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劇場」美學的定錨《追月狂君-卡里古拉》
11月
20
2020
追月狂君-卡里古拉(EX-亞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6次瀏覽

張敦智(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的2020年,EX-亞洲劇團在下半年接連推出三齣製作,分別是六月二十日首演於台灣油礦陳列館前廣場的《106號油井》,八月一日首演於桃園展演中心的《雨季的美麗與哀愁》,以及十一月十三日首演於劇團苗栗根據地EX Studio的《追月狂君-卡里古拉》。

《卡里古拉》是由法國哲學家、小說家、劇作家卡繆在1944年發表的劇本,內容改編自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的暴行,但並不忠於呈現史實,轉而討論了人與命運間的關係。劇中的卡里古拉在其亂倫關係下結為情人的妹妹杜麗西雅過世後,對世界感到不滿,起而反抗一切,其殺戮、暴斂的理由並不是因為想要享受自己的榮華富貴,而是想系統性地透過破壞所有價值,來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然而,這樣的理想所帶來的後果,是他被自己的部下密謀殺死,死前留下了最後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還活著!」似乎意味著自己以死亡實現了其自由的理想。儘管肉身死去,但其理想也因為這樣而實現了。因此劇中的卡里古拉行為在歷史上留下了「高級的自殺」這樣的定位與評價。

從EX-亞洲劇團本次製作的內容來說,並沒有辦法找到將劇本哲學內容與臺灣、東亞、或者印度社會現實或政治連結的關係。呈現在服裝上仿擬了古羅馬的衣著風格,並且在遣詞用字上力求忠於原著。為了這次製作,特地找來畢業於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的羅仕龍擔任劇本翻譯。根據演後座談的內容,這也是華文界第一次將《卡里古拉》由法文直譯成中文,而非往例由英文翻譯的成果。然而,最後的呈現因應排練需求仍顯得十分複雜,因為導演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以下稱Jayanta)在排戲時仍依賴的是英文版,使得中法直譯的結果,最後是透過導演對英文的理解來進行排練跟詮釋。儘管有語言上複雜的交錯,但整體而言,如此試圖忠於原著的呈現方式,對於台灣觀眾心中的脈絡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則是一道值得深究的問題。誠如于善祿在《雨季的美麗與哀愁》觀後感中提到,「老實說,我對這個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並沒有太多的驚艷,反倒好奇為何該團會選擇製作演出此劇?」【1】同樣地,在2020年,透過羅馬帝國的故事來探討人類存在的本質議題,對台灣觀眾似乎也顯得有些遙遠,需要更多提示與線索才可能與自身生命產生對話與共鳴。

追月狂君-卡里古拉(EX-亞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維)


儘管如此,本次製作對EX-亞洲劇團的發展卻別具意義。誠如筆者在〈身體之主體性與反國族──從《葉瑪》到本質劇場〉(2019)以及〈「本質劇場」的分裂子題:表演工具/美學體系〉(2020)兩篇文章所追蹤,導演Jayanta在消化了新加坡跨文化戲劇學校中的日本能劇、印尼wayang wong傳統表演方法、京劇,印度傳統表演、崑劇等非常複雜的內容後,決定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本質劇場」表演方法。在筆者第二篇文章裡提到,「『本質劇場』在現階段面臨的困境,其實是其方法在表演工具/美感體系兩種定位間的分裂」【2】。然而2020年的三檔制作,可說是共同回答了這個問題。從《106號油井》在戶外風格化、樣板化的演出,以及《雨季的美麗與哀愁》的寫實表演,到《卡里古拉》演員在110分鐘的演出裡展現出高昂且穩定的身體能量,使人不禁聯想到類似希臘導演特爾左布勒斯(Theodoros Terzopoulos)的身體訓練,致力於激發演員最原始且具爆發力的能量,渲染給觀眾。這相當程度應證了Jayanta在發展「本質劇場」表演方法時,反覆強調的日常情緒能量與表演情緒能量的差異。他主張,舞台上的情緒表現如果沒有高於日常的能量,則難以讓觀眾感受、接收。《追月狂君-卡里古拉》全程皆實踐了此一美學想法,將身體與情緒的能量維持在高點,除此之外,為了避免長時間的演出造成觀眾疲乏,中間不時穿插幽默的橋段來調節鬆緊與節奏。

因此,整體而言,與其說《追月狂君-卡里古拉》在台灣拋出了存在本質的哲學問題,其演出的價值,更接近為長年發展的「本質劇場」首次進行了階段性成果的定錨。這套表演方法被證實可以運用在不同表演風格,同時也展示出其自身形成的美學體系樣貌。《追月狂君-卡里古拉》展開了屬於「本質劇場」的世界觀,透過高於日常的身體與情緒能量,以及強調收放自如的變化與轉折,不斷給予觀眾新的刺激,藉此讓充滿哲學辯證的劇本,整體演出不致流於純粹語言的交鋒,反而出乎意料地讓人經歷了非常身體性的體驗。在經過多年的實驗與訓練,「本質劇場」的美學終於在《追月狂君-卡里古拉》正式給出定位。

接下來劇團會需要面對的挑戰是:這樣的美學形式還能有怎樣的延續與詮釋?承接上文所述,儘管《卡里古拉》舉辦了大量演前導聆、演後座談,但這些並不能解決其劇目選擇與台灣、東亞、印度社會與政治皆無直接連結的問題。它是一道憑空而降的哲學問題,觀眾當然可以自由選擇承接或放棄。但是如果這套體系可以有更多穩定、且風格一致的表現,或許可以開創出另一種輪廓清楚、且截然不同的形式,屆時,當形式本身足夠茁壯,便自然而然成為一種身體政治的表態,折射出屬於Jayanta眼底的世界觀。或許,當發展走至那一步,劇團在選本上也能更有餘裕與地緣和社會政治關係之間產生連結。當然,引入劇團以外的成員作為戲劇顧問,或許也是搭建起Jayanta美學與台灣、亞洲之間實質關係的一種選擇。

註釋

1、于善祿:〈EX-亞洲劇團《雨季的美麗與哀愁》〉,LULUSHARP,網址:https://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80402755

2、張敦智:〈「本質劇場」的分裂子題:表演工具/美學體系〉,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57764

《追月狂君-卡里古拉》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20/11/15 14:30
地點|苗栗EX Studio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卡繆說的:「悲劇語言在劇中形成的,比劇本本身向我們表述的東西還要多。」。EX-亞洲劇團與青年藝術家夥伴們,環繞著「本質劇場」的練習與不同類型的劇作琢磨,是一種去社會脈絡、非心理分析,重視「情感境遇」的表演方法,與卡繆追求的「悲劇語言」不謀而合。其最大的挑戰是,要能夠清楚判斷、精準傳達出不同向度的「人的質感」,沒有模糊或故作高深玄虛的空間。(羅志誠)
12月
28
2020
苗栗女兒與印度女婿結合的「EX-亞洲劇團」,2018年起主張從亞洲多源身體表演方法中,提煉出名為「本質劇場」的獨創演員訓練系統之後,就不免引人期待:從這種訓練方法如何體現成為劇場美學?⋯⋯在擬像紛呈的後現代社會,本質,彷彿是一種古典式的命題,然而,從擬像的角度,劇場又何嘗不古典?(林乃文)
12月
01
2020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