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劇場的劇場作品《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
11月
06
2019
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羅偉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5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這次由台南人劇團帶來的《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約有兩大特色:一是專注訴說劇場的萬般情態,二是素人演員的登台。總體而言,這是一部各年齡層(尤其中老年)皆能以輕鬆心情觀看的作品。

我們可以聽見演員與舞者的心聲,其中包括對戲劇和身體律動的熱愛、從演十多年對工作夥伴及每一齣戲的珍惜,當然也不乏自我質疑:害怕能力不足,無法扛起獨撐舞台的重任;也可以感受到道具與服裝設計/管理者(服管)對舞台物件的依戀,以及他們看著演員在台上、身上觸碰這些心血結晶時的成就與快慰;甚至最有趣的是,欣賞到燈光支架上下升降、左右來回時,幕前幕後劇場硬體獨有的「身體」動態,好似探頭跟觀眾打招呼。

在演員方面,最令人動容與印象深刻的,是幾位素人演員的表現。她們──是的,四位都是女性,男性去哪了?──奮力做好演員和劇本該有的指示,同時不掩其個人的情感與氣質。她們的台步與年輕的專業演員拉開距離,竟顯樸拙之美;偶有的吃螺絲,反現真摯與純粹;七十五歲一頭秀麗白髮的清瘦奶奶胡西妮,跳舞時靈活的手腳動作和音樂節奏結束後的氣喘吁吁,令不少觀眾敬佩又捏把冷汗。

雖然有這許多亮點,但一些令人詫異的地方還是需要指出。

第一,這是一部後設作品,其故事正是關於劇場。然而,以劇場為故事,卻不等於以故事訴說劇場。

綜觀全劇,故事性非常薄弱,我們很難找到帶有時間進程的主軸。儘管顯然有一套固定的劇本,劇中飾演各個職位之人員的自白、對話和面向觀眾的言談,卻像順勢而為的即興結果,缺乏明瞭的因果關聯。除了不包含七十五歲奶奶在內的三位素人演員(林芳夙、陳靜瑩、張國珍)交代了加入劇場的生涯背景、兩位輩分有先後差距的演員(林曉函與張家禎)對彼此的看法,以及劇場保全和服管(陳奕均與林彥均)若有似無的愛戀之外,我們很難感受到「情節的推展」,頂多只有「情況的並置」,東一塊、西一塊地百花齊放,不免顯得雜亂而失序。

總的來說,演員們幾次提到乃至高呼的「時間的場所」五個字,似乎只存於劇中角色的內心及其投射下的劇場工作,並未延伸到此作本身的形式,有些可惜。

第二,可能是為了適應素人演員,也可能是為了投大眾所好,全劇不時可見雙軌並行的表現手法,也就是「演時有說,說時有演,而說演皆指向相同對象」的電視類戲劇編排,像極了《玫瑰瞳鈴眼》中盛竹如旁白和演員將旁白演出的狀況。

我們可以看到,在開頭素人演員們自白時,其他演員總跟著演出其自白內容。這種手法的常見問題是:既然指向相同對象,何不在說與演之間擇一就好?說演擇一的好處(特別是不說只演,直接展示身體儀態),是能夠讓觀眾和演員同時發揮想像力,揣摩眼前所見、所聞、所演之實指,避免將劇作的真意「抓得太緊」或「一槌定音」,以致喪失曖昧性和朦朧美。對於一部探討劇場的劇場作品來說,讓觀眾發揮想像不正是劇場的本質之一嗎?

有趣的是,全劇在呈現各種劇場情態時,除了提到彩排試音時的暫時沉默外,似乎獨漏音樂設計的心聲。偏偏在說與演過於緊密接合的情況下,李承宗的手風琴現場演奏,反而因為與說、演二者保持適當的精神與物理距離,終於起到了畫外音該有的效果,賦予這部作品獨特的情調與勃勃的生機(注意,許多台詞已經不是畫外音,而是近乎演員動作的附加說明了)。

或許這裡指出的問題不是問題,畢竟作品風格可能屬於不同傳統或典範,作品之間不太能用單一標準來衡量。但若能多一些「言有盡」而使「意無窮」,或許能吸引更多不太習慣如此直白呈現的觀眾。

第三,「隱惡揚善」的走向太過極端。這裡說的「善」,是指劇場情態中浪漫的部分,好比演員間的勉勵打氣、幽默打鬧,以及光陰似箭、時不我予等抒情路線。這個部分觀賞下來,無疑更貼合一般觀眾的喜好和幻夢。創作者本可聚焦於此就好,但作品自己卻岔出了另一條一點也不浪漫的「惡」的路線:一是燈光佐以暗紅色,而演員們圍著中心空白圓形繞跑的段落(此時配樂是帶有重拍的電子音效),該段落著力描寫演員內心對成就一場好演出的不安,二是男演員張家禎提及參與同學會的段落:與結婚生子、工作升遷的同學們插不上話的窘境,只是此段一出,隨即被轉往演員與一部部作品「一期一會」的慨歎,瞬間從現實拉回浪漫。

參與過劇場製作的我,曾經聽一位演員說過,在三十歲之前沒有成名他就放棄當一位演員,雖然他至今仍在打拼,但有類似心聲的演員不在少數。此外,凡是(暫時)離開劇場甚或藝術圈的同溫層,到商場如戰場的現實社會走過一遭、待過幾年的藝術工作者,恐怕未必還能那麼醉心於藝術。不同社會領域之間的資本差距與待人處世之落差,加上年歲增長之逼人與虐心,均足以考驗一位年輕演員是否真能「撩落去」不問生活品質、年月收入和他人眼光地獻出一生而不適時轉換工作跑道。延伸下去,這將轉往藝術領域的政治經濟學與商業行銷問題,在此不再多談。值得注意的是──請容我直言──在摒除生計問題而快活作戲方面,理論上已不再需要煩惱金錢且前提是身心健康的中老年人(在已然面對「下流老人」問題的當今社會中,這未必容易),恐怕比時下尚須償還學貸的青年更有潛力。

縱使有上述問題,整部作品仍不失其真誠動機,適合闔家觀賞。有十五年劇場資歷的青年專業演員,對上退休、處於空巢期、亟欲尋找人生夢想的中年女性,想來還有許多趣事值得反思與表現,而標誌「A PLACE」的大型燈光掛字,搭配起盆栽的不對稱長型擺設,則頗有家俱店廣告照片中綠意盎然的情調(演員們此時擺出定格姿勢),這又呼應了雲門劇場各方面的舒適清幽。如果有閒情逸致能在傍晚淡水河畔漫步,《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應該會是一位很好的人生良伴。

《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9/11/01 19:45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