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園間的森林歷險記《森林小樹之歌》
7月
16
2015
森林小樹之歌( 林科呈 攝,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0次瀏覽
羅家玉(戲劇教育工作者)

《大事件劇場》所製作的戶外環境劇《森林小樹之歌》,是應「2015衛武營童樂節」委託製作的開幕特別企劃節目之一。這齣為時三十分鐘、故事內容與表演方式乃針對六至十二歲的兒童所創作的戲碼,是一齣適合闔家共賞的互動式戶外環境小劇場【1】。

《森林小樹之歌》利用有枯葉點綴的黑色紗幕環繞榕樹林,創造出劇場裡外的區隔。表演方式結合了多款偶戲形式,如光影偶、執頭偶、大型偶、手套偶、面具演出【2】。觀眾在戲偶要角邦妮的引領下,隨著情節的鋪陳與推進,在有如森林迷宮般的大樹間穿梭前行。戲偶間的對話、反派角色展現各自舞台性格的現場演唱與樂曲、觀眾互動與情境式參與,讓三十分鐘的演出讓觀眾不再只是被動地坐著看戲,而是宛如走進電影《法櫃奇兵》或《國家寶藏》系列中,被賦予重任、不完成任務便得承擔人類無可想像的世紀災難。

由導演林羣翊與戲偶設計兼演員的宮能安所創作的原創劇本《森林小樹之歌》,是發生在一座名為「克拉克爾」森林的故事。喜歡在森林裡玩的小女孩邦妮遇見了一群新朋友(觀眾),就在一群剛認識彼此的人相互打招呼寒喧之際,林中突然傳出森林之王的身影和聲音。運用光影戲偶呈現出的森林之王形象,其線條、身形和顏色都表現出其變幻莫測的舞台形象。他對著走進森林的人類喊話,並在話語間透露出對人類的不滿。並表示若人類不珍惜愛護身旁事物,是走不出這座遍處都是高聳懾人的參天大樹林。

就在此時,入口處的黑色紗布圍幕倏地關上。已進入森林的一行人,在沒有後路可退的情況下,大大地增加了大夥兒勢必得一塊兒往前走向未知的緊張與刺激感。同時也強化了觀眾入戲、成為冒險之旅的其中一角之正當性。

小女孩邦妮是全身執頭偶。操作並飾演角色的演員將偶的雙腳固定在真人雙腳上。偶的身體則固定在腰部。戲偶的頭部後方和左手後方皆有棍棒,供演員操作以表現出邦妮說話時的神態。邦妮一角在整場戲裡不僅是串連故事整體性的關鍵角色,同時也是以故事要角的身分,巧妙地運用第一人稱(我/故事角色)帶著觀眾(你/社會角色)轉化成『你/故事一份子』的主要媒介。

跟著邦妮的大小觀眾魚貫走進黑森森地榕林裡。首位在暗夜森林迎接我們的是一隻有三顆頭、長相十分古怪的兔子先生。這位具有多重性格的兔子,是一位待人看似親切有禮、但內心卻因為被人類棄養而衍生出自艾自憐又心有怨懟的悲劇性角色。在演員歌聲與舞蹈的角色詮釋中,觀眾聽到他控訴人類是如何不負責任地任意抛棄寵物,又如何傷害全心相信飼主的動物們。頭上戴有三頭面具的演員,在身體靈活地轉動間,以時而面具A,時而面具B或C面台的方式表達不同面向的性格。演員更是運用不同的肢體與聲音切換,突顯兔子先生多變的性格與多重內心掙扎。其表現方式成功地塑造了悲劇角色既敏感又脆弱,卻同時又渴望被認同的內心需求。

兔子先生因為自身的傷心往事,對進入森林的一行人心懷不軌。他喃喃地唸著我們必須為棄養寵物的行徑付出代價。橫在眾人前方的「詛咒之河」,就是我們命運乖舛的開始。除非我們能同心協力找到白色樹枝,將神奇的魔法水倒進河中,才能轉禍為福,將「詛咒」淨化成「祝福」。

觀眾在兔子先生與邦妮間一來一往的對話,可得知關於兔子先生成為悲劇性格的來龍去脈。邦妮與觀眾之間因為走進森林而產生「生命共同體」的連結。讓角色邦妮能在情境中,自然並合乎故事邏輯地邀請眾人一齊找尋白色樹枝,並且用如同戲劇教育中的「教師入戲」的方式【3】,邀請孩子拿起樹枝,再將裝在玻璃瓶的魔法水倒進河水,拯救受困的眾人。

