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劇場的劇場作品《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
11月
06
2019
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羅偉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4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這次由台南人劇團帶來的《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約有兩大特色:一是專注訴說劇場的萬般情態,二是素人演員的登台。總體而言,這是一部各年齡層(尤其中老年)皆能以輕鬆心情觀看的作品。

我們可以聽見演員與舞者的心聲,其中包括對戲劇和身體律動的熱愛、從演十多年對工作夥伴及每一齣戲的珍惜,當然也不乏自我質疑:害怕能力不足,無法扛起獨撐舞台的重任;也可以感受到道具與服裝設計/管理者(服管)對舞台物件的依戀,以及他們看著演員在台上、身上觸碰這些心血結晶時的成就與快慰;甚至最有趣的是,欣賞到燈光支架上下升降、左右來回時,幕前幕後劇場硬體獨有的「身體」動態,好似探頭跟觀眾打招呼。

在演員方面,最令人動容與印象深刻的,是幾位素人演員的表現。她們──是的,四位都是女性,男性去哪了?──奮力做好演員和劇本該有的指示,同時不掩其個人的情感與氣質。她們的台步與年輕的專業演員拉開距離,竟顯樸拙之美;偶有的吃螺絲,反現真摯與純粹;七十五歲一頭秀麗白髮的清瘦奶奶胡西妮,跳舞時靈活的手腳動作和音樂節奏結束後的氣喘吁吁,令不少觀眾敬佩又捏把冷汗。

雖然有這許多亮點,但一些令人詫異的地方還是需要指出。

第一,這是一部後設作品,其故事正是關於劇場。然而,以劇場為故事,卻不等於以故事訴說劇場。

綜觀全劇,故事性非常薄弱,我們很難找到帶有時間進程的主軸。儘管顯然有一套固定的劇本,劇中飾演各個職位之人員的自白、對話和面向觀眾的言談,卻像順勢而為的即興結果,缺乏明瞭的因果關聯。除了不包含七十五歲奶奶在內的三位素人演員(林芳夙、陳靜瑩、張國珍)交代了加入劇場的生涯背景、兩位輩分有先後差距的演員(林曉函與張家禎)對彼此的看法,以及劇場保全和服管(陳奕均與林彥均)若有似無的愛戀之外,我們很難感受到「情節的推展」,頂多只有「情況的並置」,東一塊、西一塊地百花齊放,不免顯得雜亂而失序。

總的來說,演員們幾次提到乃至高呼的「時間的場所」五個字,似乎只存於劇中角色的內心及其投射下的劇場工作,並未延伸到此作本身的形式,有些可惜。

第二,可能是為了適應素人演員,也可能是為了投大眾所好,全劇不時可見雙軌並行的表現手法,也就是「演時有說,說時有演,而說演皆指向相同對象」的電視類戲劇編排,像極了《玫瑰瞳鈴眼》中盛竹如旁白和演員將旁白演出的狀況。

我們可以看到,在開頭素人演員們自白時,其他演員總跟著演出其自白內容。這種手法的常見問題是:既然指向相同對象,何不在說與演之間擇一就好?說演擇一的好處(特別是不說只演,直接展示身體儀態),是能夠讓觀眾和演員同時發揮想像力,揣摩眼前所見、所聞、所演之實指,避免將劇作的真意「抓得太緊」或「一槌定音」,以致喪失曖昧性和朦朧美。對於一部探討劇場的劇場作品來說,讓觀眾發揮想像不正是劇場的本質之一嗎?

有趣的是,全劇在呈現各種劇場情態時,除了提到彩排試音時的暫時沉默外,似乎獨漏音樂設計的心聲。偏偏在說與演過於緊密接合的情況下,李承宗的手風琴現場演奏,反而因為與說、演二者保持適當的精神與物理距離,終於起到了畫外音該有的效果,賦予這部作品獨特的情調與勃勃的生機(注意,許多台詞已經不是畫外音,而是近乎演員動作的附加說明了)。

或許這裡指出的問題不是問題,畢竟作品風格可能屬於不同傳統或典範,作品之間不太能用單一標準來衡量。但若能多一些「言有盡」而使「意無窮」,或許能吸引更多不太習慣如此直白呈現的觀眾。

第三,「隱惡揚善」的走向太過極端。這裡說的「善」,是指劇場情態中浪漫的部分,好比演員間的勉勵打氣、幽默打鬧,以及光陰似箭、時不我予等抒情路線。這個部分觀賞下來,無疑更貼合一般觀眾的喜好和幻夢。創作者本可聚焦於此就好,但作品自己卻岔出了另一條一點也不浪漫的「惡」的路線:一是燈光佐以暗紅色,而演員們圍著中心空白圓形繞跑的段落(此時配樂是帶有重拍的電子音效),該段落著力描寫演員內心對成就一場好演出的不安,二是男演員張家禎提及參與同學會的段落:與結婚生子、工作升遷的同學們插不上話的窘境,只是此段一出,隨即被轉往演員與一部部作品「一期一會」的慨歎,瞬間從現實拉回浪漫。

參與過劇場製作的我,曾經聽一位演員說過,在三十歲之前沒有成名他就放棄當一位演員,雖然他至今仍在打拼,但有類似心聲的演員不在少數。此外,凡是(暫時)離開劇場甚或藝術圈的同溫層,到商場如戰場的現實社會走過一遭、待過幾年的藝術工作者,恐怕未必還能那麼醉心於藝術。不同社會領域之間的資本差距與待人處世之落差,加上年歲增長之逼人與虐心,均足以考驗一位年輕演員是否真能「撩落去」不問生活品質、年月收入和他人眼光地獻出一生而不適時轉換工作跑道。延伸下去,這將轉往藝術領域的政治經濟學與商業行銷問題,在此不再多談。值得注意的是──請容我直言──在摒除生計問題而快活作戲方面,理論上已不再需要煩惱金錢且前提是身心健康的中老年人(在已然面對「下流老人」問題的當今社會中,這未必容易),恐怕比時下尚須償還學貸的青年更有潛力。

縱使有上述問題,整部作品仍不失其真誠動機,適合闔家觀賞。有十五年劇場資歷的青年專業演員,對上退休、處於空巢期、亟欲尋找人生夢想的中年女性,想來還有許多趣事值得反思與表現,而標誌「A PLACE」的大型燈光掛字,搭配起盆栽的不對稱長型擺設,則頗有家俱店廣告照片中綠意盎然的情調(演員們此時擺出定格姿勢),這又呼應了雲門劇場各方面的舒適清幽。如果有閒情逸致能在傍晚淡水河畔漫步,《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應該會是一位很好的人生良伴。

《浮生若夢之二手時代》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9/11/01 19:45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