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比賽中的真實連結《台北國際合唱大賽-虛擬合唱組》
8月
02
2021
台北國際合唱大賽(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3次瀏覽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每年暑假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是台灣合唱界的重頭戲,至今已邁入第二十五個年頭,很可惜今年因本土疫情,所有實體活動皆移師到網路平台,不過原既定於雲端舉辦的台北國際合唱大賽(後稱TICC),則完整地按原定計畫進行。

其實以預錄影片比賽徵選早就是國際常態,面對競爭激烈的初選輪,擁有高品質的影音作品已是常勝選手的必要條件,疫情下TICC做為全線上的比賽,參賽團隊在演唱時空、硬體皆不相同的前題,首要值得關注的就也並非是名次結果。合唱作為廣大全民愛好,在非常時期維持愛樂者心中的合唱魂,為樂迷的防疫生活增色,並透過網路拉近彼此之間距離才是主辦單位更神聖的任務。TICC今年為線上比賽特別的設立「虛擬合唱組」特別吸引筆者目光,這是專屬於雲端的賽局,而非傳統比賽的折衷方案,雖然虛擬合唱的概念並非起始於新冠疫情,2010年作曲家Eric Whitacre就在Youtube上集結全球一百八十五位歌手,以隔空演出並合成其作品Lux Aurumque,次年的2.0版更聚集了兩千〇五十二位演出者。科技與藝術交錯而生的一道小虹霓,在疫情生活之下竟搖身一變成了各類音樂團體的必備技能,舊金山交響樂團藉由一曲威廉泰爾,可以同步表演封城在家練就的各種絕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在裁員斷炊之際,隔空齊心演奏紀念逝去的同事,更讓虛擬演出在疫情下多了一層意涵。


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虛擬合唱組參賽名單(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疫情後因加密貨幣、區塊鏈等概念的加速興起,『虛擬』一詞也成了時下的新關鍵字。沒有侷限的戰場是參賽者發揮創意的最好平台,當八組隊伍一字排開時,觀眾即會發現,除了傳統合唱比賽所關注的技巧、音樂性、台風儀態之外,混音、後製剪輯與視覺呈現皆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除了音樂文本,影片中的視覺呈現也是一面空白的畫布,讓各隊伍自由填補,無論呈現手語翻譯、參賽各國的風景,可群聚時的往日留影回憶,在此刻的時空皆令人思緒翱翔。雖名為合唱比賽,此組競賽反而需要跳脫合唱形式的框架,獲獎的Paduan Suara Mahasiswa Universitas Gadjah Mada(Indonesia)就近以MV思維來製作參賽作品,除了有高品質的錄音,專業的混音後製,也將本呈現於樂譜和聽覺的音樂曲式,透過畫面編排使之視覺化,換鏡也與音樂性有合宜地搭配。然而本組比賽令筆者最動容之處,在於各團合唱團員們配合規格入鏡演唱,因各人硬體或拍攝環境的不同,所造成的些微不統一畫面,看似是受時空條件所造成的限制與不完美,卻很真實地呈現了「合唱」之精髓──雖然是追求整齊劃一的訓練,但實質上仍為一個個單獨體所構建,透過排列組合並相互微調,形成一個共同且互融的音色來承載信息。並充分表現了一個群體雖受限制在空間上分離,但努力追求連結合一的渴望。

傳統合唱比賽除了讓整天埋頭苦練的團員有一個努力目標,也讓團隊間能彼此認識切搓,而虛擬合唱無論疫情存在於否,卻是可以不斷存在且有新作出產,以創作或製作角度其實更似放在博物館或公共空間的科技藝術,發揮藝術作用的特點在於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建立,遠過於藝術品對五感的當下刺激。近日美國女高音Rachel Willis-Sørensen在通訊軟體上預錄請帖,讓粉絲在疫情之下遠端與她一同高歌費加洛婚禮與茶花女的二重唱,Instagram累計至今已有數十個不同的版本可以欣賞,這是極具時下創意的粉絲社群經營。疫情讓雲端成為了群聚空間,本在現實的人事物都設法在虛擬空間被還原,疫情中終有結束的一天,屆時TICC也會從雲端走回實體,或許此刻藝術人可以想想,因疫情而起飛的虛擬合唱合奏,還可以如何推陳出新,來服務最原始的藝術本質——不但連結人群,並且藉由科技連結得更遠、更多元。


參考資料:

1.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虛擬合唱組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j5wH4zb0A

《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演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主辦
時間|2021/07/24 19:30
地點|Youtube首播(影片網址於文末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