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曇花一現?——《佘太君討彩禮》
10月
24
2022
佘太君討彩禮(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1次瀏覽

1989年9月,時為「飛馬豫劇隊」的王海玲在至善廳演出《佘太君討彩禮》(下文簡稱「佘」),三十餘年後,改制為「臺灣豫劇團」的年輕新秀在同樣的舞台演出相同劇目――此為「王海玲經典傳承計畫」的劇目之一。三十餘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長得是傳統戲曲的沒落,短得是經典劇目的再現並未走味。

此齣《佘》為飛馬豫劇隊於1980年代時期自中國大陸引進的劇目,移植過來後並未針對劇本進行改編,僅為整理。【1】原劇名為《楊八姐遊春》,京劇版則為《佘太君抗婚》,國光劇團亦曾演過此戲,然前劇著重「討」的趣味性,後劇著重「抗」的政治性。

劇情概述

《佘》故事起因於楊八姐與楊九妹遊春遇宋王,宋王貪戀楊八姐美色,派老臣王延齡前往招婚,母親佘太君假應親,上殿面君時提出各式奇珍異寶作為彩禮,上至天仙星月,下至公雞生蛋,以巧計委婉拒絕宋王。宋王聽聞惱怒,派遣劉豹前往下旨強娶楊八姐,楊門女將生擒劉豹二子作為要脅。與此同時,宋王不滿佘太君抗旨,下令斬殺抄家,佘太君據理力爭,楊八姐等人至宮殿外要求放走佘太君,加以佘太君細數一門忠烈為國犧牲,宋王只得向佘太君賠禮,打消娶親念頭。


佘太君討彩禮(臺灣豫劇團提供)


佘太君討彩禮(臺灣豫劇團提供)

本劇演出分上下半場,上半場從遊春、遇宋王到招親共有三場,直至第四場王延齡求見佘太君才讓劇情逐漸推升,而後下半場始為全劇高潮處,即佘太君如何解決此一難題。佘太君討彩禮此段相當具趣味性,大段唱曲亦具表演性,而後直面抗君亦表現楊門女將的巾幗風範。

就劇情而言,此劇上半場鋪墊較為冗長,對於習慣情節取向的觀眾而言容易有不耐之感,上下半場的比重也有些失衡。此次為原汁原味的再現經典,當年飛馬豫劇隊或因缺乏專業編劇者,僅直接移植劇目未加以改編,然而更讓人期待的是,「再現」經典之後,是否可能針對經典劇目進行去蕪存菁的「再造」經典?

結構與角色拋接的再造空間

近年來戲曲劇團的經典傳承計畫可見人才培養以及劇目傳承的急迫性,對觀眾而言,經典劇目的傳承除了召喚老戲迷的記憶外,同時也讓新一代觀眾群接觸傳統戲曲的美學,對演員而言,則是在傳統戲中打磨四功五法。然而除了「再現」經典外,「再造」經典才能與時俱進,此戲無論是戲劇結構的梳理,或人物的揣摩皆有再造的空間。

此戲著重人物心計,內心各有盤算,佘太君的老謀深算,王延齡從不解到了然於心,宋王接招再出招,從暗潮洶湧到針鋒相對、劍拔努張,戲劇的層次經由人物的互動得以漸次推高。整體演出而言,演員表現穩當,而細膩之處仍待琢磨。飾演佘太君的連宏真多飾老生、偶兼老旦,此次以老旦應工,其佘太君也帶有陽剛霸氣,音色宏亮有勁;飾楊八姐的劉嘉媫唱曲甜美,飾楊九妹的繆乙葳武打乾淨俐落,而分別飾演王延齡和宋王的林文瑋和林原茂屬聲線溫潤,演員各司其職表現不俗。


佘太君討彩禮(臺灣豫劇團提供)

可惜各角色之間缺少細微地拋接,例如第四場王延齡求見佘太君,佘太君知其來意不單純,王延齡顧左右而言他不知如何開口,當中有許多可用眼神或細微動作表現相互猜測的空間;或如佘太君與宋王開禮單,佘太君是已想好要討什麼彩禮,或是興之所至滿口胡謅?宋王又是在何時察覺佘太君用計?凡此,細膩之處若能做足,戲味便能更加完滿。

是故,一齣戲的完整度往往取決於細微的動作與表情變化,而這樣的功夫也同樣需要經過多次的演出、修正和揣摩,但一次性的再現或許只能先求不失本分。若要有效地傳承則需要不斷地再演,如同《王魁負桂英》等劇目,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真正地成為經典。《佘太君討彩禮》已許久未再演出,重新搬上舞台或許正是重新檢視與修正的開始,期盼讓經典能恆久而非曇花一現。

 

註解:

1、魏雅惠:《飛馬豫劇隊之研究(1953-1995)》,成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頁198。

《佘太君討彩禮》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2/10/15 14: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