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一步路《夢響・序章》
8月
16
2023
(感謝授權劇照:一公聲藝術|小巨人絲竹樂團|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1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暑假往往是各大音樂節與營會的旺季,由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ärkl)所組建的「國家青年交響樂團」除了是今年初登場的團體,也是新任總監成績單上的一項,對於年輕學子,能和有豐富歷練的國際級音樂家合作,並且演出多場音樂會,絕對是難得且寶貴的經驗,馬寇爾除了三度擔任日本太平洋音樂節的首席指揮,熟諳如何有效地帶領青年節慶樂團,自己年輕時也曾在壇格塢音樂節接受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與小澤征爾的指導,作為國家樂團的音樂總監,除了為自己搭建光芒萬丈的舞台外,能為年輕學子帶來有教育意義的體驗,絕對是一條值得肯定的新嘗試。 

音樂會開頭演奏日本當代最活躍的作曲家細川俊夫的《織夢》,第一個長音樂團即展現了相當優秀的專注力,全場的氣氛也瞬間被凝結,各聲部的獨奏,也都能做出相當細微音色表情變化,這樣的表現其實超越了筆者的預期,通常青年樂團與節慶樂團,往往總以熱情洋溢、澎湃激昂取勝,能夠在音樂會的一開頭,用一首長達十五分鐘的當代作品,將音樂中「定」的力量表現到位,就算是台灣的職業樂團鮮少有達標的時候。不過樂團在中後段當各聲部表現完、以齊奏展現出音樂的寬大後,未能將開頭的集中度,持續延續到全曲的最尾端,以展現音樂中的無為與聲響逐漸抽離的效果,略顯可惜。 

康果爾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的小提琴協奏曲邀請到德國小提琴家卡洛琳・魏德曼(Carolin Widmann)擔綱獨奏,魏德曼的音色相當有穿透性,琴聲在樂團前明顯有鶴立雞群的效果,整體音樂表現也相當飽滿,所唱出的每一句旋律,能量都維持到樂句最後一顆音符的末梢。反觀樂團的表現卻顯有些刻意保持冷靜,溫吞的唱法也犧牲不少旋律線條沒有被完整唱完,力度弱的片段也覺得只演奏了弱音,卻顯得過度小心翼翼,音樂的主動性也相對難以感受到。這樣的狀況要到第三樂章的舞曲樂章才明顯改善,音樂的流動感也才被釋放出來,呈現與獨奏等重的抗衡。魏德曼的安可的易沙意(Eugène Ysaÿe)獨奏可說是火力全開,除了精湛的技術之外,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乃是獨奏家的速度選擇與國家音樂廳的音響空間有恰到好處的互動,樂句間的留白恰到好處,一句句高難度的演奏有理想的時間間隔被聽見,也隨著力度的變化,微調每一個縫隙的長度,形成完美的音樂呼吸。 

下半場的《火鳥組曲,樂團的音樂表現明顯比上半場的流暢不少,音樂也更為自然、主動,然而力度弱的片段集中度,反而沒有全場音樂會的開頭理想,樂段切換之間的音樂表情調節也略顯不夠靈敏,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整體表現反而回歸了筆者以往對青年樂團的想像。但全團火力全開演奏終曲,層層堆疊卻能展現出極佳的張力,能將樂句演奏得巨大無比,是相當難得的表現,甚至是筆者在馬寇爾與NSO的樂季合作中都極難得一見的效果。而下半場呈現的另外一首巨作《羅馬之松》開頭的順暢的演奏,即帶給筆者年輕且耳目一新的感受,全曲在音樂軟硬之間的拿捏以及弱音的掌控,也算是樂團整場音樂會表現最好的一部分。筆者也能不斷感受到團員對進入音樂高潮的迫不及待,能將每一顆音都拉滿,並且全曲最後一顆音都能讓台下觀眾感受到共振演奏,也的確該給予台上的年輕音樂家高度的肯定。 

國家青年交響樂團初試啼聲能有這樣的表現,是相當不容易的,但國內彷彿還沒有給予其應有的關注度,音樂會的引言中介紹,台上的團員是從全球六百位的報名中精挑細選,同一套曲目巡迴演出五場的最終場,的確可以讓光芒越磨越亮,但要完全實踐馬寇爾的「傳承」使命,並非是一年一度的閉門煙火秀,而是要建立出品牌與口碑,筆者也期待國家青年交響樂團能有更大的野心,將傳承的成果演出帶到全世界,而非僅有學生與家長的關注,國家青年交響樂團的下一步延續,還需要更大的計畫、也需要全台聽眾與企業支持的共同協力。 

《夢響・序章》

演出|NSYO國家青年交響樂團
時間|2023/07/2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