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離社會的殺手《殺蟲記》
十一月
30
2016
殺蟲記(玉米雞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9次瀏覽
蔡珮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畢)

「這個社會怎麼了?」這是觀賞玉米雞劇團於實驗劇場作品《殺蟲記》後,激起思索隱藏在現今台灣社會上的許多問題,探討著需求、人性而逐漸演變的一種「疏離」,一齣看似演繹著家庭悲劇的黑盒子戲,深藏的是更多類似新聞報導所見的捷運殺人事件等,而逐漸被大眾所發現台灣社會正在生病著的問題。

這部改編自卡夫卡《變形記》的作品,卻跳脫了原本故事的框架,在劇情內容的鋪陳中,導演讓時間倒敘著述說,而在演員或觀眾們或許都已了解原本故事走向的狀態下,卻又是在回顧著這一切的荒謬人生般,一幕幕的再重新堆疊、累積著更多情緒,因此不管是演員本身或觀眾,都在這樣的時間流動中,更能演繹或品味到內心交雜與反覆的情緒。就像劇情接近末尾,快變為蟲的主角躺在睡床上,心裡不停交戰著的話語:「我好累啊!」「不行,我得趕快…」「還是再睡個…」這裡明明是一切悲劇的開始,但卻在最後才赫然發現是前面演繹的所有過程導致,因此就這樣簡單幾句話,卻深深的打入心中。

這次作品除了成功利用實驗劇場特性外,整個畫面一開始只以幾張空箱與黑白布幕將空間區隔開來,又以投影時間來與空間作一連結,而後舞台則用光影投射變身為蟲的影子,創造了一種虛與實的空間層次,恰區隔卻又並存著平凡家庭生活與隱藏的祕密。這齣戲劇並不單純只以聲音和平常動作來演繹,其中企圖加入了幾段舞蹈展現,讓說不出口的內心添加更多情緒,最特別為從一開始強烈的機械性動作設計,導演似乎在強化社會大眾之間的互動趨於某種固定模式,沒帶感情的、逐漸疏離的。而演員的展現使人佩服導演如何訓練,讓幾位高中年齡的孩子能夠詮釋這樣深層的作品,或本身為男性卻需要飾演、揣摩母親、女兒、女僕等女性角色,或許這也是演員本身做足了功課,才讓人驚豔於每個角色性格都能明顯區別與到位,且能看出內心豐富的情緒糾結。

觀賞《殺蟲記》就像看了一本有深度的白話文學,劇情簡潔俐落,演員之間的對話淺顯易懂,藉由音樂與肢體動作強調更強烈的複雜情緒,舞台時間、空間交錯著帶領著我們進入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刺激著大家跟著回顧自己人生每幕場景,並思索對於需求的滿足、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白色布幕遮蓋下的疏離產物等,而我們是否還能有什麼能力去改變這樣的狀態呢?還是只能走到把怪物殺掉的末著一招呢?

《殺蟲記》

演出|玉米雞劇團
時間|2016/11/13 14:30
地點|新竹縣演藝廳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三月
20
2023
換個思考脈絡,這樣的劇情設計若需要更多的篇幅彌補,會否成為影視劇本,比硬壓在120分鐘左右完成的劇場更有可能?
三月
18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三月
17
2023
此次夾腳拖劇團新作《勥姆仔欲起行》,2022年首演於臺中歌劇院,有著和過往很不一樣的企圖心。相較先前改編作品多以繪本故事為本,這回則將目光轉向台文文學──而且還是近年浮上檯面、越來越受關注的女性台文書寫⋯⋯
三月
15
2023
總結來說,相比其他討論女性、性別結構間的壓迫等主題的作品,單講婆媳關係的《勥》顯得不夠全面與宏觀。但是若連如此細微(或被認為傳統、習以為常)、私領域的問題都不願正視,再多深刻的議題,都是空談,遑論打破現狀、落實改革云云。正因為《勥》單純只說一件事,並且說得很好——文本與敘事方式動人、演員及操偶精湛的表現、編排上巧用人偶的搭配、善用舞台及物件並且用它們「說話」等,使演出得以鉤出更深刻的思考。
三月
15
2023
當泰勒.馬克為了緩解演前須知所帶來的緊張與嚴肅,提前走上台與民眾寒暄時,我們業已聽見觀眾席上主動且熱絡不絕的歡呼聲,將演出推至情緒的最高漲,彷彿眼前人已是一個傳奇般的信仰,這與平時我們迎接吳念真、林懷民等台灣藝術家的熱情,是截然不同的瘋狂與高溫⋯⋯
三月
14
2023
塞拉諾先生劇團帶來的《山貌》(The Mountain)⋯⋯它有足夠的力道來反思它所欲觸碰的議題嗎?特別是本劇在2020年首演時創造的克林姆宮意圖侵略烏克蘭的「假」新聞已然成為赤裸裸事實的此刻。
三月
14
2023
這些思辨,主要是梳理個人欣賞《千年之遇》時冷熱交替如三溫暖的感受,試圖尋找其成因,也是進一步反思,這場演出裡的我/其他觀演者/演員/樂手/當地居民是否更靠近了議題一些?班雅明的論題,如今是否需要被推翻或修正?一齣帶有高度政治性與革命性的作品,到底該如何生產?隨著時光推展,問題的解答都需不斷翻新,而《千年之遇》正觸動了這樣的思索,也在劇場實踐中做了很好的嘗試。
三月
13
2023
我對《千年之遇》的演出,因此有了複雜而矛盾的感受:一方面,是對演出者的良善初心的感佩,另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的不滿;一方面是無法否定的感情用事,另一方面,卻是同樣不能無視的理性判準。
三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