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比賽中的真實連結《台北國際合唱大賽-虛擬合唱組》
8月
02
2021
台北國際合唱大賽(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1次瀏覽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每年暑假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是台灣合唱界的重頭戲,至今已邁入第二十五個年頭,很可惜今年因本土疫情,所有實體活動皆移師到網路平台,不過原既定於雲端舉辦的台北國際合唱大賽(後稱TICC),則完整地按原定計畫進行。

其實以預錄影片比賽徵選早就是國際常態,面對競爭激烈的初選輪,擁有高品質的影音作品已是常勝選手的必要條件,疫情下TICC做為全線上的比賽,參賽團隊在演唱時空、硬體皆不相同的前題,首要值得關注的就也並非是名次結果。合唱作為廣大全民愛好,在非常時期維持愛樂者心中的合唱魂,為樂迷的防疫生活增色,並透過網路拉近彼此之間距離才是主辦單位更神聖的任務。TICC今年為線上比賽特別的設立「虛擬合唱組」特別吸引筆者目光,這是專屬於雲端的賽局,而非傳統比賽的折衷方案,雖然虛擬合唱的概念並非起始於新冠疫情,2010年作曲家Eric Whitacre就在Youtube上集結全球一百八十五位歌手,以隔空演出並合成其作品Lux Aurumque,次年的2.0版更聚集了兩千〇五十二位演出者。科技與藝術交錯而生的一道小虹霓,在疫情生活之下竟搖身一變成了各類音樂團體的必備技能,舊金山交響樂團藉由一曲威廉泰爾,可以同步表演封城在家練就的各種絕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在裁員斷炊之際,隔空齊心演奏紀念逝去的同事,更讓虛擬演出在疫情下多了一層意涵。


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虛擬合唱組參賽名單(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疫情後因加密貨幣、區塊鏈等概念的加速興起,『虛擬』一詞也成了時下的新關鍵字。沒有侷限的戰場是參賽者發揮創意的最好平台,當八組隊伍一字排開時,觀眾即會發現,除了傳統合唱比賽所關注的技巧、音樂性、台風儀態之外,混音、後製剪輯與視覺呈現皆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除了音樂文本,影片中的視覺呈現也是一面空白的畫布,讓各隊伍自由填補,無論呈現手語翻譯、參賽各國的風景,可群聚時的往日留影回憶,在此刻的時空皆令人思緒翱翔。雖名為合唱比賽,此組競賽反而需要跳脫合唱形式的框架,獲獎的Paduan Suara Mahasiswa Universitas Gadjah Mada(Indonesia)就近以MV思維來製作參賽作品,除了有高品質的錄音,專業的混音後製,也將本呈現於樂譜和聽覺的音樂曲式,透過畫面編排使之視覺化,換鏡也與音樂性有合宜地搭配。然而本組比賽令筆者最動容之處,在於各團合唱團員們配合規格入鏡演唱,因各人硬體或拍攝環境的不同,所造成的些微不統一畫面,看似是受時空條件所造成的限制與不完美,卻很真實地呈現了「合唱」之精髓──雖然是追求整齊劃一的訓練,但實質上仍為一個個單獨體所構建,透過排列組合並相互微調,形成一個共同且互融的音色來承載信息。並充分表現了一個群體雖受限制在空間上分離,但努力追求連結合一的渴望。

傳統合唱比賽除了讓整天埋頭苦練的團員有一個努力目標,也讓團隊間能彼此認識切搓,而虛擬合唱無論疫情存在於否,卻是可以不斷存在且有新作出產,以創作或製作角度其實更似放在博物館或公共空間的科技藝術,發揮藝術作用的特點在於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建立,遠過於藝術品對五感的當下刺激。近日美國女高音Rachel Willis-Sørensen在通訊軟體上預錄請帖,讓粉絲在疫情之下遠端與她一同高歌費加洛婚禮與茶花女的二重唱,Instagram累計至今已有數十個不同的版本可以欣賞,這是極具時下創意的粉絲社群經營。疫情讓雲端成為了群聚空間,本在現實的人事物都設法在虛擬空間被還原,疫情中終有結束的一天,屆時TICC也會從雲端走回實體,或許此刻藝術人可以想想,因疫情而起飛的虛擬合唱合奏,還可以如何推陳出新,來服務最原始的藝術本質——不但連結人群,並且藉由科技連結得更遠、更多元。


參考資料:

1.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虛擬合唱組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j5wH4zb0A

《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演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主辦
時間|2021/07/24 19:30
地點|Youtube首播(影片網址於文末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
她那綿延溫暖的歌唱線條,串連著既清楚又充滿顏色的咬字。她用心鑽研出的文學底韻和多年嚴以律己所修鍊出的演唱技巧,透過今晚舒曼的音樂詮釋,完美展現。
5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