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星拱月,成就一人《最後之舞》
7月
12
2023
最後之舞(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李建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67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3駐站評論人)

關於這齣戲的創作目的,副導孫凱琳在節目冊說得相當明確: 

嘉誼喜愛跳舞、去KTV一開口總是讓人驚艷簡直原唱,是我們心中的最佳女主角。「有沒有可能在戲曲上凸顯這兩個強項?」另外,也運用她的身材優勢,讓努力達到要求、默默為傳統戲曲付出的嘉誼藉由亮麗禮服,完美展現自我,使更多人真正看見這個好演員的存在。【1】

這齣以1980年代舞廳為背景的時裝歌仔戲,以一名舞女白雪麗(簡嘉誼飾)周旋在兩名愛她的男子:陳志堯(郭春美飾)、顧文風(孫凱琳飾)展開一段三角戀。 

兩生一旦的愛情故事仍屬歌仔戲的熱門題材,但不同的是,以往歌仔戲著重小生的表現,綜觀各大歌仔戲團,幾乎都以坤生最受矚目,而在這齣戲中,則刻意突顯旦角――簡嘉誼的歌唱及身材優勢,為她量身打造了一齣旦角戲。故事以白先勇小說《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為發想,在舞台設計上以金碧輝煌的「金世界大舞廳」作為主場景,文武場位於舞台後側高台充當舞廳的樂團,音樂捨棄傳統的鑼鼓點,加入keyboard、提琴、薩克斯風等西樂。 

一開場便以數首臺語歌曲營造舞廳笙歌鼎沸之景,如〈落花淚影〉、〈港邊乾杯〉、〈女性的哀怨〉與〈醉紅燈〉等,其中又以〈醉紅燈〉一曲貫串首尾、作為全劇主題曲,〈醉紅燈〉講述思念過往戀人、別離之苦,第一場顧文風初遇白雪麗,當時由陳志堯主唱此曲,最後一場陳志堯與白雪麗的婚禮上,白雪麗邀請顧文風跳最後一支舞,同樣由陳志堯主唱,以愛別離的痛苦牽引出三角戀的糾葛。劇中選用1950-1970年代的臺語歌曲共十餘首,營造出懷舊的風情,另有其他首為男女對唱,如顧文風與白雪麗的〈悲戀的公路〉、陳志堯與白雪麗的〈愛消逝〉等;此外,音樂還保留歌仔戲四大調,抽掉鑼鼓點、混合西樂,曲調融合巧妙、不會令人感覺突兀。多首歌曲幾乎由白雪麗一角獨唱,對於歌曲韻味的駕馭,簡嘉誼拿捏得宜,頗令人耳目一新,加以一襲合身華服襯托出婀娜多姿的身材,確實如孫凱琳所言,這齣戲的角色設定讓觀眾看見簡嘉誼美好所在。 


最後之舞(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李建霖)

但是成就了簡嘉誼一人,她的光芒也同時太過強烈地遮蔽了其他角色。郭春美飾演的陳志堯在這齣戲是一個矜持、鮮少吐露情感、遇事明理的總裁,默默地幫忙了白雪麗債務問題,但在人物塑造方面,除了醫院這場戲得以表露他對亡妻與白雪麗之間的掙扎外,其他戲份沒有太多著墨;第一場鋪陳陳志堯與白雪麗過往應有一段情,以致白對陳又愛又恨,可惜這條線沒有深化,陳志堯的角色顯得太過平淡。而顧文風對白雪麗一見鍾情,因為一場雨,顧的貼心讓白心動而有了發展,但是見過許多男人的白雪麗何以最終情歸顧文風?或者僅是擔心年華老去趕緊從良?兩人的感情似乎缺乏一種動容。此外,若顧文風的父親與陳志堯早已熟識,在白雪麗故意找來陳志堯氣走顧文風時,陳志堯為何沒有認出顧文風為友人之子? 

整齣戲借用外臺戲的演出手法,以唱曲加強情感表述,可是一旦放到內臺演出,情節便顯露許多破綻,部份情節沒有交代清楚,以點到為止的方式讓觀眾自行想像填補。例如顧文風的病重,在兩人初次約會時,顧表示自己不用當兵,但是對話並沒有繼續下去隨即收場;第二個伏筆在兩人結婚後在屋內跳舞時,顧突然暈了一下,顯示出身體不適。但是在其他場次,例如顧看見白與陳親親我我、大受打擊,或是知曉父親逼迫白離開等父子衝突場面,情緒的波動理讓病情更加顯露,但這些場沒有加以鋪陳,以至於最後顧被推著輪椅出場時令人有些錯愕。 

總結來說,整齣戲是歌多戲少,歌曲雖然豐富了聽覺,也讓簡嘉誼能充分展現她的歌喉,但是過多的歌曲取代了敘事性的黏合,相對也削弱了郭春美與孫凱琳兩位好演員的表現空間。此外,又如李京璇飾演的任桃花,在戲中是重要的配角,她與白雪麗從針鋒相對、到促成白與陳解開心結,是改變情節的關鍵,可惜沒有給予她更多足以與白爭頭牌的表現,例如服裝的設計相較白雪麗的禮服便顯得單調許多。 

《最後之舞》更像是簡嘉誼的獨舞,她讓觀眾的視角成功地從小生身上轉移到小旦身上,也為她的個人演出帶來新的高度,只可惜月亮太過明亮,使諸星黯淡無光。 


註解

1、 參考節目冊:孫凱琳〈每一個選擇 都決定你的下一步〉。

《最後之舞》

演出|春美歌劇團
時間|2023/06/25 14:30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