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作為哲思《量身訂做》
6月
30
2014
量身訂做(黃翊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65次瀏覽
樊香君(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生)

不知道是以前的我無法理解黃翊,還是近年黃翊在科技與舞蹈上思索越趨清明透徹,也許兩者都是吧,畢竟實驗與理解同樣都需要時間。我感覺冷調的黃翊有一種灰黑色的溫暖,尤其喜歡《低語》和2010年版《浮動的房間》。然而,經過《身˙音》與《機械提琴 交響樂計畫之一》後,他的科技與舞蹈作品開始在我心裡產生了陰影,因此也錯過了據說頗受好評的《黃翊與庫卡》。

如果說哲學家透過尋思與書寫處理對於人、社會、世界各種問題意識的辯證,藝術家則透過創作與實踐進行其所處世界各種問題的反思。舞蹈創作者可能透過身體語彙與舞蹈形式的探索,創發新的舞蹈可能,然而求新是為了甚麼?須回到創作者提出的問題意識追問。黃翊的《量身訂做》很特別,他回到了構成作品的創作現場及呈現現場進行基礎單位的剝解,一段段的實驗,彷彿透過細緻地、如教學般地還原創作者的感知與思考現場,帶出舞蹈這項身體、時間與空間交織的藝術所擁有難以言說的哲思意味。

於開演前衝進場內的我已經不確定自己是坐在全知、未知還是一般席上,只見有位就坐,有耳機孔就插,雖然開演前announce建議將耳機全程戴上,但在實驗呈現過程中,我反覆地把耳機拿下又戴上,試圖在給定的實驗呈現中進行自己的小實驗,在上半場四段現場Solo與重覆現場Solo的影像片段交疊過程中,我的耳機小實驗也持續進行著。雖然這幾段應該是order list上的高速攝影與肢體語彙的鑽研,相當物質性地基於動作本身的觀看和實驗,卻透過創作者(以及我的耳機小實驗)提供了視覺與聽覺可能拆解的機會,浮現了關於真實的幾層思考。演後座談會上黃翊提到,高速攝影下的舞者動作速度,即是他觀看動作的速度。這個對創作者來說的真實,透過虛擬化的影像呈現,除了提供觀眾一種觀看的可能外,更間接帶出了科技絕非只有疏離與異化的可能,透過高速攝影與影像呈現,我得以逼近了對創作者來說的真實。從另一面來看,即便我身處應該是真實的動作現場,也不見得能鑽進對黃翊而言真實的動作時間性,如此,到底何謂真實?但真實是甚麼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不重要了,有趣的是如何認識,黃翊讓科技擔任通往他的真實的認識途徑,但身為觀眾的我也同時擁有視覺與聽覺的自主性,決定是否進入這樣的真實。

在高速攝影與肢體語彙的鑽研中,提出了一種可能的真實:關於動作當下的時間性討論。但這個高速的觀看視角,卻始終定點在空間的某個切面上。舞蹈或身體動作有趣的地方,就在於被強調為「動態」,即便是「靜態」也只是相對緩慢的動,因此如何進入舞蹈或身體動作的藝術,「跟著動」也許是重要的途徑之一。然而絕大多數劇場中,處於坐姿的觀眾該如何是好?有些創作者設計了與觀眾互動、觀眾跟著表演者於建築物或空間中穿梭、流動等都是可能的選項;即便最保守的坐在觀眾席上,觀眾還有大腦中的鏡像神經系統可以依賴,[1]不過身體經驗的豐富性此時就相對重要了。在《量身訂做》下半場的某段實驗中,機械手臂庫卡為觀眾擔任了「跟著動」的角色,為上半場定點視角的高速攝影錄像,在「全知」概念上稍稍推進了一步。雖然庫卡的即時拍攝,不比後製的高速攝影來的畫質清晰細膩,但提供了高速動作中看不見的視覺死角一項觀看的可能,更帶出了另一種真實:關於動作當下的空間性討論。在空間與時間中我們到底能全知到甚麼地步?

尤其在未開演前,黃翊於工作室網站上告知欲買票的觀眾有全知席的選項,該選項建議「對演出製作有嚮往的朋友選擇此席」並也告知,不要被全知二字所迷惑,這不代表有比較好看的視野,也許反而是過多的干擾」。[2]雖然我並未坐在全知席,但聽演後座談的觀眾分享,想像著,這在演出過程中也許的確滿干擾。甚至在演出開始前,一群後方的觀眾因為全知系統而聽到舞監走cue,突然全數站起(以為自己被cue到),此時的全知,究竟意味著甚麼? 黃翊出於誠意分享演出呈現現場的背後機關,反而透過全知系統與全知席帶出了饒富意味的思考,看似全知、龐雜的資訊量供給與接收,卻冒著可能失去自主選擇意識的風險。

上下半場的實驗其實都頗具討論潛能,譬如由觀眾完成的一段演出以及接續四個舞者的現場動作,隨後加上每位舞者邊動作,耳機中邊放著該舞者口語說明自己的動作,從情緒性的描述、物理性的描述、動作套路的描述以及純粹對動作聲響的裝飾等,都埋伏了語言與現象、創作現場的權力流動等可延續的討論空間。反倒是透過科技強化敘事性或詩意片段的處理,如風、地平面以下以及胡鑑與兔子的投影片段,相較於上述幾段單純以科技輔助創作元素的拆解與拼裝,對我來說反而少了張力及想像與思考空間。劇場中的影像科技再怎麼飛天遁地,終究無法與誇張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匹敵,反倒將科技元素置放在不同切面上,並透過科技帶出各種對於藝術媒介與創作途徑的反思,甚至延伸至關於人、社會、世界的更大討論空間,也許更是劇場中所具有的獨特能量,而《量身訂做》即具備了這樣的潛能。

我還是相信實驗需要時間,理解也是。《量身訂做》所透發的哲思意味,必定是黃翊長時間在身體語彙、藝術媒介、創作途徑、創作與呈現現場經驗等各方面的細膩鑽研累積而來。同樣的,實驗作為哲思的討論將如何延續,也需要時間繼續觀察與理解。《量身訂做》將我心裡的陰影稍稍抹去,未來將如何?我很期待。

注解

[1]鏡像神經系統(mirror neuron system)讓我們能接收到別人的意圖與情緒,並在自己的體內創造出同樣的狀態,而形成更大的共鳴迴路(resonance circuit)的一部分。參考自丹尼爾˙席格,《喜悅的腦:大腦神經學與冥想的整合運用》,P.50-69。台北,心靈工坊。

[2]參考自黃翊工作室網站資訊

《量身訂做》

演出|黃翊工作室
時間|2014/05/29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