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接・點》作為舞作名稱,轉接了什麼?
1月
13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2次瀏覽

楊雅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


特技、舞蹈、影像、裝置等元素的運用在當代劇場中已經不算稀奇,但此次神色舞形舞團的《轉接・點》卻在後疫情時代下藉著線上演出結合舞蹈與其跨域元素,形塑了一道巧妙的雙關語——既是各式素材的轉化與運用,更是劇場作品與螢幕之轉接。作品透過影像技術與多重畫面的轉換,盡可能如實勾繪出實體演出的即時性與感官刺激,在串聯科技的運用與虛擬實境的捕捉下,透過音樂旋律代入時間的流逝感;藉著視覺與聽覺的更迭,螢幕中的演出反而讓舞作中情境的漸變更加順暢,使得整場演出成為涵蓋特技、影像、裝置與舞蹈箱或轉接的劇場作品,若以「轉接」為題,這轉接的線路與孔洞確相當多元與豐盛。


我看見了「點」什麼?

作品以水的滴落聲為開端,隨後逐步聚成生命傳承的汪洋,在湛藍色的渲染下,乘環而降的表演者,如在母體孕育般游移,編舞者運用了緩順的身體動態,演繹出待孵化破繭的新生意象,兩位舞者用柔軟且綿纏的肢體在環上不斷交織、倒吊、攀爬,形成對稱、不一的畫面。在高難度的技巧動作下,近距離的鏡頭視角顯示出舞者略帶緊繃的面容,可能是對鏡頭的恐懼感,也可能是在環上舞動,必須竭盡全身肌肉力量而造成的狀態,這些細小表情變化無疑都會在鏡頭中被無情放大,也是表演者在鏡頭下情境表達的另一種挑戰,鏡頭裡肌肉的紋理走向,被清楚勾勒,膚寸之間淋漓的汗水,透過光影折射,則加值為如生物從水中移往陸地的過渡效果,而旋轉式投影幕中的影像,也在此時將人類由海洋送上了陸地,再經由舞者身體的演繹,細胞開始躁動分裂,同時以黏膩狀態重新結合,體現生命繁衍與時間推移下的演化過程,配合橘黃色的光線,好似懸掛於空中的太陽滋養著大地,而萬物則沐浴其中,盡情以分裂與結合的樣貌舞動著。

此時,一位略顯突兀的小提琴家,帶著極具警示意義的肢體樣態走入舞台,手中拿著的提琴,明顯是人造物進入大自然後的表象,即使它再優雅也破壞了生態、再美妙也會成為過渡消費資源的禍端。很快的畫面裡科技所致的冰冷感席捲而來,並將其匯聚成為影像,投射於表演者的身上,像是被撞擊後的影像,開始破碎、分裂,並回歸成為大環境中的塑膠微粒,既是看不見的悲劇,也是揮不去的存在。

不過,意象雖好,卻在元素的轉接中因此失彼,有些可惜。其表現手法固很新穎、衝擊,但光影特效過於強烈,將影像直接投射在舞者身上,雖然使舞者與影像融為一體,但同時也讓舞者的身體被淪為背景,肢體動作無法一望即知,身為舞蹈作品,卻在此失焦了。筆者思考,或許可以嘗試讓舞者的身體回歸本位,例如讓左右邊的投影跟表演者互動,或是用外圍環繞的方式,使得台上的焦點得以被放大、鎖定。


轉接之外

作品發展至此,除了作品的形式外,舞作主題除了提出了人們對環境資源的循環外,對筆者來說,在後疫情時代下《轉接・點》,似乎更看見了一種關於劇場與螢幕的辯證關係,表演藝術此時此刻必須面對的新「視角」。

即使經過了兩年,疫情仍不受控地變種傳播,人們在這樣失序的生活型態下,謀求各種生存的可能,為防範病毒傳染鏈所保持的距離,似乎也阻擋了具真實性與臨場感的表演藝術、街頭藝人⋯⋯等生存空間,於是停止或轉為線上演出(錄影、直播),成了表演藝術團隊不得不做的選擇。然而透過影像化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預見在執行上將出現的問題,如錄影設備、音樂版權、觀眾視角等,在觀眾感受上則是表演者肢體、情感、氛圍....等破碎化的提問,於是表演藝術工作者被迫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不斷的跨領域學習並且繳交成果,這絕非容易之事,畢竟這還連帶影響著成本、製作群與作品呈現出的完整性。


舞蹈在場性的重要與否?

對照於屏幕上的演出,劇場形式的表演,所給予的空間、光感、音響效果,甚或是隊形與距離,都能成為創作者交代情感、畫面、意境與留白的可能,並造成視覺立體畫的層次感,然而觀賞者眼前成為屏幕取而代之的是分鏡的切換,和不熟練的蒙太奇手法,最重要的是我們失去了看什麼的決定權,是被動地接收,所以難免導致觀賞時,觀賞者的視覺疲乏。

筆者認為此作品雖將鏡頭畫面轉接得唯妙唯俏,但在舞台上似乎缺少了「留白」。留白,代表著呼吸、時間、營造氛圍的契機,也是讓觀者有更寬廣的想像空間,跟肢體是相等重要的。舞作中的肢體在鏡頭下完美呈現,但缺少給觀眾喘息的空間,觀者需跟著舞者們的肢體呼吸,才能更進入整場演出的氛圍,這也是在將來,若又被迫再次從劇場走進線上時,需留意的部分,若可以,是否能有完全不同視角的鏡頭,不讓觀眾以被動接收的方式觀看演出,而是擁有觀看的選擇權。

當演出在這一場不得以的革命裡改為線上演出時,舞蹈的在場性固然重要,當代女性主義劇場學者菲蘭(Peggy Phelan)在1990年代曾清晰論辯:「展演的生命存在當下。展演不能被儲存、錄音錄影、檔案化、或者置入任何其他重新再現的再現方式:一旦如此做,那就變成其他東西,而不是展演了。」 那表演藝術,該如何打破此段敘述,讓在線上觀賞演出的觀眾們,仍持有觀看的選擇權,並且解決舞蹈重要的在場性問題,使觀眾在線上也能像在現場觀賞舞作時,依然能感受到真實且具有溫度的演出。

《轉接・點》

演出|神色舞形舞團
時間|2021/12/11/19:30
地點|OPENTIX Liv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