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人們爵醒自由《Night for Jazz》
1月
13
2021
Night for Jazz(爵代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83次瀏覽

尹良豪(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研究生)


在疫情的肆虐下,爵代舞蹈劇場特邀Rhythm Alley Collective爵士樂團,將爵士樂精神融合爵士舞元素,共同孕育出有別於爵代以往的作品,再次為爵士舞注入新的靈魂。《Night for Jazz》以爵士舞風為主體結合爵士樂Live Band方式呈現,觀眾彷彿置身於爵士Live Band Pub:爵士舞自由奔放的肢體語彙、迷幻抒情的藍調爵士音樂,帶給觀眾視聽上的雙重饗宴,希冀人們在疫情的束縛下,享受身心靈的覺醒並得到「自由」的呼吸。

爵士舞起源於非洲,但因黑奴制度的影響,而流行於美國並掀起一股風潮,伴隨著爵士樂的誕生而發展出一系列爵士舞種,在肢體詮釋上最大特色便是:熱情奔放、青春躍動、自由灑脫又充滿生命力。《Night for Jazz》此製作刻意放大爵士舞以「自由與生命力」為主體,將爵士樂(團)與New Jazz、Tap Dance、Hip-Hop等舞風做整合,並與不同物件碰撞、融合,試圖帶領觀眾回歸到最初的自由,抑或說,是疫情未爆發前的安逸自由?


Night for Jazz(爵代舞蹈劇場提供)


疫情爆發 人心慌慌

一開場,舞臺一片漆黑寂靜,舞者僅能循著微弱的光束在舞臺上演繹,象徵著人們在疫情爆發期間,足不出戶、閉門自保,恐慌之感不言而喻。舞者刻意拘泥的肢體語彙,恰巧與爵士舞的釋放特質相反,隱喻著人們恐懼僵硬的身軀,直到藉著光束的映入生命才開始有了曙光,但是否也因為臺灣引以為傲的防疫部署,而使人們開始鬆懈心存僥倖呢?

疫情趨緩之際 報復性社交

爵士樂聲響起,揭開人民被疫情悶壞的序幕,舞者隨著音樂開始甦醒肢體,一幕幕振奮人心的舞碼,回歸爵士舞的動作本質上應有的自由奔放,充滿動感的多元化節奏型舞蹈。此次一同以往爵代的作品,幾乎每支舞碼都有物件上的使用,凡舉從帽子、拐杖、椅子、長桌、酒杯等。個人認為:在舞者與物件上的關係,可以描寫得再親密些;物件使用數量的擷取亦可再思量其必要性,畢竟,若是欲以「自由」為此次製作的靈感延伸,過多的物件使用,難免有喧賓奪主之虞,加上現場爵士樂團豐富的器樂演奏,舞臺設計畫面上有些眼花撩亂,稍顯美中不足,試想,若是純以肢體的語彙,跳脫爵士舞依循著物件的呈現,純粹直白地舞出最原始的奔放,是否更能體現爵士舞風格自由的精神呢?

總體來說,舞者的表現皆在水準之上,與爵士樂團表演者的相互輝映,不難看出此次製作為喚起自由、拋開束縛的強烈意念,如在舞碼〈CANCER+I GOTCHA〉裡頭,舞者藉著肢體大量拉扯、縮放動作,將體內的束縛感釋放,同時在某種程度上諷刺著男女之間權利自由的象徵。《Night for Jazz》在舞碼跟舞碼間的穿插透露著新意,當中除了當代爵士舞,更融合流行舞的元素、民俗技藝的翻滾、倒立技巧豐富爵士舞表現上的多向相貌,個人認為,其中以舞碼〈AONTHER DAY OF SUN〉的踢踏舞solo表演,在作品中特別彰顯出自由奔放的信念,雖不同於爵士舞體系,但舞者輕盈的姿態與爵士舞自由奔放的性質不謀而合,配合著現場器樂的演奏,踏出輕快且不拖泥帶水的節奏感,表演一氣呵成,可說是為此製作畫龍點睛。

後疫情時代 藝術升溫

落幕前,〈WHEN THE PARTY IS OVER〉由爵代舞蹈劇場的總監林志斌,獨自在漆黑舞臺上追逐光暈最後與舞者互相敬酒的橋段,個人認為,此畫面有著深刻的警惕,欲提醒著還能在疫情的籠罩下自由出入、活動,坐在劇場裡欣賞演出的我們,應該懂得知足惜福,在疫情尚未落幕前,我們都應負起責任,做好防疫工作,切勿有鬆懈僥倖之心態。

此次爵代舞蹈劇場跨界將當代舞蹈結合爵士樂團現場Live形式呈現,藉著舞蹈回歸體現自由的本質,如同說明著人生(Life)就像現場Live一樣無法重來,呼應人們應該享受每個當下,珍惜每次呼吸的「自由」。

《Night for Jazz》

演出|爵代舞蹈劇場、Rhythm Alley Collective爵士樂團
時間|2020/12/19 19:30
地點|台北 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