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不擋,更有情《楊家情史下集》
10月
18
2018
楊家情史下集 穆桂英(臺灣京崑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1次瀏覽
楊敬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研究生)

《楊家府演義》一直為傳統戲曲選目所鍾情,但大多僅以北宋楊家將三代守護北疆、盡忠愛國事蹟為題材。如今,臺灣京崑劇團另闢蹊徑,將穆桂英女英雄中的情感化為此系列的精神主軸,其次,結合了《穆柯寨》中的喜劇色彩,最後甚至透過《大破天門陣》中的武戲特徵,成功表現了演員程度極高的文才武藝,並以此作為這系列展演的團隊宗旨。

劇中主要人物穆桂英,雖是占山為王的強人之女,卻纖塵不染,熱情俠義、天真自然,容貌清逸秀美,略帶自傲任性的性格特質。她在臨敵陣前看中了所謂的「男神」,而產生一見傾心的愛慕「情」感。此一部分,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劇目中演員對於穆桂英的動「情」之舉的詮釋,目標若不確立是容易模糊不清的,太輕描淡寫的「情」會脫離戲的本體,造成劇情感受上的空洞;過於濃烈的情感追求,便陷於女性撫媚油滑的坦白,使劇中的內涵底蘊欠缺合理的圓滿。然而,從青年演員陳秉蓁在臉上的戲、身段細節及口法處理,筆者認為她所展現的「情」感有其獨特之處:此「情」不是為楊宗保的俊美英氣、武藝超群這些單面向因素所動,而是一心尋求為家為國的大情大愛、協同楊家將出征破敵的機會所動,既有原先老戲「會陣動情」的具體本質,好似又有《大破天門陣》所要表達的保國抗敵精神連結的第二種人物感情。

由於《穆柯寨》屬歸類於青衣花旦應工,而《大破天門陣》屬於刀馬旦應工,這二齣戲都以折子戲方式演出居多,國立臺灣京崑劇團將此系列演出整合成一,演出當日戲碼的演員就要靠極強的劇藝素養來完成這不同調性的裡外技術。以當日演出的身段組合為例,穆桂英「頭場坐山」身段組合及與楊宗保「槍架子」之中持槍樣式,以及趟馬舞蹈動作等……演員陳秉蓁開頭先明確突出少女內在的含蓄表現,到了《大破天門陣》再以不可遏制強烈的情緒,進行「緊打」的把子套路,最後以【四擊頭】串翻身亮相,張力十足地顯示出巾幗英雄氣派的勝利心情。

此外,按劇情需求每破一陣都有固定規律的下場花,形成「節節升高」的技術展示,但顧及演員整日的體力調節,以多樣性龍套隊型,取代了特技下場的絕活追求,筆者反而感受到洶湧澎湃的戰事情節及疆場意象的情境氛圍。

在前面文場的楊宗保、焦贊、孟良、穆瓜等……通過準確的節奏、風趣的說仿逗唱、互相的送戲傳遞,不僅發揮了各行當臨場逗哏的本事,把現場觀眾引領到喜劇的歡樂之中;後段武打場面的蕭天佐、楊延德、白天祖、烏龍道人,將戲引領到激昂熱烈的高潮,甚至在群體武打演員之間,將「檔子」空翻的時間差把握得當,所有持把子的武行也做到不空不閒的嚴謹配合,把武戲演繹得精彩火爆、精準到位。

現今戲曲偏向行當單一專工,早期所謂的「文武昆亂不擋」逐漸少見。原本是二齣折子戲的《穆柯寨》、《大破天門陣》在此合而為一,內容包含唱唸做打全方位格律程式,青衣花旦甚至刀馬旦行當特徵集於主角一身;原習青衣花旦的演員陳秉蓁,還能夠勝任後段武戲,實屬難能可貴的表現。當然,要完美地展現主角的文武兼備,得靠每個配演來集體創造、共同烘托完成。

《楊家情史下集》

演出|國立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8/09/30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九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