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像和一個劇場可以做到的事《生而為粉我很抱歉》
12月
13
2017
生而為粉我很抱歉(唐健哲 攝,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16次瀏覽
莊鈞智(台大牙醫系學生)

黑眼睛跨劇團的新作《生而為粉我很抱歉》改編自加拿大劇作家施瓦涅爾2007所寫的劇本,故事敘述席琳狄翁與兩名瘋狂粉絲──伊莎貝拉和31Caro──的人生,全劇僅有四名演員,角色場景變換極快,彷彿她們的生活真的這麼重疊了,像中子星融合,三個世界活成一個世界。

劇中有幕,是伊莎貝拉躺在床上,他的家人們坐在床沿,以一種像是背對背搖翹翹板的方式上下撞擊床鋪,伊莎貝拉癱軟在床中央,獨自承受所有床體的反彈力上下彈跳著,像傳統市場碎冰上的吳郭魚,離水了,等著被刮掉鱗片挖下內臟,她的家庭一團糟,而她是被遺棄者中的被遺棄者,受壓迫者中的受壓迫者,食物鏈最底的生物。

後來,伊莎貝拉的家人合力將整個床體凹折,伊莎貝拉陷入摺痕之中,以燒餅夾油條的方式被嵌進床內。不能下床的伊莎貝拉,被鏈住的伊莎貝拉,她的世界就是一方床鋪。這時她的整個世界都朝她擠壓,容不下一絲餘裕,那時候我想,所謂世界或生活對人的壓迫,就是這麼一回事吧。如此具體。我看到伊莎貝拉生命的困境,連呼吸一口氣都奢侈,活著是這樣的窘迫,讓人窒息。

可一首歌就這麼鑽進去了,靜靜而完美地鑽進生活的隙縫,撐起了一個個不完美的靈魂。那種感覺像是後來,舞台上的31Caro徘徊在賣場內,背景卻在凱薩皇宮與賣場走道間不斷切換,像皇宮與走道同時存在。她不斷回想,她記得席琳皇宮演唱會的任何細節,彷彿就活在那裏了,在另一個宇宙,完美的時空,可以不斷重來,禁得起再三回味。按下play鍵,我就醒來,或者我就睡著,成為另個自己,那裡我不是我,我是席琳狄翁的粉絲。畢竟,靠自己活下去太難了阿,所以才成為粉絲。席琳狄翁還在,我就存在。所以31Caro在收銀檯與席琳狄翁的邂逅是秘密,她和偶像的秘密,她的秘密,秘密是連日常對話都染上偶像的影子,與外界的對話失焦,雞同鴨講一般,因為我不在這裡,我活在夢裡,活在耳機裡。最後一幕是,31Caro戴上耳機,回到那個完美的世界,她唯一理解的世界,賴以為生的,賴著不走,彷彿一離開就會全然的毀滅。

一離開就全部毀滅,像一個星球的爆炸或一個宇宙的消失。那是小說的最後一頁,是電影的ending scene,也像離開劇場這件事本身。那是一個世界的終結,我們終究回歸現實,大夢初醒,如南柯槐樹下的蟻城,再美再好都只是幻境,舞台上曾經的一切,被燈光炸的魂飛魄散,演員牽著手鞠躬,向各方揮手致意。人群魚貫走出劇場,工作人員請大家填寫問卷,一切都好真實。散場的一刻極其魔幻,好像一切生疏了,我回到一個陌生的世界,意識到有甚麼東西又結束了。

而我的現實終究是可忍受的,或許還是幸福的。我不是伊莎貝拉、不是31Caro,只在極少極片段的時間感受到現實的壓迫,而且大抵都在一些甜食和一頓大餐的控制之下,很少喝酒,連菸也不必抽。

可我由衷感謝這些人們,感謝有群人,在巍然的現實底,努力拉開一個小小溫暖舒適的裂縫,提供了甜食與酒精以外的出路。讓伊莎貝拉和31caro可以活在那樣的時空之中。虛構與創造的背後,原是來自對龐然生命的反抗掙扎,以及與其同義的,那樣純粹的關懷與愛。

《生而為粉我很抱歉》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7/12/1 19:30
地點|華山烏梅戲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