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比賽中的真實連結《台北國際合唱大賽-虛擬合唱組》
8月
02
2021
台北國際合唱大賽(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4次瀏覽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每年暑假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是台灣合唱界的重頭戲,至今已邁入第二十五個年頭,很可惜今年因本土疫情,所有實體活動皆移師到網路平台,不過原既定於雲端舉辦的台北國際合唱大賽(後稱TICC),則完整地按原定計畫進行。

其實以預錄影片比賽徵選早就是國際常態,面對競爭激烈的初選輪,擁有高品質的影音作品已是常勝選手的必要條件,疫情下TICC做為全線上的比賽,參賽團隊在演唱時空、硬體皆不相同的前題,首要值得關注的就也並非是名次結果。合唱作為廣大全民愛好,在非常時期維持愛樂者心中的合唱魂,為樂迷的防疫生活增色,並透過網路拉近彼此之間距離才是主辦單位更神聖的任務。TICC今年為線上比賽特別的設立「虛擬合唱組」特別吸引筆者目光,這是專屬於雲端的賽局,而非傳統比賽的折衷方案,雖然虛擬合唱的概念並非起始於新冠疫情,2010年作曲家Eric Whitacre就在Youtube上集結全球一百八十五位歌手,以隔空演出並合成其作品Lux Aurumque,次年的2.0版更聚集了兩千〇五十二位演出者。科技與藝術交錯而生的一道小虹霓,在疫情生活之下竟搖身一變成了各類音樂團體的必備技能,舊金山交響樂團藉由一曲威廉泰爾,可以同步表演封城在家練就的各種絕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在裁員斷炊之際,隔空齊心演奏紀念逝去的同事,更讓虛擬演出在疫情下多了一層意涵。


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虛擬合唱組參賽名單(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疫情後因加密貨幣、區塊鏈等概念的加速興起,『虛擬』一詞也成了時下的新關鍵字。沒有侷限的戰場是參賽者發揮創意的最好平台,當八組隊伍一字排開時,觀眾即會發現,除了傳統合唱比賽所關注的技巧、音樂性、台風儀態之外,混音、後製剪輯與視覺呈現皆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除了音樂文本,影片中的視覺呈現也是一面空白的畫布,讓各隊伍自由填補,無論呈現手語翻譯、參賽各國的風景,可群聚時的往日留影回憶,在此刻的時空皆令人思緒翱翔。雖名為合唱比賽,此組競賽反而需要跳脫合唱形式的框架,獲獎的Paduan Suara Mahasiswa Universitas Gadjah Mada(Indonesia)就近以MV思維來製作參賽作品,除了有高品質的錄音,專業的混音後製,也將本呈現於樂譜和聽覺的音樂曲式,透過畫面編排使之視覺化,換鏡也與音樂性有合宜地搭配。然而本組比賽令筆者最動容之處,在於各團合唱團員們配合規格入鏡演唱,因各人硬體或拍攝環境的不同,所造成的些微不統一畫面,看似是受時空條件所造成的限制與不完美,卻很真實地呈現了「合唱」之精髓──雖然是追求整齊劃一的訓練,但實質上仍為一個個單獨體所構建,透過排列組合並相互微調,形成一個共同且互融的音色來承載信息。並充分表現了一個群體雖受限制在空間上分離,但努力追求連結合一的渴望。

傳統合唱比賽除了讓整天埋頭苦練的團員有一個努力目標,也讓團隊間能彼此認識切搓,而虛擬合唱無論疫情存在於否,卻是可以不斷存在且有新作出產,以創作或製作角度其實更似放在博物館或公共空間的科技藝術,發揮藝術作用的特點在於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建立,遠過於藝術品對五感的當下刺激。近日美國女高音Rachel Willis-Sørensen在通訊軟體上預錄請帖,讓粉絲在疫情之下遠端與她一同高歌費加洛婚禮與茶花女的二重唱,Instagram累計至今已有數十個不同的版本可以欣賞,這是極具時下創意的粉絲社群經營。疫情讓雲端成為了群聚空間,本在現實的人事物都設法在虛擬空間被還原,疫情中終有結束的一天,屆時TICC也會從雲端走回實體,或許此刻藝術人可以想想,因疫情而起飛的虛擬合唱合奏,還可以如何推陳出新,來服務最原始的藝術本質——不但連結人群,並且藉由科技連結得更遠、更多元。


參考資料:

1.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虛擬合唱組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j5wH4zb0A

《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演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主辦
時間|2021/07/24 19:30
地點|Youtube首播(影片網址於文末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