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園間的森林歷險記《森林小樹之歌》
7月
16
2015
森林小樹之歌( 林科呈 攝,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3次瀏覽
羅家玉(戲劇教育工作者)

《大事件劇場》所製作的戶外環境劇《森林小樹之歌》,是應「2015衛武營童樂節」委託製作的開幕特別企劃節目之一。這齣為時三十分鐘、故事內容與表演方式乃針對六至十二歲的兒童所創作的戲碼,是一齣適合闔家共賞的互動式戶外環境小劇場【1】。

《森林小樹之歌》利用有枯葉點綴的黑色紗幕環繞榕樹林,創造出劇場裡外的區隔。表演方式結合了多款偶戲形式,如光影偶、執頭偶、大型偶、手套偶、面具演出【2】。觀眾在戲偶要角邦妮的引領下,隨著情節的鋪陳與推進,在有如森林迷宮般的大樹間穿梭前行。戲偶間的對話、反派角色展現各自舞台性格的現場演唱與樂曲、觀眾互動與情境式參與,讓三十分鐘的演出讓觀眾不再只是被動地坐著看戲,而是宛如走進電影《法櫃奇兵》或《國家寶藏》系列中,被賦予重任、不完成任務便得承擔人類無可想像的世紀災難。

由導演林羣翊與戲偶設計兼演員的宮能安所創作的原創劇本《森林小樹之歌》,是發生在一座名為「克拉克爾」森林的故事。喜歡在森林裡玩的小女孩邦妮遇見了一群新朋友(觀眾),就在一群剛認識彼此的人相互打招呼寒喧之際,林中突然傳出森林之王的身影和聲音。運用光影戲偶呈現出的森林之王形象,其線條、身形和顏色都表現出其變幻莫測的舞台形象。他對著走進森林的人類喊話,並在話語間透露出對人類的不滿。並表示若人類不珍惜愛護身旁事物,是走不出這座遍處都是高聳懾人的參天大樹林。

就在此時,入口處的黑色紗布圍幕倏地關上。已進入森林的一行人,在沒有後路可退的情況下,大大地增加了大夥兒勢必得一塊兒往前走向未知的緊張與刺激感。同時也強化了觀眾入戲、成為冒險之旅的其中一角之正當性。

小女孩邦妮是全身執頭偶。操作並飾演角色的演員將偶的雙腳固定在真人雙腳上。偶的身體則固定在腰部。戲偶的頭部後方和左手後方皆有棍棒,供演員操作以表現出邦妮說話時的神態。邦妮一角在整場戲裡不僅是串連故事整體性的關鍵角色,同時也是以故事要角的身分,巧妙地運用第一人稱(我/故事角色)帶著觀眾(你/社會角色)轉化成『你/故事一份子』的主要媒介。

跟著邦妮的大小觀眾魚貫走進黑森森地榕林裡。首位在暗夜森林迎接我們的是一隻有三顆頭、長相十分古怪的兔子先生。這位具有多重性格的兔子,是一位待人看似親切有禮、但內心卻因為被人類棄養而衍生出自艾自憐又心有怨懟的悲劇性角色。在演員歌聲與舞蹈的角色詮釋中,觀眾聽到他控訴人類是如何不負責任地任意抛棄寵物,又如何傷害全心相信飼主的動物們。頭上戴有三頭面具的演員,在身體靈活地轉動間,以時而面具A,時而面具B或C面台的方式表達不同面向的性格。演員更是運用不同的肢體與聲音切換,突顯兔子先生多變的性格與多重內心掙扎。其表現方式成功地塑造了悲劇角色既敏感又脆弱,卻同時又渴望被認同的內心需求。

兔子先生因為自身的傷心往事,對進入森林的一行人心懷不軌。他喃喃地唸著我們必須為棄養寵物的行徑付出代價。橫在眾人前方的「詛咒之河」,就是我們命運乖舛的開始。除非我們能同心協力找到白色樹枝,將神奇的魔法水倒進河中,才能轉禍為福,將「詛咒」淨化成「祝福」。

觀眾在兔子先生與邦妮間一來一往的對話,可得知關於兔子先生成為悲劇性格的來龍去脈。邦妮與觀眾之間因為走進森林而產生「生命共同體」的連結。讓角色邦妮能在情境中,自然並合乎故事邏輯地邀請眾人一齊找尋白色樹枝,並且用如同戲劇教育中的「教師入戲」的方式【3】,邀請孩子拿起樹枝,再將裝在玻璃瓶的魔法水倒進河水,拯救受困的眾人。

