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護根,以演見存──2024承功-新秀舞臺《韓湘子渡妻》、《洛花河》
11月
13
2024
韓湘子渡妻(漢陽北管劇團提供/攝影鄭人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3次瀏覽

文 黃廣宇(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從清朝傳入臺灣的北管戲,在日治時期大為風行──「食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點出日治時期北管戲可謂人戲第一大劇種,地方曲館活躍,甚至演變出職業戲班習稱「亂彈」,業餘子弟班則稱「北管」之現象。北管戲後場音樂豐富,從主奏樂器差異,可分成福祿、西皮二路,現存北管音樂多運用在出陣、民俗祭儀;至於人戲,現今碩果僅存「漢陽北管劇團」、「慶美園亂彈劇團」兩大劇團以及北藝大傳統音樂學系學生演出。因此文化部長期藉由「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傳習計畫」傳承保存北管戲,而今年「承功-新秀舞臺」同時甄選邀演兩團北管戲劇團新秀,企圖展現北管戲傳承脈絡,讓觀眾相遇北管戲。

韓湘子生丑轉換鮮明,旦腳傍戲增彩

漢陽北管劇團演出的傳承戲碼為《韓湘子渡妻》,劇情重點在於韓湘子(林湘敏飾演)得道後,化身為和尚回到人間引渡妻子林英(林麗芬飾演),而林英則托眼前的和尚捎信給夫君;不料和尚則要林英跳上土臺作為回報,林英覺得被羞辱。在一陣打罵中,和尚變回韓湘子模樣,勸林英好好修道,三年後再相會。


韓湘子渡妻(漢陽北管劇團提供/攝影鄭人祥)

本次新秀代表林湘敏,是文化部文資局北管結業藝生,受李美娘藝師傳承此齣戲。林湘敏扮相清秀、聲嗓嘹亮,就整體演出而言,上半折飾演仙氣飄飄的韓湘子,形神拿捏十分得宜;在充滿陽剛氣息的北管樂中,林湘敏細口細膩,使北管戲強調字腹的字音唱法,因演員的聲腔清澈,韻味悠長,更彰顯出韓湘子之脫俗。

至於下半折化身為和尚時,考驗演員從生行轉換至丑行之功力,而林湘敏在真假嗓聲腔變換鮮明,同時也掌握放浪不羈之神韻,搭配向臺下化緣、耍佛珠功法,著實增色不少演員風采。此外,傍戲新秀的林麗芬,畫龍點睛地將小生轉換丑行的空隙補滿戲,無論是運用水袖托出旦腳俏美的魁頭(北管戲稱「扮相架勢」之用語)或是後段【西皮緊板】、【二板】之對唱,除了展現北管戲常見的生旦相對之亮相,也讓短短五十分鐘的新秀演出,藉由旦腳個人唱功及新秀流暢地轉換腳色,更為飽滿完整。

樊梨花文武功法兼備,群戲中一點紅

另外,慶美園亂彈劇團傳承戲碼則推出武戲《洛花河》,劇情主要以〈斬子〉、〈大破金光陣〉兩折戲組成:前段描述薛應龍(黃唯澔飾演)私自招親,違反軍令,樊梨花(張雅涵飾演)執意斬子;而薛丁山(蘇國慶飾演)回營得知後,以自己與樊梨花兩人亦是陣前求親為由,為子求情,最後應龍獲鬆綁。後段則描述鐵板道人擺下金光陣,薛應龍為立功贖罪,擅自出營對陣,卻困於陣中而亡;爾後薛丁山與樊梨花為子報仇,二人闖陣,一番打鬥下,樊梨花在陣中產下一子,最終兩人大破金光陣,為子報仇。


洛花河(慶美園亂彈劇團提供/攝影林語揚)