從第一個難關脫困後,一行人走進森林更深處。正當前方看似已無出路時,躲在暗處的「羊男」出現在眾人面前。低著頭的羊男有禮貌地歡迎大夥兒,猛一抬頭,羊男的眼睛四周卻佈滿乾涸的血漬!失去眼珠的雙眼在燈光與樹影的烘托下更增添鬼魅的氣氛。

從羊男口中,我們得知原來牠的雙眼是被人類挖走的。人類以「為全人類謀福祉」的美名,對動物進行許多不符合動物道德的實驗。羊男來來回回地走在觀眾之間,控訴人類的自私與自大。看似溫柔可人的羊兒,生氣的肢體與心有不甘的聲音,搭配著面具上空洞無神的兩渦黑洞,著實產生豐沛又攝人的戲劇效果。小觀眾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故事、視線隨著角色移動,更因為角色的逼近不由自主地後退或拉緊身邊的同伴。戶外環境劇場的視覺設計,加上獨特的戶外空間感,還有緊湊生動的故事線,再再都形塑出觀眾在環境劇場中看戲的親密連動性。看戲的人也因此獲得更多層次的身體與認知反應。

逼退羊男的方式是必須集結眾人的笑聲、叫喊聲、與用力踩踏地上枯葉的聲音。在邦妮的引導下,觀眾再次眾志成城地趕跑羊男。一行人驚魂未定地再次往森林角落走去,過了彎道,眼前出現如黃金葛般的植物,綠澄澄地倒掛在樹上又或是攀爬在大樹四周。心情因為眼前出現的明亮光景鬆了口氣。突然,一陣巨響和尖笑,蛇女現身在群樹之間,兩側則有兩位蛇嘍囉吐舌擺尾地夾攻眾人。觀眾這時有如無頭螻蟻左走又撞,但又如同甕中鱉,那兒也去不了。

蛇女氣勢萬千地出場,兩位跟班吐舌嘶嘶地護架兩側。搖滾歌聲、舞台地燈、白色噴霧,蛇女萬夫莫敵的威力籠罩在空氣中。蛇女控訴著人類為了滿足個人口腹之慾而濫殺保育類動物的惡行惡狀。利用手套偶靈活的可動性,讓兩位飾演蛇跟班的演員能自由地穿梭在人群中,一下左一下右地將眾人包覆在蛇氣逼人的狹小通道上。就在大夥已被蛇族包圍之際,邦妮提醒眾人拿起樹林間的葉子,用有鏡子的那面照向蛇女。大大小小的觀眾在一陣兵慌馬亂中拿取葉子,將葉子高舉頭頂。蛇女一陣驚呼,逃命去。

正當一群人以為安全為虞,由三位黑衣人操作的大魔王大形偶出現在樹林間。巨大的綠色魔王用自身強大的魔力,再次喚出兔子先生、羊男與蛇女。被憎恨圈覆的眾人,只能直愣愣地看著群魔亂舞。這時邦妮大喊:「快!快用有鏡子的那一面照向自己!」大夥兒不由分說地依樣畫葫蘆。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大魔王在瞬間縮小,消失。原來,只有人類願意用鏡子照向自己,猶如自省般地望向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害怕,人類才能再次得到重生的機會。

《森林小樹之歌》充分地利用地形與自然環境,讓觀眾能在故事情境裡隨著故事引線移動。原創故事在巧妙地設計與精心地前置作業安排下,讓看似童趣的戲碼,如同文宣品所撰寫的「希望人們願意看見自己與生態間的關係,看見自己以為無所謂的行為,正在帶來萬物的迫害及痛苦」。此劇乃是大事件劇場的創團作品,其創意發想、劇場執行的謹慎與細膩度,讓人對其後續的作品,益加期待。

註釋

1. 環境劇場。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陸昕慈撰寫。http://nrch.cca.gov.tw/twpedia.php?id=6837

2. 偶戲概論。鄭嘉音著。http://www.puppetx2.com.tw/w/偶戲概論.pdf

3. 開始玩戲劇4-11歲-兒童戲劇課程教師手冊。Joe Winston, Miles Tandy 著。陳韻文,張鐙尹譯。心理出版社,2008。

《森林小樹之歌》

演出|大事件劇場
時間|2015/07/04 21:30
地點|衛武營榕園藝術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