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歷史之重《黃粱一夢》
5月
14
2012
黃粱ㄧ夢(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3次瀏覽
楊純華

雖然講的是「黃粱一夢」的老故事,打的卻是「新國劇」標籤。「國劇」有其歷史語境,是1926年一批留美知識份子,在對西方劇場有所瞭解之後,回過頭來思考中華戲劇出路時提出的一種新劇樣式。導演(黃盈)一直強調余上沅當年說的話,「國劇」就是「中國人用中國材料去演給中國人看的中國戲」;早期國劇運動提倡者借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創辦了戲劇系,除了引進國外劇場機制,還借鑒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企圖從民族根性挖掘戲劇養料,搭建「寫意」與「寫實」之間的橋樑,針對的主要還是當時普遍流行的易卜生式寫實主義話劇。後來,由於師資貧乏,戲劇實踐不足,再加上藝專學子對於融入舊戲元素的國劇理念產生分歧,認為提倡「國劇」毋寧是一種歷史倒退,因此國劇運動持續不到一年便漸趨式微。「國劇」的藝術理念,是對五四以來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反思。導演在這裡提出「新國劇」,應當是有意呼應國劇運動對於傳統與革新這層關係的探討。

不過台灣觀眾對於舊戲新編也不陌生,今番要看的是,北京人如何拿自身背負的傳統來做革新的文章。看得出導演卯足了勁想要呈現原汁原味的身體動作「譜系」,演員各個一身絕活,舞臺就像諸多武林高手的炫技場,純正京腔道白、蘇州評彈、昆曲、秦腔、太極拳、水袖功、圓場功、刀槍把式、草書……十八般武藝,樣樣精絕。

盧生的夢境更是一個符號堆疊的場所:朝服穿脫喻示宦海浮沉、京劇勾臉喻示年事漸高、狂草書法喻示指點江山、水袖舞蹈喻示開土鑿河。只是,「黃粱一夢」的「黃粱」,似乎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生過程,如果說,夢中這些切斷敘事關聯的符號是有意營造一個反自然過程的話,那早在國劇運動時趙太侔就已說過:「戲劇的反自然運動,是比較任何藝術困難些,因為他的內容是人生,表現的媒介是人體,語言動作是人的語言動作,與人生太直接,所以超脫也太困難。」(《國劇》)包括感歎人生的唱詞諸如「嘆生平、無運道、家貧窘、年紀小」,是否也像舞臺上重複出現的道具那般,僅是爲了物盡其用?而倘或一枕黃粱的主旨真的那麼重要(「煮熟一鍋黃粱米的時間裡思維很可能已經飛揚了一輩子。」導演語),最後盧生大口吃著黃米飯時,夢中清河崔氏女卻又真的出現,更不知是為那般,難不成是「永劫回歸」?

中國人的思維裡,夢的邏輯與現世無異,不像西方人的夢,講求隱喻跟轉譯。前述符號的堆疊,對於不熟(或太熟?)中國元素的西方觀眾而言,自然有其致命誘惑。只是符號與符號之間,倘若一直處在低階靜止狀態,看不到能指鏈的流動,那就會如同盧生壽宴上魚貫而出的各色物件:寶蓮燈、朝服、黃粱米……除了成為擺設,難賦深情。簡言之,夢境沒能成為一個更豐富的能指。

看戲過程中,總是忍不住聯想到《蝴蝶君》,同樣是符號「攻佔」敘事的典型,西方觀眾愛看,東方觀眾就不免興味寥寥,更有一種被你借了老祖宗去洋人面前「耍寶」的心情。當然了,演員實打實的舞臺功底還是表達了十分誠意,除了慰藉敘事上的不足,也讓台灣觀眾看到了少有的表演力度。

雖然黃米飯的香味在演出中一直提醒觀眾,「人間氣」才是重點,但在舞臺呈現上,由於背負了過重的歷史傳承意識,使得原故事中追名逐利的人世欲求略嫌冷調了,盧生大半輩子的榮辱沉浮,因此上多少有些空洞、不真切,無法經由深切的「入」而體認痛定思痛的「出」。倘或不能藉此重溫「黃粱一夢」,反被舞臺上的炫技喧賓奪主,那其實故事是不是「黃粱一夢」,真的不重要。

《黃粱一夢》

演出|黃盈工作室(北京)
時間|2012/05/11 19:30
地點|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 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則古老的「度脫」故事,是否成功地影射現代中國大陸的爆發夢,也同樣在這點不徹底上墜落了下來,很可惜;還有些中國象徵也有點用過頭了;但瑕不掩瑜,這戲還是很值得台灣有心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劇場藝術家借鑑。這條路雖也在台灣發展了數十年,但這精準、透徹和游刃自在,卻不是很多人可以企及。(林乃文)
5月
16
2012
劇終黃粱大夢醒來後:人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但是那然後呢?真的只能如導演安排的,盧生的最後一個動作,繼續在這張畫的凝視下,裝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吃了起來,有飯吃就好了嗎?(謝東寧)
5月
15
2012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