本劇是由王慶芳藝師傳承給新秀張雅涵,以劇情脈絡可得知,〈斬子〉為文戲,樊梨花則為刀馬旦行當,在角色形塑上,必須兼具元帥氣勢與作為母親的慈愛,實不容易。新秀張雅涵假嗓優美,高音轉韻穩定,而在短篇幅的折子戲中,最容易彰顯演員功底的便是唱功。例如樊梨花與薛丁山爭辯之情節,藉由較為成熟的演員蘇國慶牽戲,在「板起板落」的唱腔特色中,無論是【刀子】、【緊板】等一連串唱段,確實打造極大的戲劇效果,新秀也著實掌握唱段,展現個人唱功。但美中不足在於,「斬子」身段做表上,樊梨花似乎過於強勢,些許壓過屬於旦腳的柔美,讓角色容易平面化,似乎有些可惜。

至於後段〈大破金光陣〉可謂全團襯托新秀,無論是應龍的殭屍倒、小兵流暢的刀、槍拋耍功法,在將近二十分鐘的武戲篇幅,乾淨俐落無累贅。面對如此強大的武戲,新秀的神情作表必須不被武戲稀釋。而此段情節的樊梨花須掌握困陣、腹中懷子之神情、同時要兼具武打,如何收放自如,是一大挑戰。就武打方面,踢槍、接槍稍有失誤,但瑕不掩瑜,新秀演員能不慌亂地調整姿態,值得讚許;在懷子身段中,張雅涵的作表穩健地表達心疲力盡、虛弱無力,但或許是因折子戲的篇幅,身段處理稍縱即逝,倘若能再創發一些作表,讓樊梨花的塑造更有戲,能更完整展現複雜的角色心境。

北管戲傳承挑戰重重,亟需轉型創新

現今北管戲多以公部門邀演為主,並且仰賴文化部文資局「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傳習計畫」進行傳承,傳承藝師包含漢陽北管劇團李阿質、李美娘;慶美園亂彈劇團潘玉嬌、王慶芳,透過三至五年的時間,傳習出如林麗芬、李翠蘭(漢陽);胡毓昇、吳代真、蘇國慶(慶美園)等優秀演員。然而令筆者反思的是,傳習計畫固然能在老藝人凋零、技藝失傳的狀況,保留北管戲經典劇目,亦可藉由藝生習藝北管唱腔、身段,豐富新生代戲曲演員功底。但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洛花河(慶美園亂彈劇團提供/攝影林語揚)

此外,北管戲演出多是既有的正本戲、傳仔戲(北管藝人自編的幕表戲),若與同樣面臨失傳的南管戲相比,南管戲藉由「漢唐樂府」、「江之翠劇場」、「拾念劇集」與現代劇、偶戲跨界,關注議題更當代多元,著實為瀕臨消失的劇種開拓新路。因此當北管戲仍上演忠孝節義類型劇目,過於保守之態度,亦會造成觀眾人口萎縮、演員興致缺缺,雖有傳承之實,卻不深遠。即便北管音樂能藉由各地軒社出陣,保存發展似乎不過於悲觀;但在北管戲部分,僅依靠國家力量保存,那當其餘劇種也需傳承時,是否會力分勢弱?若老一輩傳承藝師謝幕,北管戲演出是否會面臨青黃不接抑或加速消亡?而擁有北管技藝的傳習藝生,無走入精緻化劇場的機會,又須面對市場機制的挑戰,是否真能開花結果?甚至對劇種產生使命感?

臺灣傳統戲曲皆須面對「觀眾流失」、「人才流失」之問題,有觀賞人口,劇種生命才會延續,傳承力量才會宏遠。筆者希冀北管戲能夠轉型改變演出框架、創發新編劇目、擴展傳藝演員演出機會,多向並行,「代代護根,以演見存」,或許能讓北管戲不再只是研究文獻中的活化石,而能煥然一新成為一股不斷注入新血的活水。

《洛花河》

演出|慶美園亂彈劇團
時間|2024/10/27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韓湘子渡妻》

演出|漢陽北管劇團
時間|2024/10/18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