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接・點》作為舞作名稱,轉接了什麼?
1月
13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4次瀏覽

楊雅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


特技、舞蹈、影像、裝置等元素的運用在當代劇場中已經不算稀奇,但此次神色舞形舞團的《轉接・點》卻在後疫情時代下藉著線上演出結合舞蹈與其跨域元素,形塑了一道巧妙的雙關語——既是各式素材的轉化與運用,更是劇場作品與螢幕之轉接。作品透過影像技術與多重畫面的轉換,盡可能如實勾繪出實體演出的即時性與感官刺激,在串聯科技的運用與虛擬實境的捕捉下,透過音樂旋律代入時間的流逝感;藉著視覺與聽覺的更迭,螢幕中的演出反而讓舞作中情境的漸變更加順暢,使得整場演出成為涵蓋特技、影像、裝置與舞蹈箱或轉接的劇場作品,若以「轉接」為題,這轉接的線路與孔洞確相當多元與豐盛。


我看見了「點」什麼?

作品以水的滴落聲為開端,隨後逐步聚成生命傳承的汪洋,在湛藍色的渲染下,乘環而降的表演者,如在母體孕育般游移,編舞者運用了緩順的身體動態,演繹出待孵化破繭的新生意象,兩位舞者用柔軟且綿纏的肢體在環上不斷交織、倒吊、攀爬,形成對稱、不一的畫面。在高難度的技巧動作下,近距離的鏡頭視角顯示出舞者略帶緊繃的面容,可能是對鏡頭的恐懼感,也可能是在環上舞動,必須竭盡全身肌肉力量而造成的狀態,這些細小表情變化無疑都會在鏡頭中被無情放大,也是表演者在鏡頭下情境表達的另一種挑戰,鏡頭裡肌肉的紋理走向,被清楚勾勒,膚寸之間淋漓的汗水,透過光影折射,則加值為如生物從水中移往陸地的過渡效果,而旋轉式投影幕中的影像,也在此時將人類由海洋送上了陸地,再經由舞者身體的演繹,細胞開始躁動分裂,同時以黏膩狀態重新結合,體現生命繁衍與時間推移下的演化過程,配合橘黃色的光線,好似懸掛於空中的太陽滋養著大地,而萬物則沐浴其中,盡情以分裂與結合的樣貌舞動著。

此時,一位略顯突兀的小提琴家,帶著極具警示意義的肢體樣態走入舞台,手中拿著的提琴,明顯是人造物進入大自然後的表象,即使它再優雅也破壞了生態、再美妙也會成為過渡消費資源的禍端。很快的畫面裡科技所致的冰冷感席捲而來,並將其匯聚成為影像,投射於表演者的身上,像是被撞擊後的影像,開始破碎、分裂,並回歸成為大環境中的塑膠微粒,既是看不見的悲劇,也是揮不去的存在。

不過,意象雖好,卻在元素的轉接中因此失彼,有些可惜。其表現手法固很新穎、衝擊,但光影特效過於強烈,將影像直接投射在舞者身上,雖然使舞者與影像融為一體,但同時也讓舞者的身體被淪為背景,肢體動作無法一望即知,身為舞蹈作品,卻在此失焦了。筆者思考,或許可以嘗試讓舞者的身體回歸本位,例如讓左右邊的投影跟表演者互動,或是用外圍環繞的方式,使得台上的焦點得以被放大、鎖定。


轉接之外

作品發展至此,除了作品的形式外,舞作主題除了提出了人們對環境資源的循環外,對筆者來說,在後疫情時代下《轉接・點》,似乎更看見了一種關於劇場與螢幕的辯證關係,表演藝術此時此刻必須面對的新「視角」。

即使經過了兩年,疫情仍不受控地變種傳播,人們在這樣失序的生活型態下,謀求各種生存的可能,為防範病毒傳染鏈所保持的距離,似乎也阻擋了具真實性與臨場感的表演藝術、街頭藝人⋯⋯等生存空間,於是停止或轉為線上演出(錄影、直播),成了表演藝術團隊不得不做的選擇。然而透過影像化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預見在執行上將出現的問題,如錄影設備、音樂版權、觀眾視角等,在觀眾感受上則是表演者肢體、情感、氛圍....等破碎化的提問,於是表演藝術工作者被迫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不斷的跨領域學習並且繳交成果,這絕非容易之事,畢竟這還連帶影響著成本、製作群與作品呈現出的完整性。


舞蹈在場性的重要與否?

對照於屏幕上的演出,劇場形式的表演,所給予的空間、光感、音響效果,甚或是隊形與距離,都能成為創作者交代情感、畫面、意境與留白的可能,並造成視覺立體畫的層次感,然而觀賞者眼前成為屏幕取而代之的是分鏡的切換,和不熟練的蒙太奇手法,最重要的是我們失去了看什麼的決定權,是被動地接收,所以難免導致觀賞時,觀賞者的視覺疲乏。

筆者認為此作品雖將鏡頭畫面轉接得唯妙唯俏,但在舞台上似乎缺少了「留白」。留白,代表著呼吸、時間、營造氛圍的契機,也是讓觀者有更寬廣的想像空間,跟肢體是相等重要的。舞作中的肢體在鏡頭下完美呈現,但缺少給觀眾喘息的空間,觀者需跟著舞者們的肢體呼吸,才能更進入整場演出的氛圍,這也是在將來,若又被迫再次從劇場走進線上時,需留意的部分,若可以,是否能有完全不同視角的鏡頭,不讓觀眾以被動接收的方式觀看演出,而是擁有觀看的選擇權。

當演出在這一場不得以的革命裡改為線上演出時,舞蹈的在場性固然重要,當代女性主義劇場學者菲蘭(Peggy Phelan)在1990年代曾清晰論辯:「展演的生命存在當下。展演不能被儲存、錄音錄影、檔案化、或者置入任何其他重新再現的再現方式:一旦如此做,那就變成其他東西,而不是展演了。」 那表演藝術,該如何打破此段敘述,讓在線上觀賞演出的觀眾們,仍持有觀看的選擇權,並且解決舞蹈重要的在場性問題,使觀眾在線上也能像在現場觀賞舞作時,依然能感受到真實且具有溫度的演出。

《轉接・點》

演出|神色舞形舞團
時間|2021/12/11/19:30
地點|OPENTIX Liv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