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離社會的殺手《殺蟲記》
11月
30
2016
殺蟲記(玉米雞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7次瀏覽
蔡珮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畢)

「這個社會怎麼了?」這是觀賞玉米雞劇團於實驗劇場作品《殺蟲記》後,激起思索隱藏在現今台灣社會上的許多問題,探討著需求、人性而逐漸演變的一種「疏離」,一齣看似演繹著家庭悲劇的黑盒子戲,深藏的是更多類似新聞報導所見的捷運殺人事件等,而逐漸被大眾所發現台灣社會正在生病著的問題。

這部改編自卡夫卡《變形記》的作品,卻跳脫了原本故事的框架,在劇情內容的鋪陳中,導演讓時間倒敘著述說,而在演員或觀眾們或許都已了解原本故事走向的狀態下,卻又是在回顧著這一切的荒謬人生般,一幕幕的再重新堆疊、累積著更多情緒,因此不管是演員本身或觀眾,都在這樣的時間流動中,更能演繹或品味到內心交雜與反覆的情緒。就像劇情接近末尾,快變為蟲的主角躺在睡床上,心裡不停交戰著的話語:「我好累啊!」「不行,我得趕快…」「還是再睡個…」這裡明明是一切悲劇的開始,但卻在最後才赫然發現是前面演繹的所有過程導致,因此就這樣簡單幾句話,卻深深的打入心中。

這次作品除了成功利用實驗劇場特性外,整個畫面一開始只以幾張空箱與黑白布幕將空間區隔開來,又以投影時間來與空間作一連結,而後舞台則用光影投射變身為蟲的影子,創造了一種虛與實的空間層次,恰區隔卻又並存著平凡家庭生活與隱藏的祕密。這齣戲劇並不單純只以聲音和平常動作來演繹,其中企圖加入了幾段舞蹈展現,讓說不出口的內心添加更多情緒,最特別為從一開始強烈的機械性動作設計,導演似乎在強化社會大眾之間的互動趨於某種固定模式,沒帶感情的、逐漸疏離的。而演員的展現使人佩服導演如何訓練,讓幾位高中年齡的孩子能夠詮釋這樣深層的作品,或本身為男性卻需要飾演、揣摩母親、女兒、女僕等女性角色,或許這也是演員本身做足了功課,才讓人驚豔於每個角色性格都能明顯區別與到位,且能看出內心豐富的情緒糾結。

觀賞《殺蟲記》就像看了一本有深度的白話文學,劇情簡潔俐落,演員之間的對話淺顯易懂,藉由音樂與肢體動作強調更強烈的複雜情緒,舞台時間、空間交錯著帶領著我們進入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刺激著大家跟著回顧自己人生每幕場景,並思索對於需求的滿足、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白色布幕遮蓋下的疏離產物等,而我們是否還能有什麼能力去改變這樣的狀態呢?還是只能走到把怪物殺掉的末著一招呢?

《殺蟲記》

演出|玉米雞劇團
時間|2016/11/13 14:30
地點|新竹縣演藝廳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