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於聖潔與黑暗之間——《天堂與地獄的李斯特》
8月
19
2022
天堂與地獄的李斯特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4次瀏覽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若以單一作曲家為專題策劃一系列的音樂節,李斯特的確是一個理想的選項。大家對李斯特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打開作曲家的作品列表,卻有一大片人們不熟悉的境地等待我們發掘。因此以李斯特的作品來說,不僅可以讓演出者充分表現,主題也可以多元排列組合。

新象主辦的「李斯特鋼琴藝術節」,由國內知名的鋼琴家魏樂富與葉綠娜策劃。藉上述幾項特點,將鋼琴新生代一字排開,帶來五場、共計26位鋼琴家聯合呈現的李斯特主題音樂會。其第二場音樂會「天堂與地獄的李斯特」由六位鋼琴家合力演出,上半場呈現作曲家透過聖樂元素譜寫成的作品,下半場則呈現作曲家音樂中的陰暗面。


用聖樂呈現戲劇張力

鋼琴家程致彤首先以《在西斯汀教堂的喚醒》登場。陰沈的低音開頭雖然效果十足,但尚未帶領所有的觀眾進入狀況。開頭藉著阿雷葛里「求主垂憐」如素歌般的旋律展開,鋼琴家隨作品愈發複雜,樂聲也逐漸進入狀況。音樂幾番的翻攪,都約略顯此作品並非最合適台上鋼琴家雙手的選擇——無論速度與力度所的呈現,都為台上的音樂劃下許多限制。相對而言,藉莫札特「聖體頌」而出的弱音慢板,能適時地將音樂送往觀眾席;精小而美的呈現或許可以更多一點忍耐,再疊加更多音樂會更加理想。

隨後,鋼琴家何家歡以一聲響亮開啟《哭泣、怨嘆、憂愁、戰慄》變奏曲。鋼琴家無論是完整性、加減速、力度疊加都較為成熟,筆者唯獨對於鋼琴家於寧靜後再進入的時間點,有再多零點一秒的渴望;鋼琴家以非常自然率真的方式唱出聖詠,作為作品的結尾。第三部分由鋼琴家顧青雲呈現兩首傳奇曲,首先的〈亞西西的聖法蘭西斯對鳥兒佈道〉呈現出鋼琴家對細節的精確掌握,但也因為諸多細碎的元素,使得音樂的大格局相對難以被呈現。中段作曲家以少少的和弦給予音樂的顏色,猶如華格納的《羅恩格林》序曲,由一縷細絲流出滾滾洪流。而〈保拉的聖法蘭西斯在波濤上行走〉,鋼琴家綿長不止的樂句,令人喘息困難,呈現的音樂也具備很好的張力。


聖潔與黑暗:李斯特一生的掙扎

下半場鋼琴家汪奕聞演奏《詩意與宗教的和諧》兩首選曲,鋼琴家有相當好的控制力,老練的演奏也能相當完整地表現音樂。汪奕聞的演奏讓筆者感受相當沈穩,其音樂詮釋並非用音樂來展現強烈的個人風格,而是精確且恰到好處地演奏出作品的樣貌。然而緊接在後的李其叡則截然不同,其演奏的《第二號魔鬼圓舞曲》從曲目的最開頭,就展現了滿滿的靈氣,且有具象的個人特質,好似在琴鍵上飛簷走壁的金庸俠女,但在需要沈澱醞釀的樂段,李其叡也可以瞬間入定,實屬不易。最後由鋼琴家鍾明仁呈現的《但丁讀後感—奏鳴曲式幻想曲》也展現出鋼琴家無論技巧與精力的卓越,不管是細節或是須展現大器之處,鋼琴家都做足了效果。

以「天堂與地獄」精選李斯特作品的聖潔與黑暗兩面,實為一個有趣的發想。製作人所選擇的作品也非簡單的二元對立,反而在聖潔作品中可以清晰聽見作曲家的人性掙扎,在黑暗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李斯特的獨自省思。一場音樂會以六段作品拼湊而成,不但契合主軸,內容引人入勝,並且還要設法段段等重,令觀眾欣賞起來不但能體會高潮迭起,也能感受音樂使聽者欲罷不能的快感。對聽者而言,這或許藏於無形之中,但要醞釀出本場音樂會的成果,其實需要知識、經驗、專業、熱情等元素缺一不可,而這場音樂會也順利地,將這些表露無遺。

《天堂與地獄的李斯特》

演出|程致彤、何家歡、顧青雲、汪奕聞、李其叡、鍾明仁
時間|2022/08/12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