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戲劇團的歌仔戲《賢臣迎鳳》改編自古冊戲《貍貓換太子》,主要是描述宋仁宗趙禎出生時被當時的劉皇后調包一事。本齣戲劇情架構分作五場,從寇珠化鬼開始舖陳。一開場全身白衣的寇珠舞著長水袖進場,燈光的配置及乾冰的效果佐以【陰調】出場,頗有鬼魂的氣勢。由於這場劇名是《賢臣迎鳳》,因此劇情重點放在包公迎回李宸妃這個部份。編劇設計在寇珠的【陰調】自報家門後,運用【四句聯】開始做「前情提要」,以方便不知情的觀眾能夠儘快了解劇情。
《賢臣迎鳳》走的是傳統歌仔戲路線,在音樂唱段部份幾乎都是傳統調,唯一的新編曲調應是包文拯出場時唱的【桃子】;整齣戲大量運用七字調,其中第二場〈包公會國母〉一段老、少李宸妃所合唱的【七字調】採取的是二重唱方式,效果並不是太好,有互相干擾的情況。一心戲劇團在早期走的是外台歌仔戲演出型態,在口白咬字方面一向具有優勢,該團在公演時,一般會在字幕上列出唱詞以供觀眾參照,然而在這場演出裡八賢王在訴說貍貓換太子的真相,一大段【七字轉雜唸】卻發生沒有字幕的情況,或許這是對演活戲的演員來說是一個克服背劇本的好方法,但對觀眾卻是一項不利的策略,雖然【七字】頭之後接的是擅長敘事的【雜唸調】,但襯上音樂之後,演員的聲音辨識度降低,演員的咬字是否還依然很清楚、台下的觀眾是否個個都聽得懂台語,這是演出單位必須要去考量的問題。
傳統戲的特色之一就是演員的「表演功法」總是令人驚艷,劇中武功驚人的演員有兩位,一位是飾女鬼的寇珠,只要一現身就是長水袖滿場舞,不論是落帽風還是活捉郭槐,水袖功夫著實了得,唯在與其他演員搭配時略有「等待」及「各做各的」情況發生,兩方節奏有搭不上的感覺。另一位身段了得的演員則是郭槐,在被捉拿時身段動作俐落,末了的僵屍倒也相當到位,唯聲音唱腔過於年輕,與滿頭白髮的郭槐身份明顯不符,有些可惜。
《賢臣迎鳳》的排場很簡單,主要以軟景、高台及四個小景片為主,因此在演出的形式上,多採用傳統戲虛擬寫意的手法,例如第三場〈花燈揭秘史〉,八賢王府的賞花燈場景,就由四位婢女手持燈籠站在高台上表示;火燒碧雲宮則由四位黑衣人打紅旗,再搭配紅色燈光效果及煙霧機大量噴灑,整個場景氛圍充份營造大火焚燒的意境,只是該劇在使用煙霧機的次數及時間著實太長了些,導致台上台下都是煙霧彌漫,影響觀眾看戲視野。另外,在幾個需要運用Spotlight切割不同空間的部份,可能由於場地關係,無法把其他燈光全暗掉,致使台上太亮,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第二場〈包公會國母〉一段老少李宸妃同台,Spotlight亮起,兩人分別代表不同空間時代,但此時左右翼幕的側燈卻都還大亮著呢。
到最後,不知是否如同我們台灣人常說的俚語「戲哪作沒路,就請仙來渡」,還是編劇故意為劇作添加神話色彩,劇中多了一位觀音菩蕯,救李宸妃於火中,為她易容避禍,最後也施法讓她恢復健康與容貌。站在傳奇的立場,加點神話意味讓故事有個好結局也無可厚非,只是這位觀音菩蕯第一次登場的位置可能不太好,在劇中很明顯的看到觀音菩蕯從右舞台第一道幕很急的走出來解救李宸妃,感覺不太像「神」。劇中神跡還不僅於此,在第五場〈迎鳳〉當皇帝不肯認母,雷電正要劈打在皇帝身上時,包文拯兩次叫頭請天開眼,此時李宸妃只好趕緊護子,免得皇帝被雷劈,整個《賢臣迎鳳》的故事就在李宸妃護子、皇帝認母的好結局下結束。
整個作品相當傳統,故事編排也很緊湊,很多排場及群眾戲都看得出經過設計及長時間的排練,在事事講求創新、跨領域的年代,傳統戲厚實的功法就是基礎,而這部《賢臣迎鳳》的基礎相當紮實,如果其他環節能再考究、再細緻,相信整體成績會更不俗。
《賢臣迎鳳》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12/04/20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