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之必要?《噬心者》
1月
11
2017
噬心者(戲點子工作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3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嫉妬是一個青眼睛的妖怪,最會戲弄它所要吞噬的魚肉。 」——《奧塞羅》

戲點子工作坊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奧塞羅》為本劇,運用戲曲、雜技和影像等形式作為敘事。編劇刪去原著枝葉情節、莎劇花俏修辭又大段的臺詞,著重人因愛嫉恨的核心,改編本遂變得非常簡練,使之僅四個演員即可搬演。

這戲伊阿古、奧塞羅本由不同演員擔綱,後因人事問題改成戴立吾分飾,二角合為一身的作法,意外地將原來像古典小說《水滸傳》英雄殺淫婦或西方童話《藍鬍子》殺妻所暗示的心理缺陷,擴大嫉妒範圍,即不只奧塞羅感到情感背叛而生之,伊阿古求權位不得亦生嫉,二者其實一體兩面,推出凡是欲求不得均可能產生此心的普遍法則。

戴立吾為復興劇校第24期生,初習京劇武丑,後攻武生行當。傳統京劇武生多以正面形象居多,轉來思考奧塞羅演法,問題不大,但反派形象的幾乎沒有,必得自行創造;他詮釋伊阿古和奧塞羅,依人物年齡差別在聲音高亢低沉、表情輕挑穩重,與服裝造型──前者俊扮,加現代帥氣褲裝、皮靴,後者黏上鬍鬚,穿著戲曲披風、厚底靴,一黑一白服色也有助明瞭孰為正反派。

兩個女主角愛宓和戴絲,前為孔玥慈飾演[1],習藝自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學系,後者是黃芷媚,畢業於同校民俗技藝學系,角色分配顯然根據唱段和舞臺動作多寡,對應演員要有流暢唱唸或肢體而成的結果。因此,孔玥慈在劇中專擅歌唱,尤其講述女子心聲的重點歌曲【柳下憐】轉出其口;黃芷媚口條略顯平板磕絆,卻符合劇中人如涉世未深的洋娃娃,沒有足夠「話語權」為自己辯駁,相較下她做動作時自在不少,民俗技藝背景提供了強大後盾,並且其凹折身體或不斷旋轉的設計,暗示女身宛如玩偶任人擺佈之命運。

劇名《噬心者》指人被嫉恨矇蔽理智,心理趨向負面極端的狀態,是以舞臺中央的投影布幕,除了投射唱詞和前情提要輔佐畫面外,更有許多不定形的五光幻影,映照出前述的人心難測與變化。布幕將不可言說的心予具象放大,而站立於前的演員是「心幻化成人形」之物,進行演出或唱曲,整體好似3D效果的影視;逼真臨場感還在奧塞羅殺妻時,原本置放場面四角的長形平臺,其二被移動合併推至臺緣,高高於上行「榮譽處決」,迫使我們清楚看見生命如何成為心魔的祭品。

改編本保留了原劇精髓,如何融入自身文化特色也值得關注,戲裡屬東方藝術有戲曲、民俗技藝/雜技,後一項的確充份強化人物內在,然前者猶待討論。戲曲的特點是程式,包含表演、音樂和服裝道具等舞臺環境,但這戲作表唱唸均向舞臺劇靠攏,部分演員受的古典身體訓練不一定能發揮,唱詞雖維持傳統曲詞七字、十字填法,但套詞編製的音樂非京劇板式,服裝現代感強烈,凡此種種,不禁思索戲曲之必要性,難道因故事年代久遠故選擇以戲曲形式表現?那麼古裝劇亦可為之,再者莎劇也非只能古裝演繹,不乏現代手法重現的例子。或嘗試武生行當如何塑造反派人物?又實驗「京歌」的可能?諸多提問顯示未盡完美,還無法達到劇團自設的「新視覺景觀」目標,仍有努力空間。

註釋

1、愛宓一角由李珞晴(2016/12/9、12/11)、孔玥慈(2016/12/10)依檔期分別演出,前者出身復興劇校歌仔戲科,後者學歷如內文所述。

《噬心者》

演出|戲點子工作坊
時間|2016/12/10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最大的特點就是拆解了京劇的音樂結構,擺脫了皮黃調式,以及當代京劇依詞編腔套式的創作方法,將音樂性大大地拓展開來。(朱挈儂)
12月
22
2016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