從第一個難關脫困後,一行人走進森林更深處。正當前方看似已無出路時,躲在暗處的「羊男」出現在眾人面前。低著頭的羊男有禮貌地歡迎大夥兒,猛一抬頭,羊男的眼睛四周卻佈滿乾涸的血漬!失去眼珠的雙眼在燈光與樹影的烘托下更增添鬼魅的氣氛。

從羊男口中,我們得知原來牠的雙眼是被人類挖走的。人類以「為全人類謀福祉」的美名,對動物進行許多不符合動物道德的實驗。羊男來來回回地走在觀眾之間,控訴人類的自私與自大。看似溫柔可人的羊兒,生氣的肢體與心有不甘的聲音,搭配著面具上空洞無神的兩渦黑洞,著實產生豐沛又攝人的戲劇效果。小觀眾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故事、視線隨著角色移動,更因為角色的逼近不由自主地後退或拉緊身邊的同伴。戶外環境劇場的視覺設計,加上獨特的戶外空間感,還有緊湊生動的故事線,再再都形塑出觀眾在環境劇場中看戲的親密連動性。看戲的人也因此獲得更多層次的身體與認知反應。

逼退羊男的方式是必須集結眾人的笑聲、叫喊聲、與用力踩踏地上枯葉的聲音。在邦妮的引導下,觀眾再次眾志成城地趕跑羊男。一行人驚魂未定地再次往森林角落走去,過了彎道,眼前出現如黃金葛般的植物,綠澄澄地倒掛在樹上又或是攀爬在大樹四周。心情因為眼前出現的明亮光景鬆了口氣。突然,一陣巨響和尖笑,蛇女現身在群樹之間,兩側則有兩位蛇嘍囉吐舌擺尾地夾攻眾人。觀眾這時有如無頭螻蟻左走又撞,但又如同甕中鱉,那兒也去不了。

蛇女氣勢萬千地出場,兩位跟班吐舌嘶嘶地護架兩側。搖滾歌聲、舞台地燈、白色噴霧,蛇女萬夫莫敵的威力籠罩在空氣中。蛇女控訴著人類為了滿足個人口腹之慾而濫殺保育類動物的惡行惡狀。利用手套偶靈活的可動性,讓兩位飾演蛇跟班的演員能自由地穿梭在人群中,一下左一下右地將眾人包覆在蛇氣逼人的狹小通道上。就在大夥已被蛇族包圍之際,邦妮提醒眾人拿起樹林間的葉子,用有鏡子的那面照向蛇女。大大小小的觀眾在一陣兵慌馬亂中拿取葉子,將葉子高舉頭頂。蛇女一陣驚呼,逃命去。

正當一群人以為安全為虞,由三位黑衣人操作的大魔王大形偶出現在樹林間。巨大的綠色魔王用自身強大的魔力,再次喚出兔子先生、羊男與蛇女。被憎恨圈覆的眾人,只能直愣愣地看著群魔亂舞。這時邦妮大喊:「快!快用有鏡子的那一面照向自己!」大夥兒不由分說地依樣畫葫蘆。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大魔王在瞬間縮小,消失。原來,只有人類願意用鏡子照向自己,猶如自省般地望向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害怕,人類才能再次得到重生的機會。

《森林小樹之歌》充分地利用地形與自然環境,讓觀眾能在故事情境裡隨著故事引線移動。原創故事在巧妙地設計與精心地前置作業安排下,讓看似童趣的戲碼,如同文宣品所撰寫的「希望人們願意看見自己與生態間的關係,看見自己以為無所謂的行為,正在帶來萬物的迫害及痛苦」。此劇乃是大事件劇場的創團作品,其創意發想、劇場執行的謹慎與細膩度,讓人對其後續的作品,益加期待。

註釋

1. 環境劇場。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陸昕慈撰寫。http://nrch.cca.gov.tw/twpedia.php?id=6837

2. 偶戲概論。鄭嘉音著。http://www.puppetx2.com.tw/w/偶戲概論.pdf

3. 開始玩戲劇4-11歲-兒童戲劇課程教師手冊。Joe Winston, Miles Tandy 著。陳韻文,張鐙尹譯。心理出版社,2008。

《森林小樹之歌》

演出|大事件劇場
時間|2015/07/04 21:30
地點|衛武營榕園藝術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