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於刻板的兩性情愛《紅與白》
11月
21
2014
紅與白(舞蹈空間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0次瀏覽
彭待傳

每一個男人心坎裡都嵌上了兩個女人,一個紅玫瑰,一個白玫瑰……

──張愛玲

舞蹈空間舞團為慶祝皇冠六十週年,特將旗下著名作家張愛玲的作品《紅玫瑰與白玫瑰》改編為舞蹈作品《紅與白》。拿掉了「玫瑰」二字後,卻讓我想到了由日本小說家江織香國與辻人成所合寫的小說《冷靜與熱情之間》。紅與白、熱情與冷靜,只有如此膚淺的意涵嗎?不!事實上,《紅與白》連這點膚淺的層級都沒做到。

《紅與白》解構了張愛玲的著作,試圖以現下男女的情愛為主軸,再解構男女間愛情裡的戰爭與糾葛,似乎試圖從中為女性找到生命裡的桎梏與出口。然而,情愛卻成了情慾,舞者看似大膽的以肢體曝露了關於性的聯想,卻也就膚淺的停留在關於性的聯想上,作品只表露了人性裡無可避免的動物性,而未曾往下挖掘除卻了性之外的內在深度。

作品裡的男人在追逐成功的表象下,壓抑的情感苦無出路,只能藉由性的滿足來聊以慰藉,而女人在男人的箝制底,卻也只有等待與勾引兩種可能性。如此樣板化的兩性關係,倒還真是向張愛玲致敬。

舞作裡,將現今男女透過性解放後空虛與寂寞極度彰顯,再試圖以紅、白兩色的交雜、錯置來突顯紅與白間模糊晦暗的灰色地帶。其用意雖想去除紅、白玫瑰裡看似樣板的極端性,卻更凸顯出舞作本質的含糊不清。

戲劇透過劇情鋪成內涵,舞蹈透過肢體表達情感,而張愛玲文字的幽微細膩本就難以透過文字以外的方式呈顯,舞蹈空間的新作《紅與白》非但沒有呈現出張愛玲文字裡的細膩幽微,反而代之以誇張的肢體來呈現動物性的情慾觀點,這不僅沒有為張愛玲筆下亦或現今女性找到生命裡的出路,反而更刻板的呈顯出男女關係裡父權主義宰制下的不平等關係。

舞蹈空間二十五週年的新作《紅與白》沒有如其所說的「挺」女生,反而更將女性「物化街 與「刻板化」為性的附屬。而《紅與白》牽強的將其舞作與《紅玫瑰與白玫瑰》做一聯結,更是牛頭不對馬嘴、風馬牛不相干的兩件事了。

《紅與白》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4/10/25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的服裝不是全然的紅或白,而是紅、白、黑組合的色塊,彷彿女性已成為有能力決定的主體,跳脫男性霸權下的社會角色,開始決定自己的身體及慾望該以何種方式呈現。(林芃瑀)
12月
01
2014
 
紅與白,妓女與貞女,都是還是被慾望的對象,終究未能藉由獸的轉化,成為抵抗。《紅與白》雖掌握了具潛力的當代回應,獸的抵抗卻曇花一現未能有效發揮,終究也只是強化了某些刻板印象罷了。(樊香君)
11月
03
2014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