於是在技藝與人物形成的舞台景觀之外,提供了觀眾直接投注情感的抒發空間。

註釋

1、吳岳霖於2016 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所發表論文《「當代」與「台灣」:以台灣的京劇展演與 創作場域擴充「當代戲曲」的意義》中提及。

2、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於2014年五月於表演藝術雜誌《台式京劇新美學》訪談中,提及新編京劇劇本深入表達「感情的現代性」,並提出台式京劇新美學的重點,與京劇如何在台灣轉型的作法。連結網站參考: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show/1398928915501980

3、於節目冊上,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編劇王安祈提出:本劇是為「京白」非「韻白」,也說明了「京白易懂卻難念」。

《孝莊與多爾袞》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6/11/12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歷史的縫隙間察覺未言與幽情,卻仍未說得更多,而被史實綁住,在大歷史與小敘事間選擇中路、略顯保守,四平八穩卻無法替整個故事開另一個出口──也就是我們並無法強烈觸及到既定事件背後的心緒與意圖。(吳岳霖)
11月
21
2016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