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的歷史情境與壓抑《孝莊與多爾袞》
11月
21
2016
孝莊與多爾袞(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8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孝莊與多爾袞》是為台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季節目之一,國光劇團在京劇當代演繹與推出新一代的努力,在台上有著精緻的結合,這歷史悠久的劇種,於「台灣京劇新美學」的方向中,獨樹一格,培養傳承人才也培養了新觀眾,如同吳岳霖提及:國光劇團突破「在地化」的侷限,成為全球化時代中另一種「在地化」展演【1】。從本劇可清楚理解國光劇團以此為目標的創作風格,然而在這樣的思維之下,得失為何?

本劇開頭自故鄉草原間,孝莊與多爾袞兩人自在奔放的年少時光始,於歌舞間營造塞外風情,舞台與唱詞皆帶出「蒼鷹」在本劇中的意象,即是孝莊與多爾袞兩人原在故鄉的暢然,對比後限縮於宮內的悵然,大篇幅描出中國歷史中漢滿民族迥異的個性與風俗,作為後續人物行動的緣由,讓觀眾對孝莊與多爾袞兩人在情感與權力之間的選擇理解同情,也在這樣的敘事中,抹淡了角色的殘酷與私心。

大敘事下,聚焦處理個人內在,故事在正野史之間豐富了戲劇性,尤以「太后下嫁」此清宮疑案達到劇情高潮: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欲迎娶孝莊,於此處看出編劇對於兩人的情事偏向唯美面向,情感糾葛美化後,又為人物圓其性格缺憾之處,呈現多爾袞的霸氣與柔情,而孝莊的步步為營,表現女性運用自身優勢,面臨難題之順勢,以及以柔克剛的手腕,對比男性勇力征服的慾望,和單向直觀的思考。主題強調為國家,為大局,為眾人而思慮長遠,「不得不」委屈個人,然而孝莊利用多爾袞的手段,只在結尾略提(然而,難道多爾袞只是個癡心漢?)顯得本劇隱惡揚善,將多爾袞悲劇英雄的形象放大,形勢逼人不由自主,成為「弓弦」意象下的犧牲, ; 而劇末孝莊「後設」自言歷史定位,在「母儀天下」的形象中,雖劇情中已盡心挖掘了女性內在,就其多面思考發聲,呈現情感掙扎與「相信愛情」,此角色所展現女性的自我意識與智慧,在舞台上仍是收束為典型而「不得不」壓抑的皇太后,並無進一步的觀點與新意。

在導演手法與舞台設計的現代性中,有著自京劇本身延伸的美感。龍套使得場面盛大,在主角出現實情境,說唱內心話的場景中,四立的官將角色成靜像畫面,各有個性姿態,此場面調度豐富了舞台景觀,也在內外靜動對比間凸顯主角性格,使其順暢出入回憶與當下,抒發感傷與遺憾,如以「雕塑」觀之,有著造成宮中壓迫的氛圍功能。舞台設計以少代多,講求寫意與意象的凸顯,深化了原本眾人熟知的清宮故事,除了將深宮的壓迫感,朝廷的僵化,輔助宮內壓抑自我的氛圍,也提供足夠的空間讓演員充分發揮,兼顧設計的美感與演出整體。舞台上由少依場次到多的變化,升降宮廷樑柱、線性結構的桌椅與階梯高低,形成人物權力消長畫面的功能,並多爾袞扯下靈堂帳幕的那一刻,皆有著壯觀的動態。謝幕時,台上眾人與觀眾一同歡樂,在觀眾席的手機光海中,於即時分享之間體現劇場當下的擴充,京劇的現代性更有著與時俱進的動能。

此劇中規中矩,製作精良,古今融合中,企圖兼具雅俗,然而熱鬧有餘,落於浮面。透過文學筆法打造角色以及「情感的現代性」【2】的確使得京劇更普及也吸引新觀眾。本劇的對白與唱詞淺白【3】,然而語法趨向現代通俗之間少了韻味,劇情重在人物個性的描繪,然而看來偏於理想形象而平面化。唯在舞台景觀呈現的現代簡約美感,烘托了人物內心之外,提供了精采的意象寓意,此劇敘事在大歷史下著重人物情感取捨的面向,於是在技藝與人物形成的舞台景觀之外,提供了觀眾直接投注情感的抒發空間。

註釋

1、吳岳霖於2016 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所發表論文《「當代」與「台灣」:以台灣的京劇展演與 創作場域擴充「當代戲曲」的意義》中提及。

2、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於2014年五月於表演藝術雜誌《台式京劇新美學》訪談中,提及新編京劇劇本深入表達「感情的現代性」,並提出台式京劇新美學的重點,與京劇如何在台灣轉型的作法。連結網站參考: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show/1398928915501980

3、於節目冊上,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編劇王安祈提出:本劇是為「京白」非「韻白」,也說明了「京白易懂卻難念」。

《孝莊與多爾袞》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6/11/12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歷史的縫隙間察覺未言與幽情,卻仍未說得更多,而被史實綁住,在大歷史與小敘事間選擇中路、略顯保守,四平八穩卻無法替整個故事開另一個出口──也就是我們並無法強烈觸及到既定事件背後的心緒與意圖。(吳岳霖)
11月
21
2016
《大夢初醒》寄託世俗目光,回望歌仔內在,且保有細膩多樣的情感轉折,展現親民的通俗意向。有意召喚失落的民間記憶,令人期待陳麗香歌仔戲劇團的未來步伐。
12月
01
2023
傾向教化型善意封閉循環或節奏至上的取向並無不可,但快節奏推進的大量聲光刺激,終究只留片片殘影,未留下思索的力度,兩相平衡下,新編的力道被削弱。
11月
30
2023
《秦香蓮》雖是家喻戶曉的戲文,但劇團巧思改動呈現手法,此用心不如說是以古冊戲為號召,意圖引領觀眾重返傳統唱唸美感。
11月
30
2023
《空棺謎》一名躍遷舞台,以戲名觀之,可知其欲以鄉野奇談為經緯,寫高雄竹滬(今湖內一帶)流傳的朱術桂假墓傳說。
11月
27
2023
偶化成了人,西遊記中最不受重視的兩個角色,有了生命的自主性,他們就是自己故事的主角,至此帶出一種生命哲學的況味,讓一齣荒謬的喜劇有了更深一層的餘味。
11月
24
2023
作為一個觀眾,其實有時候並不追求甚麼偉大的發人深省的意義,只是單純的去劇院享受一齣作品。要是說甚麼最有意義,純粹的視覺美學或許便是最有意義。
11月
23
2023
最令我興味盎然的是樸實的風格選擇。本劇僅以順敘時空、線性結構、緩釋抒情幾種常見手法鋪陳,大反奇巧劇團系列作品那種實驗嬉耍無極限的姿態。
11月
21
2023
【重啟連結Reconnect】顯得小巧而親密。經過了一整天的行程,不禁讓人重新思考所謂國際交流、在地連結等駐村意義。在這裡,感受不到某種於外於內用力要「被看見」的焦慮與壓力,反而隱然傳遞著個人生活層面的日常綿密。
11月
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