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之後呢?《狹義驚懼》
3月
05
2014
狹義驚懼(栢優座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8次瀏覽
紀慧玲(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狹義驚懼」其實就是「俠義京劇」,栢優座一向喜玩文字拆解、聯想遊戲,之前的作品《獨、角、戲─吉獄切》玩「角」音義,《水滸,誰唬?》玩水滸好漢真情假義辯詰;不僅劇名,相應的內容與形式有時也玩拆拆樂,譬如《獨、角、戲─吉獄切》,必須將內容約略以格子組裝方式方能組合辨識。這次《狹義驚懼》玩更大了,將線性故事拆解、身段拆解、唱段拆解、橋段拆解,再輔以多種異質音樂、寫實與寫意動作、多焦人物與故事脈絡、多場景、時空跳接拼合,最後再縫附一些細碎或斑雜的訊息,比如生死觀、愛情觀,如此鑲嵌式的綴滿上下半場共22場戲,觀眾看得眼花瞭亂,也笑得心花怒放,但問號也滿屋子閃閃發亮,究竟,《狹義驚懼》說了什麼?成就了什麼?

之所以追問「成就」,並不是苛求這齣戲有多少大業;但栢優座之所以有許多宣言:是京戲(京劇+戲劇),不是京劇;(發展)屬於自己的劇種及表演體系;不該只是娛樂,而是提供更多的思考的刺激,更多正面的訊息…(皆出自導演的話),回應《狹》劇確實可找到許多實踐思考路徑。綜觀來看,《狹》確實不是京劇了,主要是缺乏完整唱段,抒情表意段落闕如,音樂素材也跨域摻用。在敘事手法上,四組主要人物:刀劍客、鴛鴦盗(販)、殺手、書生,交錯出現,不期然勾連在一起,概念與手法神似李國修,搞笑點也頗類似(比如上下半場出現的大便、廁所等肛門期笑話)。最突出的設計是上下半場角色不換,故事、演員更換,編導以「平行世界」解釋,延引出一個江湖、兩套戲碼的人生處境戲謔,尤其兩段結局殊異,前段書生路不拾錢,維持風骨,後段書生見財轉性,買田養老,渾然兩種人生態度,也算回頭給自己一槍,奚落文曲星轉世也無路用。

雖出身京劇,表明無意傳承京劇,意欲翻新,拿來用的仍處處皆是京劇遺產。在片段組成的各場戲裡,演員不期然就唱上一句或演上一段,套用《三叉口》、《拾玉鐲》、《醉酒》、《鍾馗嫁妹》、《夜奔》、《起解》等唱句或身段,這些嫁接或挪用不一定讓觀眾明白前後文脈,熟諳京劇的人也僅能從撲朔迷離裡賞識編導的巧思,會心一笑,但實則文本互涉也談不上,僅是功能上的借用。動作設計亦然,坐轎、甩轎、攀索、刀槍、渡船、偷盗,原有程式動作被變形或消解,比如攀索後來成了一座山,渡船變成沈船,刀槍皆誤殺而沒有正中,這些消解帶給觀眾莫大興味,逆轉式的樂趣。同一套符號翻轉邏輯也用於物件道具上,飛鴿傳信具象化,吹風機、吸塵器變成電話機,胸口抽出紅綢以示流血,書生不斷被(虛擬的)門檻絆倒、自報家門卻口出無法辨識的雜音…等等,這些符號、程式、唱段、戲齣關目的拆解與挪用,非熟稔傳統精粹無法為之,正因為京劇遺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狹》劇真箇就有了「狹義京劇」的意味,亦即取京劇之表,表層最具特色與風格化的表演程式,揉進糰和著RAP、吉他、鋼琴、崑,乃至人聲混音的聲腔,混融出一齣具有強烈肢體語言的戲。就表演設計來看,《狹》玩弄京劇符號渾然天成,點子讓人應接不暇。但這般視覺奇效到了上半場一半大約也就味淡了,觀眾已經知道「把戲」,新奇感降低,接下來要追索的是劇情(或中心題旨),由於玩的太凶,敘事篇幅不足,每段故事皆如過眼之駒,令觀眾疲憊,即使到了下半場觀眾因為「再演一次」而再次複習故事,因而建立較清晰的人物形象,但除了對比趣味外,22場長篇幅的敘事到底說了什麼?要說什麼?卻一片江湖雲霧,多少縹渺。

整個《狹》劇的手法在於拼構與拆解,一段段不成首尾連貫的小情節,一組組不成「程式」的動作,一首首不完全敘事也無法說盡抒情的唱曲,構成《狹》的美學形式。這個美學形式與敘事結構相符,片段化與拆解化,可以自言其說;但卻缺乏相應的文本意識。上下半場故事儘管「平行」,卻沒有彼此拆解,意思是,四組人物構成的文本本身並沒有被解構,或反解,殺手依舊殺人,刀劍客依舊相鬥,江湖鬼影依舊幢幢,除了書生最後的翻轉,前上半場鋪排的情節與後半場的關連,幾可獨立為兩段戲來看,這不是「平行世界」永不交叉即可自我解釋,村上春樹式的平行世界觀亦有鏡像般的人物或記憶穿引其中,因此才有時空無垠、生命無解之感。《狹》未建立前文本,就沒有「平行」的後文本的穿越力道,兩套故事盡情玩弄符號拆解、拼構,江湖或人生的真諦卻失之闕如,即便《國父遺訓》歌或男女勾腿交媾有那麼一點點辛辣,但從頭至尾消解符號到重構符號,卻未建立文本中心題旨,既無中心,所拆何來?愛情、爭王、功名利祿題旨皆浮光掠影,彼此消解,如此一來,形式意圖沒有找到與美學概念相符應的內容物,最後竟如全死光的場上人物,一齣戲也就自我消亡,「玩」完而已。《狹義驚懼》未竟其功,但實踐的路對栢優座而言,仍是令人期待的。

《狹義驚懼》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4/03/01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用新編戲成立的條件去審視,《一代神鑄歐冶子》取材元素豐富,包含技藝/人性、世代間的落差/傳承、長者的生命意義/自我接納以及老年照護。然而多數元素只是點到為止,像是技藝相關內容多由唱唸帶過。
1月
09
2025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12月
27
2024
第一部曲主要在音樂性的嘗試,而第二部曲與皮影戲的跨域合作也實數不易,但若能適當地保留並延續地第一部曲的部份聽覺效果,整體而言會更加完整且迷人。
12月
20
2024
重新定位《追香記》,在戲曲愛情的最大公約數才子佳人之前,代以「女才」伏線回收經典故事迴路,從經典派生,恍如同形,實為他者。創作團隊追尋的或許是生旦兩全之勝場。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