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出故事的鬚,纏住了什麼?《烏麻吐鬚》
4月
10
2025
烏麻吐鬚(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張瑞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7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烏麻吐鬚》講的是民間傳說「蛇郎君」的故事,而劇名中的「烏麻吐鬚」則是烏麻/芝麻發出如鬚狀的芽。但,從蛇到芝麻,從郎君到發芽,顯得八竿子打不著。

其實,「烏麻吐鬚」僅是《烏麻吐鬚》/蛇郎君故事中的一個橋段。老父親(《烏麻吐鬚》中的豬屎伯)因盜採牡丹花,被迫將么女嫁給由大蛇轉化而成的蛇郎君,為了探訪婚後的女兒,讓她在出嫁時沿途撒下芝麻,待芝麻發芽後,老父親循路找到蛇郎君住所。以故事比例來說,「烏麻吐鬚」這個劇名並非全劇主旨,難以替代故事整體。不過,這似乎也反映出由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製作的《烏麻吐鬚》,其實正是由故事碎片組成,每一段故事都如同吐鬚的烏麻,可能讓同樣在故事中的觀眾,與豬屎伯一起前進到目的地/故事主題,但也可能只是將所有故事碎片用細碎的鬚進行串接,維持住連結狀態。

說書與表演的各自精彩,卻比例不均

無論是沿路尋覓主題、抑或碎片的串接,大抵都展現在《烏麻吐鬚》的敘事形式。

《烏麻吐鬚》主要是由「王金櫻的說書」與「青年演員的歌仔戲表演」組成,甚至是以「說書」為主體,「表演」用來呈現故事中的部分情節。另外,全劇也捨棄了寫實的舞台美術與道具,運用如同繪本般的投影來表現場景,如豬屎伯採花的花圃、蛇郎君的宅邸、芝麻發芽的情景等。於是,《烏麻吐鬚》更像是王金櫻拿起現代繪本而進行的傳統民間說書,從其開場就明確表露她位於故事外部的位置及身分。

因此,說書與表演的比例、位置就是《烏麻吐鬚》很重要的選擇。

就如前述提及,由於《烏麻吐鬚》將說書視為主體,故全劇將近一半的內容都用說書表達——但重點不完全在於比例,而是位置、乃至於講述內容。可以注意到的是,全劇的情節轉折與發展、人物的動機與前因後果,其實都交給了說書,並不依靠演員表演來表現情節。這導致這群青年演員的技藝本身雖然純熟,卻在情感與情緒傳達上始終隔了一層說書的結構。

烏麻吐鬚(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張瑞宗)

也就是說,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包含說書人的頻繁出場並配合場景變換,都讓本身不長的情節,顯得停滯不前,且失去明快的聆聽與觀看感受。

無法否認的是,個別觀看王金櫻的說書、或是青年演員(包含黃偲璇、張閔鈞、林芸丞、王寓仟、鄭紫雲等)的表演,都非常精彩;只是組合在一起之後的整體拿捏,似乎需要更妥善的處理。

簡單的主旨,用說書召喚復古情懷

從內容來看,《烏麻吐鬚》大致沿著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與閩南嶼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創作路線,在某種「遵循古法」的路線裡頭進行修編,找到符合現代人觀看、又足以回味古早味的做法,藉此延長傳統故事的賞味期。【1】

烏麻吐鬚(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張瑞宗)

在其筆下,這類民間故事、或是傳統文本的修編,不會有大刀闊斧的提煉,多半針對情節邏輯進行調整,而不動整體結構。不過,《烏麻吐鬚》仍有部分情節不合邏輯,像是作為劇名的「烏麻吐鬚」這個片段,由於缺少一些元素銜接,導致曾到蛇郎君花圃偷採花的豬屎伯,為何得依靠這個方式才能找到蛇郎君的住所,顯得不合常理。或是,豬屎伯的三個女兒應該長相落差極大,那麼大姊蔡礤面為何能輕易取代貌美的么妹雞卵面,不被察覺,《烏麻吐鬚》都缺少更多情節處理。

另一方面,《烏麻吐鬚》提煉蛇郎君故事的主旨相對薄弱,多半承繼了某種教化意味;因此,「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二元思考其實較難於現代劇場的演繹中繼續擴寬,僅能按照原有故事平鋪直述。或如前述,由於大量情節交付給說書,造成劇中人物的塑造不足,也無法針對人性等面向有更多討論。

早在2017年,王金櫻就曾以《阿嬤講古早古—蛇郎君》呈現出《烏麻吐鬚》這樣的劇場模式,去(2024)年也於戶外的「兒童歌仔戲—親子劇場匯演」再次上演此劇碼。此次在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演出,版本變動幅度並不大,主要是在演出時長與內容添上幾筆,但仍未解決前述提及的問題。

「說書」看似製造了比例不均的問題,但也可能是理解此作的必要方式。

烏麻吐鬚(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提供/攝影張瑞宗)

《烏麻吐鬚》將「說書」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讓其回應與複製過去民間口傳文學的型態,並藉由王金櫻氣韻十足的聲音表現,面對團隊無意解構、或是重詮的蛇郎君故事,讓回味、懷舊、復古的意味相對濃厚。同時,音樂也一定幅度地將童謠融入,加上俗諺的吟唱與講述,更添韻味。最後,有別於2017年與2024年時放上「講古」、「兒童歌仔戲」的框架,《烏麻吐鬚》可能也提供了成人回憶自身童年故事的過程。

吐出故事的鬚,纏住了什麼?以《烏麻吐鬚》來說,確實不一定能緊密串連所有故事片段,仍可牽引著部分成年人重新觀看蛇郎君故事;至於,從中獲得多少啟示,可能就不是其目標了。


注解

1、參見吳岳霖:〈延長故事的賞味期——短評古路歌仔戲《白賊七》〉,表演藝術評論台,2023/12/21。

《烏麻吐鬚》

演出|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
時間|2025/03/22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九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
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7月
23
2025
《尋》結合過往被劃分於不同領域的影音實踐,直球對決編導提出的布袋戲傳承問題:如何在不同技術元素間進行有效調節,使各種力量的消長既相容、又能共構出表演的敘事張力。
7月
21
2025
《雙身》自序幕起,即大量使用意象破除既有的性別框架,也挑戰傳統歌仔戲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母題,展現青世代對時代議題的關注與對傳統技藝的創新。
7月
20
2025
整體上,《絃斷鹿台》在音樂設計、舞台特效、服裝配置、還有演員的演技、身段、唱腔等方面都非常完整,整體劇情架構也不錯。除了細節略有不足,人物設計缺乏情感變化外,作者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7月
20
2025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