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聽見一棵樹的寧靜《一欉樹仔》
11月
29
2016
一欉樹仔(不想睡遊戲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8次瀏覽
羅家玉(劇場&戲劇教育工作者)

2016/11/11 17:00

《一欉樹仔》(The Tree that Hits the Moon)是由不想睡遊戲社所製作、適合四至八歲幼齡兒童,由家長陪同觀賞的小戲。這個故事以台灣杉的獨特性與自然生態為發想,創作出專屬幼兒的聲音與景象劇場。

在一樓前台人員的帶領下,大小觀眾開始往上走向位於三樓的演出場地。在前台親切的帶位中,爬樓梯的日常,轉化成登一座小山丘的想像遊戲。

接近門口兩側,擺設了取材自然乾枯的龍柏葉妝點劇場入口。無論是場上的道具、佈景、觀眾席座位區,都是仿自然色調。不同層次的綠、土地的顏色,木材的紋理,座位區的綠葉與原木塊,巧妙地將演出空間與觀眾席,融合成場景全貌。

一男一女兩位演員,在觀眾進場時已在場上。女孩手拿小提琴,男孩坐著把玩手中外型仿若樹皮的編織物。這時還無從得知角色之間的關係,但能藉由景物推知,這是一個即將發生在森林裡的故事。

故事在小提琴的伴奏與故事角色的敘述中展開。森林裡的樹,藉由二位演員,一個扮演樹的記憶,一個藉由琴聲表達樹的情緒。

樹的話語與情緒,前者藉著男演員如詩般的敘述,後者藉著女演員或單音、或弦律、或節奏的不同,擬人化的表達樹的情緒起伏。

男演員運用簡單明確的肢體,表現出樹喜愛親近各種動物的喜悅。其中一個橋段,是演員用手表現螞蟻在樹幹上爬的樣子。此時兒童觀眾情不自禁地出聲問:「那是什麼啊?」觀眾席的大小觀眾無不屏氣凝神等待劇情發展。同時也在心裡暗自生成可能的答案。

演員這時走到場中的樹輪區,利用光影投射,一列排成S型的螞蟻,一個接一個地排隊走著。幼兒觀眾喜不自勝地說:「是螞蟻!我就知道是螞蟻!」

另一個讓人會心一笑的橋段,是演員利用肢體與簡單的樹枝道具,解釋「䧳雄同株」的科學概念。演員以身體具象的表達方式,讓孩子理解台灣杉的生物特性。化成肢體的視覺感官與身體感,有別於只能藉由閱讀才能理解的自然奧妙。

《一欉樹仔》若僅從故事情節切入,劇情相當簡單,即是告訴觀眾一棵樹是如何從種子、受粉、到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的過程。但對幼兒劇場而言,最富創意與挑戰的,恰恰是如何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說一則簡單的故事。

《一欉樹仔》整齣戲充滿兒趣與多元藝術的劇情設計,讓觀戲經驗不僅能滿足學齡兒童對故事完整結構的需求,同時也讓學前與學齡兒童能藉由視覺、聽覺、身體動覺以及嗅覺這等不同層次的感官,誘發對故事的想像。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在如詩如畫的劇場整合藝術裡,用感知與感官,藉著擬人化的戲劇手法,感受「樹」之為樹其中經歷過的生命蘊意。

《一欉樹仔》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
地點|Woolloomooloo西門町店WOW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