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24
2013
安平小鎮(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73次瀏覽
蔡明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傳播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台南人劇團改編美國劇作家懷爾德的《小鎮》(Our Town),並且在舞台上呈現一幅如詩如畫,1960年到1980年代之間的安平風貌。透過老照片的即時影像、劇中人物的訪談、演員的現身說法,那個看似有點距離,卻又彷彿昨日的安平,就在舞台上活靈活現了起來。筆者雖非台南人,亦沒有看過果陀劇場早年上演過的《淡水小鎮》,純粹就《安平小鎮》的首演之夜來看,頗有進入桃花源,頓時豁然開朗之感。

試問記憶是什麼?這齣經過改編與重建而來的《安平小鎮》,是團長李維睦的成長經驗,加上編劇許正平的田野調查,導演廖若涵的詮釋觀點,以及演員們在場上即興激盪出來的火花嗎?無論是時代的縮影,歷史的軌跡,亦或是回憶的重組,安平的真面目為何,並非一齣戲就能決定。台南人劇團如何透過劇場的幻覺與舞台技術,再現台南人心中永恆的安平,那才是此劇的重點。

蔡柏璋飾演的舞台監督,扮演起說書人的角色,快速地介紹演員登場,讓時空與場景的轉換,在演員與角色的切換之中迅速到位。然而首演當晚,第一幕的背景音樂非常強烈,在刻意營造的氛圍中,似乎立即要帶領觀眾,進入舞台上打造出來的安平時空。然而,筆者坐在台下第一排,對於無法聽清楚麥克風傳來的舞臺監督的聲音,感到有些困擾。幸好,隨著聲音的斷斷續續、忽遠忽近,筆者不再刻意聆聽台詞,因為我已不知不覺,隨著男女主角的喜怒哀樂,一起到安平來作客。

在這三幕戲的結構中,前兩幕是外省的丁家與本省的林家所拼貼而成的日常生活百態。從一到二幕,男女主角從搭船上學的兩小無猜,到決定進入結婚與家庭,婚禮當天甚至還鬧脾氣,以吵吵鬧鬧揭開幸福的人生組合。到了第三幕,死亡的帷幕被揭開,女主角因為難產而離開人世,舞臺一邊是亡者之間的對話,另一邊則是被遺棄的未亡人,獨自在墳前傷心落淚。突然間,亡故的女主角又回到年少生日的那一天。如此一喜一悲的對照,人生的際遇在一個晚上的演出中,通通都碰觸到了。

戲中有趣的小段落不少。演員以聲音模擬環境音效,讓人感覺到南台灣的夏天,街道上必有的蟬鳴與鳥叫。設計上刻意保留原色的樸實舞臺,上下舞台中間的斜坡,讓演員在其中奔跑製造聲響。舞台下藏有地洞,可以是一處豆花攤,或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起點。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在舞台上看見精心設計的移動式竹筏,船伕撐竿載客,如此反反覆覆,這擺渡的人生,也象徵著生命的無常與必經的循環。

《安平小鎮》帶領觀眾走進安平的風華歲月。全劇國台語夾雜,角色與演員的進出,貼近真實的人生寫照。相信不只是老安平人在戲中重溫失落的青春往事,只要是在這塊寶島上走過點滴歲月的你我,都會不知不覺回想起自己成長的吉光片羽。散場至今,那份感動的力量仍然若隱若現。一齣戲能如此打動人心,其實也已足夠。

《安平小鎮》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102/10/04 19: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多位演員演出超齡的角色,因著投影的放大,將原本建構的劇場幻覺完全打破揭露,「戲中戲中戲」令人無法入戲,這原本極需要一份在地認同的《安平小鎮》於是成了陌生。(李旻原)
11月
05
2013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