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小黑盒表演《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忠孝新生區》
11月
24
2014
超親密小戲節(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1次瀏覽
楊美英(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十月下旬的週六日,連續兩天在台北的不同城區完成了個人與「超親密小戲節」的首次交會經驗,其中之於藝文休憩和劇場美學等面向,均饒富意趣與探索思惟。

已然邁入第五屆的「超親密小戲節」,飛人集社劇團大致上維持一貫的企畫特色:「以非劇場空間中的實驗偶戲為經,城市踏查的觀演行動為緯,『超親密小戲節』(CLOSE TO YOU International Puppet Festival Taipei)至今走過台北公館、永康、師大、東區、仁愛圓環、大稻埕,將食堂、書店、茶行、理髮廳、酒館、幼稚園、咖啡店、畫廊、辦公室、古董店等空間變身為國內外藝術家的迷你舞台,與觀眾共享各般傳統、現代及另翼的偶戲展演。」【1】

今年共有三條路線,分布於信義光復、大稻埕、忠孝新生三個區域,個人觀賞了後二者,各有三個作品,安排觀眾成三組,分別進行三種不同的觀賞順序,在一區之內的三據點之間散步、看戲。以下謹依自己看戲路線簡介如下:

週六的午後時光,在古色古香的大稻埕區巷弄裡,我的看戲第一站--Le Zinc洛酒館內,《鉛筆旅行》,素雅的空間內懸掛著創作演出者姜睿明珍藏的各式鉛筆影像,藉由投影和塗鴉的手法,通過不同來源的「鉛筆」影像,分享其一場演出、一個美術館、一個博覽會等相關的旅行回憶,彷彿領著觀眾遊歷了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

然後,觀眾隨著拿著三角旗的領隊前進,到達大稻埕傳統的「醫生街」,走進九十年歷史的外科醫院經過修繕活化、多元經營的飲食藝文展演空間保安捌肆,觀賞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柴房會》,以此地少見的鐵枝木偶演繹女鬼莫二娘請託李老三幫忙復仇雪恨的故事,表演文本和形式都很傳統,內容輕鬆諧趣。

此路線第三站為CAMPOBAG共創舞台|URS155的《日常生活》,香港劇場燈光設計劉銘鏗以立體紙藝(Pop-Up Art)創作的立體書,配合物件、紙偶、光影效果,以及香港表演工作者李志文的現場音樂,在美妙的畫、音、說書之中,觀眾看見一個女孩一天又一天的規律生活內容,看似重複的平靜日常之中,漸漸出現了來自政權獨裁的陰影,終於造成了極大改變。

隔天(週日)晚上,恰好是本屆小戲節的最後一場,身處市民大道的喧囂車潮旁,一座試營運的摩登精品旅館 BUMP Inn , 三組觀眾先後於旅館內的房間、餐廳等處觀賞了《瑪格麗特的夢幻時刻》《小國王》《島》。

基本上,這區的節目開放三歲以上、親子共賞,所以,整體而言,表演文本趨於適合兒童的立體故事書走向,其中,《瑪》劇宣稱作品靈感出於蘇俄作家布爾嘉科夫的小說《大師與瑪格莉特》,以馬戲團色彩與造型的舞台,讓人與偶交互同台演出,刻意經營夢境與真實世界的交疊,可惜我觀賞的場次,在光影的部分表達不清楚,削弱了夢幻迷離感。《小》的獨角表演者為擁有荷蘭首位女性「報馬仔Town crier」正式稱號的達雅・卡魯爾,以說書人的方式,向觀眾介紹一個不是很遠的國家的微小的宮殿裡住著一個「小國王」,有一個國王的花園,尋找著一個小公主等等;有如辦家家酒的風格,搭配簡單直述的故事,明顯以幼兒為觀賞對象。

當晚個人欣賞順序最後的《島》,可說是最讓人感受強烈者,三位年輕表演者使用了許多日常生活的物件,融入故事的陳述過程,而且音樂的來源包括多種打擊樂器及自製會發出聲響的玩具等,不僅新鮮有趣,整體的音樂創作能量、和操偶表演者的身體表情,冶鍊純熟、張力十足,令觀眾感到驚艷。

兩條路線的旅程,合計六個作品,各自使用不同的媒體、形式,各自表達了不同的創作內容,筆者以為,《日》和《島》有一樣讓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敘事過程之中,現場演奏的音樂不僅與繪本敘述者的互動自在熟練,甚至有些片段出現互為主副換位,營造緊湊生動的戲劇情境。相形之下,風格淡雅的《鉛》,從表演開始的現場一片寧謐,表演者/操偶者的質感融入更多的安靜之中,氣氛相當迷人,但是,後來長時間作為表演背景的音樂播放,若有似無的音量,並未感覺到與表演文本的關聯;其次,在表演展開一段時間後,筆者觀看的同時開始好奇表演者如何從視覺化的平面口述與手繪行動之中,湧現新的動力,帶領觀眾進入表演的不同階段?身在此嫻靜韻味的作品中,不禁期待表演者的身體、或是塗鴉的內容有更多的動作,傳遞更多的意圖,使觀眾可以在全程的安寧和諧之中有更多的體會與理解。

