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醒之後,然後呢?《黃粱一夢》
5月
15
2012
黃粱ㄧ夢(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1次瀏覽
謝東寧

標榜「新國劇」名稱,演出節目單並洋洋灑灑,回顧了中國八十年來新國劇運動的革命尚未成功,並企圖要在一個小劇場形式的戲中,實踐「中國人用中國的材料演給中國人看的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反思與力行」等使命。「青世代劇展‧北京篇」上演的第二檔節目《黃粱一夢》,便在此雄心大志中,與臺北的觀眾們見面。

《黃粱一夢》源自中國唐代的傳奇小說《枕中記》,主要敘述種田的讀書人盧生,一日在旅店裡遇到了道士呂翁,兩人相談甚歡,但言談中,盧生感慨自己人生不如意。呂翁便給了一個枕頭,盧生於枕上昏昏睡去,並在旅店主人蒸煮黃粱飯的時間中,作了一場從官場榮華富貴,最終還是返回尋常平民百姓的《黃粱一夢》。

一開場是四個演員,在現場樂師的弦樂撥彈聲響中洗米煮飯,然後從觀眾席走進來一位拿著IPAD的說書人,桌上同樣有個電鍋煮飯,而全劇就在這真實煮飯的同步動作進行中,產生了關於「虛擬故事VS.真實現場」的劇場疏離效果,按照布雷希特的理論,其效果是要現場觀眾,別太進入劇場故事,重要的是連結現實社會的思考。

另方面,在借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形式中,舞台上導演安排了大量的現代符號轉喻,包括說書人的西裝、舞台上的一個玻璃魚箱、舞台前方的四個蒸飯電鍋、讀書當官的毛筆、各種服裝身份的轉變、蓮花燈、面具、黃粱米…,甚至各種演員演說唱、肢體舞蹈的運用,可以說在精簡的小劇場,於演出故事的進行中,不斷精心設計安排,給予視覺、聽覺上、物件上的變化輔助,這種變化有些是說明情境、有些是表達心情,而因為這些手法、物件的新奇繁複與拼貼,更產生許多「似乎」是後現代性的符號指涉。

不過隨著戲的進行,筆者不禁要問,這些應接不暇的符號使用,到底想指涉什麼?而「疏離效果」又要連結至現實社會的什麼?也就是說,在此時此刻用如此的手法搬演這故事,其劇場意圖(潛臺詞)又是什麼?

或許舞台上始終懸掛著一張皇帝的畫像,可以解釋筆者的提問。戲中主角盧生的人生「如意」命運追求,一切都在這張畫的凝視之下進行,而劇終黃粱大夢醒來後:人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但是那然後呢?真的只能如導演安排的,盧生的最後一個動作,繼續在這張畫的凝視下,裝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吃了起來,有飯吃就好了嗎?

西方現代戲劇從中國傳統戲曲擷取靈感的例子不少,特別是那些先知灼見的偉大劇場大師們,從德國的布萊希特、法國的穆努虛金到英國的彼得‧布魯克,後者甚至到今天都持續身體力行,靈感來自中國傳統戲劇舞台(一張地毯、一桌兩椅)之簡約「空的空間」。這種向外學習的過程,不但無傷西方現代戲劇的傳統,反而因為「跨文化」的交流,除了延伸了西方劇場形式的發展,更彰顯了劇場本身之包容特性。

所以說劇場跟所有文學、藝術創作一樣,在形式上不一定要背負所謂的「民族性」重擔,民族性已經先天流在創作者的血液之中。反而是創作者的主體性、回歸劇場藝術的探討與最重要的,發人省思的創作內容,才是劇場演出的不變真諦。

《黃粱一夢》

演出|黃盈工作室(北京)
時間|2012/05/12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 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則古老的「度脫」故事,是否成功地影射現代中國大陸的爆發夢,也同樣在這點不徹底上墜落了下來,很可惜;還有些中國象徵也有點用過頭了;但瑕不掩瑜,這戲還是很值得台灣有心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劇場藝術家借鑑。這條路雖也在台灣發展了數十年,但這精準、透徹和游刃自在,卻不是很多人可以企及。(林乃文)
5月
16
2012
符號的堆疊,對於不熟(或太熟?)中國元素的西方觀眾而言,自然有其致命誘惑。只是符號與符號之間,倘若一直處在低階靜止狀態,看不到能指鏈的流動,那就會如同盧生壽宴上魚貫而出的各色物件:寶蓮燈、朝服、黃粱米……除了成為擺設,難賦深情。簡言之,夢境沒能成為一個更豐富的能指。(楊純華)
5月
14
2012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