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自我的獨角戲《1.2.3的時候》
9月
17
2014
1.2.3的時候(臺北藝穗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3次瀏覽
藍雪茹(表演藝術工作者)

今年臺北藝穗節已邁入第七屆,每每到九月份時就要開始準備看看今年又會有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迸出!藝穗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只要你想做創作,沒人能阻攔你。於是包含戲劇、音樂、舞蹈等等上百個節目要在短短的15天之內演出完畢,其中當然有著演出經驗豐富的舞、劇團等以及創作新血們的作品。

在今年的「其他」類別中,有一個製作吸引了我,它的描述上寫到:「楊元慶,一位23歲、來自台南的溜溜球表演者挑戰一小時有戲劇、音樂、舞蹈、雜耍,卻沒有溜溜球的個人表演。(你看我認真的表情像在開玩笑嗎?)」

在網路上打上楊元慶及溜溜球等的關鍵字馬上出現一長串的新聞介紹、專訪、影片等,原來他是一位台灣很有名的溜溜球表演者,從14歲下定決心成為溜溜球高手、從8歲開始至今玩了15年沒再離開過溜溜球,甚至年紀輕輕已得過兩項金氏世界紀錄!這樣的一名專業高手如今卻要挑戰「沒有溜溜球」的獨角秀,實在讓人替他捏把冷汗。

進到了華山果酒禮堂,ㄇ字型的觀眾席圍繞著地上幾顆散落氣球的小舞台,感覺到表演者欲營造出屬於他自己的小小秘密基地,毫不畏懼地準備讓觀眾分享他最私密的一小時。燈光漸亮,舞台中間的螢幕上漸漸浮現出文字,過了幾秒鐘終於有一位觀眾開始勇敢地讀出接下來一大串楊元慶跟大家打招呼以及自我介紹的文字內容,只能說這個創意非常棒但卻也很冒險,棒的是省去了演出前的場內需知宣讀又讓人有著期待的新鮮感;冒險的是畢竟台灣的觀眾較害羞若是無人理會那可能演出就無法開始了吧?接下來即是一連串緊鑼密鼓的街頭藝人模仿秀(楊元慶本身是街頭藝人),結構雖然稍嫌零散但也不得不佩服他抓取各人精髓的功力以及可以看到與他在街頭表演溜溜球時非常不同的一面,不能說上唯妙唯肖但相似度其實已達百分之八十並且誠意十足,唱歌、跳舞、雜耍樣樣都來。

在經歷過一大部份的模仿秀之後,楊元慶拿出了籤筒請觀眾依序抽出時間、事件、地點等的指令好讓他完成接下來的表演。場景是在國中教室內,楊元慶因為常常模仿老師而終究被揪了出來懲罰,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人生表演轉捩點。一直以來他都是老師眼中的模範生,但久而久之跟同學的距離也相對的拉遠了,只能藉由模仿來拉近與同學間的距離,沒想到最後因此瓦解了老師對他的信任也造成他再也不模仿別人了。於是長大後念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的他在戲劇表演的課程中分數一直無法好看,因為他始終踏不出去模仿的這一步。楊元慶吹著一顆又一顆的氣球,彷彿其中承載著他歷年來一直不斷擁有的壓力,但卻又希望象徵希望的氣球能夠帶著他繼續向上飄揚繼續前進。此時忽然意識到在整場演出的前半段楊元慶突然拿出美工刀一個一個刺破在地上的氣球,原來那時或許是代表終於可以釋放掉這些多年來的壓力他才能開始接下來一連串的模仿表演吧。

原來整場表演是有精心安排的起承轉合,看似混亂無章其背後卻又有著表演者想傳達與欲突破的意義在。先撇開評論這作品的好與壞(藝穗節的節目本來就是天馬行空對吧!),由衷的佩服楊元慶敢挑戰一個人的獨角戲、敢嘗試自己不擅長的項目來表演、敢向觀眾傳達他內心最深處的恐懼、敢挑戰藝穗節最難看的節目(他本人自己說的),可以在藝穗節看到這樣特別的表演也未嘗不是一種收獲。

《1.2.3的時候》

演出|楊元慶
時間|2014/09/01 14:30
地點|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直到最終「真」探葛歐現身,死在舞台上的三個劇評家與最終存活的那位劇評家,一齣懸疑推理劇成了現實中劇評界相互廝殺、爭鬥的競技場,透過瘋狂之人的精心鋪陳與操弄,他玩弄人心於股掌,直搗各人的人性弱點,最終完成了他不可思議的謀殺計畫。
3月
31
2023
「難關過後,生命還有何可能?」可謂貫穿《好事清單》與《呼吸》的問題。與《好事清單》以自我終結來啟動問句相反,《呼吸》中是由生小孩與否的問題來向生命發問。
3月
28
2023
一個遠渡重洋而來的劇本,反映了異地共有的現代性問題,顯然沒有造成太多跨文化差異,而是壟罩為全球化現象迫近彼此,在環境每況愈下,群體政治內的個人存有議題夾擊之下,我們尚有喘息的空間嗎?
3月
28
2023
團隊帶著對社會的關懷、「以戲劇服事」的初衷,以口述歷史劇場為創作方向,持續耕耘,《換季》就是其中一個標幟。《換季》的故事源自於五零年代的臺北南港花園社區(南港國宅)⋯⋯
3月
27
2023
《國姓之鬼》打碎了線性敘事,透過多段「戲中戲」營造出不斷膨脹擴大的時空迷霧,敘事手法相當有趣,但也考驗觀眾的想像力與專注度⋯⋯
3月
27
2023
撇開明面上光彩四射的演出,各個角色也都有其陰暗面,不少人物設定都呈現出了一些反英雄的特徵,但也使角色塑造更加鮮明,「有些人犯罪不犯法,我們犯法不犯罪」是老闆用來說服曾誠的說詞之一,聲明公司「不搜刮窮人,只賺黑心上流社會的錢」
3月
22
2023
《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
3月
21
2023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3月
20
2023
換個思考脈絡,這樣的劇情設計若需要更多的篇幅彌補,會否成為影視劇本,比硬壓在120分鐘左右完成的劇場更有可能?
3月
1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