《柴》則是此次觀賞經驗中的意外之喜,在本以為全屬創新物件劇場概念出發的偶戲節,安排了此項馬來西亞的潮州戲曲傳統表演型式,唱念水準均佳,讓筆者感到有趣的是,兩位操偶師站在戲台後,但是配男偶的男唱者就坐在戲台邊,配女偶的女唱者乃是幕後操男偶者,乍看備感自己在視覺與聽覺交叉運作之中混淆了,觀後簡單對答中才知道此為其既有形式,倒也產生了另類趣味。

兩天的「看戲走路、走路看戲」,讓筆者首次親身參與「超親密小戲節」,體會到所謂的親密感,非但來自一群人散步的模式,還包括表演空間的選擇、行走動線的規劃、帶領過程的內容等等,諸多的細節均來自策展主辦單位的設計與執行,用心細膩;譬如,大稻埕區域的路線,在某一段前往另一個看戲地點的途中,觀眾在志工帶領下,進出了顯然日常交通不會選擇的窄巷之後,穿越一處看似社區公園的所在,停下腳步,為的是等待這個公園裡頭一座李臨秋紀念雕像前的定時音樂播放《望春風》一曲--相信從此這個公園和這批觀眾之間應該多了幾分共處的親密感記憶。

不過,另一方面,原本以為本系列展演乃是屬於非傳統定義的劇場表演,歸屬於特定場域表演創作(site-specific performance),一如策展單位所言:「邁入第五屆之際,超親密小戲節自我探問:我們所想像的實驗偶戲,是否仍充滿想像?非劇場空間與現地創作(site-specific work)之間是否成就了我們持續實驗的意圖,而將現代偶戲的創作光譜疊合於物件媒材的試驗及對視覺藝術、音樂、舞蹈、行為藝術邀請創作的節目策展上,我們已然或即將走向何方?當超親密小戲節作為一種城市中的移動劇場,觀眾、表演者及地方(place)之間如何持續對話?」【2】

僅以筆者此次觀賞內容而言,六個作品雖然被放在非劇場的空間之內,克服了表演內容與既有環境條件之間的障礙,但以表演進行方式來看,還是接近一般我們在黑盒子劇場的觀演關係,因此,所謂特定場域的展演概念,個人以為,目前已經建構在策展規劃的框架之中,如何將之貫徹於各作品的實質表演文本之內,可以理解其困難度相當之高,也因此令人更加期待下次的「超親密」經驗。

註釋

1、 摘錄自 http://www.closetoyoufestival.com/ 「2014超親密小戲節 論壇計劃 — 我們是否更加親密」官方網站序文

2、 同註1

《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忠孝新生區》

演出|姜睿明、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劉銘鏗+李志文;許嘉芬/Soup劇團、達雅‧卡魯爾、黃凱臨+余若玫+彭浩秦
時間|2014/10/25 16:30;2014/10/26 19:30
地點|大稻埕區 (共創舞台、Le Zinc 洛 Cafe & Bar、保安捌肆)、忠孝新生區(BUMP Inn)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綜言之,今年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大膽化用戲劇元素,近乎從「單人行為」往「雙人、小組行為」延展與突破。即使觀眾與舞台上的行為藝術家拉開距離,但劇場氛圍濃厚的行為展演,反而透過聲光音效、物件應用及行為者「共舞、同在」而拉出不同張力,甚至在不同主體對原民文化認同/藝文工作、少數發聲、藝術/生命哲學等主題闡發不同意見之際,激盪出辯證與淨化之效。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
將物質文化的地方人文與民間精神活動列入藝術史,多傾於將它們當作擴充藝術史的材料。而如果以地方性為主體,「地方性的藝術」在階級品味擴張之外,則需要政治美學化與藝術政治化的行動介入,才能打破其固化的形態。在史觀區分上,歷史唯心主義傾於「菁英史觀」,認為「重大理念、人物、事件」才能製造出流動的歷史感,否認民眾在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此藝術史觀的源起分歧,決定了「地方性」與「藝術性」的發展脈絡。在當代文化生產語境裡,「菁英史觀」介入「民間環境」的同時,則又顛覆又模糊這兩個意識形態,在異化中擴張了地方文化的再生產。
8月
07
2024
「16th 新人新視野」三個作品之編創意圖新穎,表演者的身體展現與技巧皆相當純熟,作品段落轉承也皆具體而微的展現出來。然而,創作作品要從短篇發展到較龐大的中長篇篇幅之漫長旅程不易,作品中要推進的議題與串聯的意象之銜接手法較為生澀,讓觀眾在中途發生些許迷失。
5月
22
2024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