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自我的獨角戲《1.2.3的時候》
9月
17
2014
1.2.3的時候(臺北藝穗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7次瀏覽
藍雪茹(表演藝術工作者)

今年臺北藝穗節已邁入第七屆,每每到九月份時就要開始準備看看今年又會有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迸出!藝穗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只要你想做創作,沒人能阻攔你。於是包含戲劇、音樂、舞蹈等等上百個節目要在短短的15天之內演出完畢,其中當然有著演出經驗豐富的舞、劇團等以及創作新血們的作品。

在今年的「其他」類別中,有一個製作吸引了我,它的描述上寫到:「楊元慶,一位23歲、來自台南的溜溜球表演者挑戰一小時有戲劇、音樂、舞蹈、雜耍,卻沒有溜溜球的個人表演。(你看我認真的表情像在開玩笑嗎?)」

在網路上打上楊元慶及溜溜球等的關鍵字馬上出現一長串的新聞介紹、專訪、影片等,原來他是一位台灣很有名的溜溜球表演者,從14歲下定決心成為溜溜球高手、從8歲開始至今玩了15年沒再離開過溜溜球,甚至年紀輕輕已得過兩項金氏世界紀錄!這樣的一名專業高手如今卻要挑戰「沒有溜溜球」的獨角秀,實在讓人替他捏把冷汗。

進到了華山果酒禮堂,ㄇ字型的觀眾席圍繞著地上幾顆散落氣球的小舞台,感覺到表演者欲營造出屬於他自己的小小秘密基地,毫不畏懼地準備讓觀眾分享他最私密的一小時。燈光漸亮,舞台中間的螢幕上漸漸浮現出文字,過了幾秒鐘終於有一位觀眾開始勇敢地讀出接下來一大串楊元慶跟大家打招呼以及自我介紹的文字內容,只能說這個創意非常棒但卻也很冒險,棒的是省去了演出前的場內需知宣讀又讓人有著期待的新鮮感;冒險的是畢竟台灣的觀眾較害羞若是無人理會那可能演出就無法開始了吧?接下來即是一連串緊鑼密鼓的街頭藝人模仿秀(楊元慶本身是街頭藝人),結構雖然稍嫌零散但也不得不佩服他抓取各人精髓的功力以及可以看到與他在街頭表演溜溜球時非常不同的一面,不能說上唯妙唯肖但相似度其實已達百分之八十並且誠意十足,唱歌、跳舞、雜耍樣樣都來。

在經歷過一大部份的模仿秀之後,楊元慶拿出了籤筒請觀眾依序抽出時間、事件、地點等的指令好讓他完成接下來的表演。場景是在國中教室內,楊元慶因為常常模仿老師而終究被揪了出來懲罰,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人生表演轉捩點。一直以來他都是老師眼中的模範生,但久而久之跟同學的距離也相對的拉遠了,只能藉由模仿來拉近與同學間的距離,沒想到最後因此瓦解了老師對他的信任也造成他再也不模仿別人了。於是長大後念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的他在戲劇表演的課程中分數一直無法好看,因為他始終踏不出去模仿的這一步。楊元慶吹著一顆又一顆的氣球,彷彿其中承載著他歷年來一直不斷擁有的壓力,但卻又希望象徵希望的氣球能夠帶著他繼續向上飄揚繼續前進。此時忽然意識到在整場演出的前半段楊元慶突然拿出美工刀一個一個刺破在地上的氣球,原來那時或許是代表終於可以釋放掉這些多年來的壓力他才能開始接下來一連串的模仿表演吧。

原來整場表演是有精心安排的起承轉合,看似混亂無章其背後卻又有著表演者想傳達與欲突破的意義在。先撇開評論這作品的好與壞(藝穗節的節目本來就是天馬行空對吧!),由衷的佩服楊元慶敢挑戰一個人的獨角戲、敢嘗試自己不擅長的項目來表演、敢向觀眾傳達他內心最深處的恐懼、敢挑戰藝穗節最難看的節目(他本人自己說的),可以在藝穗節看到這樣特別的表演也未嘗不是一種收獲。

《1.2.3的時候》

演出|楊元慶
時間|2014/09/01 14:30
地點|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
《衣》對移動/移工/黑工的命題甚至桃園脈絡的改編策略,依然選擇了消極的表現方式——以陌生的澳門女工經驗作為回答,以熟悉的台灣素人演員進行演繹——以此作為《衣》的「台灣新製版本」。然而,跨國脈絡的失聯,使得女工的主體經驗,在兩地敘事的切換之間變得模糊不清,也落入了兩地相互嫁接的窘境。
11月
27
2024
若像本劇的潛台詞那樣認為開放部落、引進「體驗部落」文創商機就有活路,無疑是忽略了地方治理的複雜性,也忽略觀眾對複雜現實的理解力。
11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