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不擋,更有情《楊家情史下集》
10月
18
2018
楊家情史下集 穆桂英(臺灣京崑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4次瀏覽
楊敬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楊家府演義》一直為傳統戲曲選目所鍾情,但大多僅以北宋楊家將三代守護北疆、盡忠愛國事蹟為題材。如今,臺灣京崑劇團另闢蹊徑,將穆桂英女英雄中的情感化為此系列的精神主軸,其次,結合了《穆柯寨》中的喜劇色彩,最後甚至透過《大破天門陣》中的武戲特徵,成功表現了演員程度極高的文才武藝,並以此作為這系列展演的團隊宗旨。

劇中主要人物穆桂英,雖是占山為王的強人之女,卻纖塵不染,熱情俠義、天真自然,容貌清逸秀美,略帶自傲任性的性格特質。她在臨敵陣前看中了所謂的「男神」,而產生一見傾心的愛慕「情」感。此一部分,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劇目中演員對於穆桂英的動「情」之舉的詮釋,目標若不確立是容易模糊不清的,太輕描淡寫的「情」會脫離戲的本體,造成劇情感受上的空洞;過於濃烈的情感追求,便陷於女性撫媚油滑的坦白,使劇中的內涵底蘊欠缺合理的圓滿。然而,從青年演員陳秉蓁在臉上的戲、身段細節及口法處理,筆者認為她所展現的「情」感有其獨特之處:此「情」不是為楊宗保的俊美英氣、武藝超群這些單面向因素所動,而是一心尋求為家為國的大情大愛、協同楊家將出征破敵的機會所動,既有原先老戲「會陣動情」的具體本質,好似又有《大破天門陣》所要表達的保國抗敵精神連結的第二種人物感情。

由於《穆柯寨》屬歸類於青衣花旦應工,而《大破天門陣》屬於刀馬旦應工,這二齣戲都以折子戲方式演出居多,國立臺灣京崑劇團將此系列演出整合成一,演出當日戲碼的演員就要靠極強的劇藝素養來完成這不同調性的裡外技術。以當日演出的身段組合為例,穆桂英「頭場坐山」身段組合及與楊宗保「槍架子」之中持槍樣式,以及趟馬舞蹈動作等……演員陳秉蓁開頭先明確突出少女內在的含蓄表現,到了《大破天門陣》再以不可遏制強烈的情緒,進行「緊打」的把子套路,最後以【四擊頭】串翻身亮相,張力十足地顯示出巾幗英雄氣派的勝利心情。

此外,按劇情需求每破一陣都有固定規律的下場花,形成「節節升高」的技術展示,但顧及演員整日的體力調節,以多樣性龍套隊型,取代了特技下場的絕活追求,筆者反而感受到洶湧澎湃的戰事情節及疆場意象的情境氛圍。

在前面文場的楊宗保、焦贊、孟良、穆瓜等……通過準確的節奏、風趣的說仿逗唱、互相的送戲傳遞,不僅發揮了各行當臨場逗哏的本事,把現場觀眾引領到喜劇的歡樂之中;後段武打場面的蕭天佐、楊延德、白天祖、烏龍道人,將戲引領到激昂熱烈的高潮,甚至在群體武打演員之間,將「檔子」空翻的時間差把握得當,所有持把子的武行也做到不空不閒的嚴謹配合,把武戲演繹得精彩火爆、精準到位。

現今戲曲偏向行當單一專工,早期所謂的「文武昆亂不擋」逐漸少見。原本是二齣折子戲的《穆柯寨》、《大破天門陣》在此合而為一,內容包含唱唸做打全方位格律程式,青衣花旦甚至刀馬旦行當特徵集於主角一身;原習青衣花旦的演員陳秉蓁,還能夠勝任後段武戲,實屬難能可貴的表現。當然,要完美地展現主角的文武兼備,得靠每個配演來集體創造、共同烘托完成。

《楊家情史下集》

演出|國立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8/09/30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九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