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製造》:布袋戲的革命進行式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義興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6次瀏覽

文 何慧格(社會人士)

《英雄製造》是一齣資訊量龐大節奏卻流暢的作品。編導透過戲謔的偽紀錄劇場形式,將布袋戲擬人化為「齊義興」(此名源自演出團隊「義興閣掌中劇團」的諧音),既是劇團的投射,也承載了對布袋戲的期望。本劇幽默呈現發展沿革,並綜合諸多時事與文化隱喻。劇情之外亦縝密鋪排許多反思金句,如「成功是革命,失敗是暴動。」,引導觀眾思索,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布袋戲到底是自主轉型?還是被局勢及觀眾推動?這樣於傳統中革新表演方式,是否為一種革命行徑?本劇並未對諸如此類稍縱而逝的議題下結論,只是囊括於劇情中,待人思索留下餘韻。

英雄的多重宇宙-布袋戲發展沿革

明代:古典布袋戲

以布袋戲起源傳說「功名歸掌上」的明代書生,作為第一版齊義興,設定其遺物為藏於木匣的手,並以操偶手勢象徵布袋戲傳統技藝。編導巧妙地引導觀眾思考這份傳承是沉重的包袱,還是革命的根基?每個人都有如同英雄承擔的勇氣嗎?並以齊義興受香爐中文字所得天啟而發的宏願,反思「製造英雄」的過程。

日治時期:皇民化布袋戲

接續以「宏願」帶出經世濟民的革命分子,於此齊義興變成日治時期下與富商之女靜子有感情牽扯的革命家【1】。整體人偶風格轉化為日治時期的樣貌,亦象徵皇民化布袋戲的時代特徵。

民國:金光布袋戲

當金光布袋戲上演,兩位同名的齊義興在正反兩方不同的敘事中,於各自的戲台上激烈對陣,這場戲中戲,巧妙地將布袋戲的內部競爭與「英雄」的多元詮釋連結在一起,反思布袋戲過往為了爭奪觀眾而採取的「輸人不輸陣」策略。當每個團隊都自詡為「正宗」,並透過極端的手段來吸引目光時,市場及藝術性的抗衡下,布袋戲本身是否也如同齊義興一樣,是被市場與觀眾「製造出來的英雄」?其行俠仗義或各種正反方的詮釋,是否都只是為了迎合當代偏好的過程?布袋戲透過這種「叛經離道」的方式,一次次地革自己的命,脫胎換骨,以新的表演樣貌呈現,這不僅是為了生存,也是對自身傳統的存續再定義。

民國:白色恐怖及推行國語政策

當「齊義興」們並排而站時,切.格瓦拉登場,以外語個別質問,並逐一打醒他們自己的身分。甚至用殘忍的手段,象徵性地剝奪其語言與自主性,無情地戳破那些偶與劇情被賦予的信念與意義,不過是觀眾暫時願意相信的虛妄。這場景將布袋戲偶與布袋戲表演者同為「被操控者」性質合一,於此將反思延伸至現實,隱約呈現布袋戲在宛如白色恐怖時期的國家力量下,被迫以國語演出的遭遇。所謂的「英雄」,也只是在政治力量下,被羅織罪名、剝奪語言、被迫屈從而苟延殘喘的傀儡。

現在:未來進行式

當撕下封住言語的膠帶,解開束縛雙手的繩索,布袋戲的未來在哪裡?編導將表演者的個人生命經驗融入劇情,將布袋戲這種曾經風靡,但現在承認自己喜歡好像有那麼一點不流行的東西,連結到王凱生自己過去喜歡五月天的經驗。對於王凱生而言「布袋戲」類似「五月天」,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跡,為作品注入了溫暖而個人的視角。在此本劇核心「叛逆與革命」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表演者如何在自身歷史中尋找創新可能性的路徑。

人偶合一的表演:偶的身體性再發現

在表演上,兩位演員皆呈現「人偶合一」狀態。洪健藏身著和服、戴著人偶面具,化身為靜子,與手中的日本時代齊義興戲偶共演一段愛情劇。就算面具沒有表情,卻透過演技傳達出靜子敢愛敢恨的情感張力。同時王凱生在一旁的椅子上呈現精彩的口白,中間一度插入回歸兩位演員的對話,讓觀眾反思布袋戲界長期以來關於專業配音與傳統一人多角的爭論,也探討了口白與主演之間的話語權問題。再者則以明代的齊義興被切.格瓦拉以外語質問,戳破真實的自己只是一個偶,那些天啟都是假的崩潰態樣,王凱生的古典偶操作十分細膩,齊義興崩潰的點頭那剎那,讓人覺得偶也有表情。

然而,兩位演員在舞台上的狀態也有所差異。編導一開始安排兩位演出者互換身分演出,只有知曉演員本名的觀眾能會心一笑。劇末王凱生又回到自己的原始身分講述過往,使得角色互換的設計未能產生顯著意義。而讓操偶師走出彩樓與演員互動,刻意安排王凱生以本色演出,當回到布袋戲操作時更展現亮眼光彩,並融入其過往樂團經驗,使舞台能量得以平衡。洪健藏則因兼具操偶與表演經驗,在角色轉換上顯得更為游刃有餘。

這種量身打造的設計,讓角色與演員生命緊密扣合,也使得此劇難以被他人復刻。而王凱生與洪健藏的碰撞,讓演員宛如被編導操控的偶,演員又繼續操偶甚至成為偶,不僅是布袋戲與舞台劇兩種表演形式的交會,更是一種對偶的「身體性」再發現。

資訊堆疊與文化隱喻

演後座談中有位年長觀眾表示,本劇與其看過的布袋戲不太相同,偏離其原觀劇期待。而《英雄製造》在有限的表演時間內,不只融合演員過往個人經驗,亦埋藏了很多時事與共同文化背景下才能理解的隱喻及議題,雖在布袋戲與舞台劇的表演形式融合上有所突破,但相對內容資訊量大。這種隱喻的密度與資訊的堆疊,對於不熟悉布袋戲或歷史背景的觀眾而言,理解門檻偏高,帶來期待落差。但就算看不懂文本中眾多的隱喻,依然能享受表演帶來的歡樂,同理人物心境,這顯示在布袋戲革新表演方式的同時,勢必面臨傳統的挑戰。

結語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布袋戲的英雄,不僅存在於歷史與舞台,更在於每一次自我革新的勇氣。就算面臨傳統客群的挑戰,每次的探索都是吸引新觀眾的機會,表演團隊走在製造英雄的路途上,依然實踐自己的叛逆精神與革命進行式,展開布袋戲表演的新篇章。


注解

1、此處改編推測融合了孫文與大月薰的戀愛史,及贈與宋慶齡手槍為結婚禮物的典故,另將贈予靜子的禮物改為刀。

此處改編推測融合了孫文與大月薰的戀愛史,及贈與宋慶齡手槍為結婚禮物的典故,另將贈予靜子的禮物改為刀。

《英雄製造》

演出|義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5/09/06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更進一步推進,將這些形式突破賦予更切題之意義:如以特定手勢為象徵,可以接手、換手的「真手」文物,既暗示英雄神話的背後操作,卻也是代代相傳的技藝傳承
9月
19
2025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