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曇花一現?——《佘太君討彩禮》
10月
24
2022
佘太君討彩禮(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5次瀏覽

1989年9月,時為「飛馬豫劇隊」的王海玲在至善廳演出《佘太君討彩禮》(下文簡稱「佘」),三十餘年後,改制為「臺灣豫劇團」的年輕新秀在同樣的舞台演出相同劇目――此為「王海玲經典傳承計畫」的劇目之一。三十餘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長得是傳統戲曲的沒落,短得是經典劇目的再現並未走味。

此齣《佘》為飛馬豫劇隊於1980年代時期自中國大陸引進的劇目,移植過來後並未針對劇本進行改編,僅為整理。【1】原劇名為《楊八姐遊春》,京劇版則為《佘太君抗婚》,國光劇團亦曾演過此戲,然前劇著重「討」的趣味性,後劇著重「抗」的政治性。

劇情概述

《佘》故事起因於楊八姐與楊九妹遊春遇宋王,宋王貪戀楊八姐美色,派老臣王延齡前往招婚,母親佘太君假應親,上殿面君時提出各式奇珍異寶作為彩禮,上至天仙星月,下至公雞生蛋,以巧計委婉拒絕宋王。宋王聽聞惱怒,派遣劉豹前往下旨強娶楊八姐,楊門女將生擒劉豹二子作為要脅。與此同時,宋王不滿佘太君抗旨,下令斬殺抄家,佘太君據理力爭,楊八姐等人至宮殿外要求放走佘太君,加以佘太君細數一門忠烈為國犧牲,宋王只得向佘太君賠禮,打消娶親念頭。


佘太君討彩禮(臺灣豫劇團提供)


佘太君討彩禮(臺灣豫劇團提供)

本劇演出分上下半場,上半場從遊春、遇宋王到招親共有三場,直至第四場王延齡求見佘太君才讓劇情逐漸推升,而後下半場始為全劇高潮處,即佘太君如何解決此一難題。佘太君討彩禮此段相當具趣味性,大段唱曲亦具表演性,而後直面抗君亦表現楊門女將的巾幗風範。

就劇情而言,此劇上半場鋪墊較為冗長,對於習慣情節取向的觀眾而言容易有不耐之感,上下半場的比重也有些失衡。此次為原汁原味的再現經典,當年飛馬豫劇隊或因缺乏專業編劇者,僅直接移植劇目未加以改編,然而更讓人期待的是,「再現」經典之後,是否可能針對經典劇目進行去蕪存菁的「再造」經典?

結構與角色拋接的再造空間

近年來戲曲劇團的經典傳承計畫可見人才培養以及劇目傳承的急迫性,對觀眾而言,經典劇目的傳承除了召喚老戲迷的記憶外,同時也讓新一代觀眾群接觸傳統戲曲的美學,對演員而言,則是在傳統戲中打磨四功五法。然而除了「再現」經典外,「再造」經典才能與時俱進,此戲無論是戲劇結構的梳理,或人物的揣摩皆有再造的空間。

此戲著重人物心計,內心各有盤算,佘太君的老謀深算,王延齡從不解到了然於心,宋王接招再出招,從暗潮洶湧到針鋒相對、劍拔努張,戲劇的層次經由人物的互動得以漸次推高。整體演出而言,演員表現穩當,而細膩之處仍待琢磨。飾演佘太君的連宏真多飾老生、偶兼老旦,此次以老旦應工,其佘太君也帶有陽剛霸氣,音色宏亮有勁;飾楊八姐的劉嘉媫唱曲甜美,飾楊九妹的繆乙葳武打乾淨俐落,而分別飾演王延齡和宋王的林文瑋和林原茂屬聲線溫潤,演員各司其職表現不俗。


佘太君討彩禮(臺灣豫劇團提供)

可惜各角色之間缺少細微地拋接,例如第四場王延齡求見佘太君,佘太君知其來意不單純,王延齡顧左右而言他不知如何開口,當中有許多可用眼神或細微動作表現相互猜測的空間;或如佘太君與宋王開禮單,佘太君是已想好要討什麼彩禮,或是興之所至滿口胡謅?宋王又是在何時察覺佘太君用計?凡此,細膩之處若能做足,戲味便能更加完滿。

是故,一齣戲的完整度往往取決於細微的動作與表情變化,而這樣的功夫也同樣需要經過多次的演出、修正和揣摩,但一次性的再現或許只能先求不失本分。若要有效地傳承則需要不斷地再演,如同《王魁負桂英》等劇目,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真正地成為經典。《佘太君討彩禮》已許久未再演出,重新搬上舞台或許正是重新檢視與修正的開始,期盼讓經典能恆久而非曇花一現。

 

註解:

1、魏雅惠:《飛馬豫劇隊之研究(1953-1995)》,成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頁198。

《佘太君討彩禮》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2/10/15 14: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