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人的「被看見」與「不被看見」《幕後傳奇-苦魯人生》
7月
22
2014
苦魯人生(刺點創作工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231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劇場舞台夜夜上演人生百態,幕前幕後的劇場生活,自然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創作題材。刺點創作工坊在音樂劇《幕後傳奇-苦魯人生》中,讓過去總被要求「不被看見」的這群劇場技術人員(也就是俗稱的「黑衣人」,在劇場中以英文「Crew」稱呼)為主角,試圖為觀眾帶來另一種「從(幕)後望(幕)前」的觀戲角度。

對於大多數為曾參與過劇場製作的「純觀眾」而言,對於「幕後」的認識往往僅限於導演、設計,頂多加上行政宣傳,卻少有人想到這群沒沒無聞卻不可或缺的黑衣人。黑衣,是為了不被看見,但如今《苦魯人生》,卻要黑衣人被看見。究竟該如何「看見」,便成了這齣音樂劇最大的挑戰:該花多少篇幅來為觀眾介紹劇場術語?到底要說得多細節才會達到效果卻又不枯燥?要怎麼讓有劇場經驗的觀眾會心一笑,卻又不讓其他觀眾覺得自己被孤立在這內行人的小圈圈之外?終歸一句,「觀看」的前提在於距離的拿捏。《苦魯人生》想要和觀眾有著多遠多近的距離?也許是因為此距離尚未被明確界定,反讓整齣戲陷入了困惑的自我定位中,有時擦出令人為之驚艷的火花,卻也有些時候令人覺得尷尬不已。

可惜的是,《苦魯人生》的上半場就是這麼一個尷尬的時刻。戲開演前,由演員飾演的黑衣人在貼滿馬克(舞台標示用膠布),在擺著台座、梯子的舞台上整理道具,為戲開演作最後準備。努力鋪陳建立的幕後工作氛圍,卻在戲宣告開演的那一刻明確分野陷入矛盾:究竟是身為觀眾的我們闖進後台,偷窺般地觀看crew的幕後秘辛;還是crew成了聚光燈下的主角,大辣辣地對著觀眾「演出」他們的故事?

正是這懸而未決的矛盾感將觀眾放置在一相當尷尬的觀看位置。演員儘管在戲開演前極力營造後台真實工作狀況,戲開演的瞬間卻立即認知到台下觀眾的存在,無論說話腔調、動作姿勢皆精心刻畫,在劇情上明明是對另一角色說話,在表演上卻以觀眾為訊息接收對象。牯嶺街小劇場內「台上台下」特別親近的零距離劇場空間,加上台下捧場的親友觀眾們,更加深了空間/場景/觀看關係設定上的混亂。而在開場歌舞段落(opening number)更推翻了開演前關於黑衣「被忽略的劇場粗工」之初步印象設定。悠揚柔和的小提琴旋律,緊接著是眾演員華麗又有氣勢的歌舞合唱,再一次讓我們看見黑衣人並不只是黑衣人,而成了穿著黑衣的明星主角。

也許是怕觀眾中就對於劇場太過陌生,因此上半場花了許多篇幅進行名詞解釋、前情提要:各司其職的幕後人員紛紛登場,其中也參雜了我們所熟悉的刻板印象,如彼此不和的男女主角、巴結導演的演員、同志設計師、瀕臨崩潰邊緣的導演、掌握大權的舞監等。至於黑衣人的工作性質、劇場週的危機壓力、訂便當的重要性,更是上半場劇情中企圖為觀眾建立的基本認知、共同語彙。但正因為過份著重於名詞解釋,反讓劇情顯得零碎而處處受限,幾段小高潮來得快去得也快,到底男女明星過去有著什麼祕密?男主角的衣服被誰偷了去?這些在表演、劇情、台詞、甚至音樂上被強化放大處理的事件,卻在下一景瞬間無人問津,沒人給我們個交代。

受制於零碎劇情,上半場的音樂也無法多加施展。劇場週的歌曲儘管頗具戲劇效果,在三段重複演唱之間卻頻頻被不同事件切斷,削弱了不少能量。倒是有幾段介紹舞台走位(上下左右舞台)、或是提到黑衣人工作器具的對話,若是能巧妙編寫成歌曲,或許會更增添《苦魯人生》作為音樂劇的獨特趣味,也不會陷入名詞解釋的劇情結構限制中。

與上半場相比,下半場是屬於令人驚豔的那一半。劇情聚焦於技排與演出,讓時空場景更為明確,既是幕前(舞台表演)也是幕後(狀況處理),同時面對觀眾,但又處於黑衣人的幕後工作狀態中,少了先前那種定位不明、不上不下的尷尬。來到熟悉的場景,也讓演員顯得自在許多,不再刻意把觀眾當作演戲說話的對象目標。劇情安排令人聯想到麥可‧弗萊恩(Michael Frayn)《大家安靜(Noises Off)》等多齣同類型以彩排/演出為題材的快節奏喜劇,首先藉由排練建立戲中戲的劇情概念後,在運用狀況百出的正式演出予以顛覆,製造戲劇效果。不過不同於這些前人所作的同類型劇中劇,這次的「救場」大多以「聲音」為主(女主角鎖喉失聲、或是男主角需用另一聲音詮釋內心獨白),充分發揮音樂劇特色,也成功運用三位主要演員之不同聲音特質,讓這三位黑衣人真正成為有著獨特鑑別度、能「被看見」、「被辨認」的主角,而不再只是擺pose、以華麗歌舞討好觀眾、「演出來」的主角。

下半場另一別具巧思的段落,在於讓所有設計群在開場時皆在場上一一唱出自己的工作抱怨與不滿。儘管彼此之間對於表演的掌握度有差異,十多人在牯嶺街小小的舞台歌舞,似乎也常常互相干擾、彼此遮擋,但看著樂手以鋼琴、或是舞台設計以默劇般的插畫影像補足劇情中「文字」的不足,令人再次感受到劇場不受限的魅力(可惜在樂手出場時,心中曾經期待她以琴音取代歌聲;或是從不說話、只以手語暗號溝通的舞台設計,也可使用更符合角色設定的方式「唱」出每段個人solo主旋律)。美中不足的是,音樂到了下半場反而發揮空間越發受限。關鍵就在於這齣無厘頭、毫無邏輯可言,結合魔術噱頭、狗血煽情、愛情倫理悲劇成分的戲中戲,成為下半場最主要的劇情支架。音樂也只能服膺於詭譎的魔術場景與浪漫情歌之間的突兀轉折,而淪為功能性的配角,直到劇末都未能收回主導權。

小劇場的原創音樂劇演出的確並非容易的事,但《苦魯人生》卻以創作團隊最熟悉的生活經驗為素材,在題材掌握上顯得自在不少。不過過度親密的小劇場空間感,稍不小心就會破壞台上精心營造的劇場幻術。所幸在定位不明的上半場後,終於找到了一個舒服、有說服力、不太遠也不太近的場景設定。在未來若有機會,也期待看著《苦魯人生》在不一樣的劇場空間、嘗試不一樣的場景設定與觀看距離!

《幕後傳奇-苦魯人生》

演出|刺點創作工坊
時間|2014/07/18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