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1 17:00
《一欉樹仔》(The Tree that Hits the Moon)是由不想睡遊戲社所製作、適合四至八歲幼齡兒童,由家長陪同觀賞的小戲。這個故事以台灣杉的獨特性與自然生態為發想,創作出專屬幼兒的聲音與景象劇場。
在一樓前台人員的帶領下,大小觀眾開始往上走向位於三樓的演出場地。在前台親切的帶位中,爬樓梯的日常,轉化成登一座小山丘的想像遊戲。
接近門口兩側,擺設了取材自然乾枯的龍柏葉妝點劇場入口。無論是場上的道具、佈景、觀眾席座位區,都是仿自然色調。不同層次的綠、土地的顏色,木材的紋理,座位區的綠葉與原木塊,巧妙地將演出空間與觀眾席,融合成場景全貌。
一男一女兩位演員,在觀眾進場時已在場上。女孩手拿小提琴,男孩坐著把玩手中外型仿若樹皮的編織物。這時還無從得知角色之間的關係,但能藉由景物推知,這是一個即將發生在森林裡的故事。
故事在小提琴的伴奏與故事角色的敘述中展開。森林裡的樹,藉由二位演員,一個扮演樹的記憶,一個藉由琴聲表達樹的情緒。
樹的話語與情緒,前者藉著男演員如詩般的敘述,後者藉著女演員或單音、或弦律、或節奏的不同,擬人化的表達樹的情緒起伏。
男演員運用簡單明確的肢體,表現出樹喜愛親近各種動物的喜悅。其中一個橋段,是演員用手表現螞蟻在樹幹上爬的樣子。此時兒童觀眾情不自禁地出聲問:「那是什麼啊?」觀眾席的大小觀眾無不屏氣凝神等待劇情發展。同時也在心裡暗自生成可能的答案。
演員這時走到場中的樹輪區,利用光影投射,一列排成S型的螞蟻,一個接一個地排隊走著。幼兒觀眾喜不自勝地說:「是螞蟻!我就知道是螞蟻!」
另一個讓人會心一笑的橋段,是演員利用肢體與簡單的樹枝道具,解釋「䧳雄同株」的科學概念。演員以身體具象的表達方式,讓孩子理解台灣杉的生物特性。化成肢體的視覺感官與身體感,有別於只能藉由閱讀才能理解的自然奧妙。
《一欉樹仔》若僅從故事情節切入,劇情相當簡單,即是告訴觀眾一棵樹是如何從種子、受粉、到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的過程。但對幼兒劇場而言,最富創意與挑戰的,恰恰是如何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說一則簡單的故事。
《一欉樹仔》整齣戲充滿兒趣與多元藝術的劇情設計,讓觀戲經驗不僅能滿足學齡兒童對故事完整結構的需求,同時也讓學前與學齡兒童能藉由視覺、聽覺、身體動覺以及嗅覺這等不同層次的感官,誘發對故事的想像。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在如詩如畫的劇場整合藝術裡,用感知與感官,藉著擬人化的戲劇手法,感受「樹」之為樹其中經歷過的生命蘊意。
《一欉樹仔》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
地點|Woolloomooloo西門町店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