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員令人熱血沸騰《碧血忠魂楊家將》
12月
24
2016
碧血忠魂楊家將(大稻埕青年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21次瀏覽
陳歆翰(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博士班學生)

大稻埕青年歌仔戲團(以下簡稱青年團)自2011年成立後,每年推出兩部以上的新製作,至今累積不少成果。在題材的選擇上,幾乎以「傳統古冊戲」作為功底紮根的目標。邀請資深歌仔戲前輩編修指導的《大鵬鬧宮》、《傳說‧陸文龍》、《萬古流芳》、《東海怒濤》等,突顯文武小生、老生、娃娃生的唱念作表;或是重現職業劇團代表作《天地情》、《刺客列傳之魚腸劍》、《泣血蓮花陳靖姑》等經典劇目,選戲目標明確,聚焦於傳統底蘊的養成,檢視青年團員數月來的培訓成果。

今年上半年度,推出知名旦角李靜芳親身執導的代表作《泣血蓮花陳靖姑》,下半年邀請同為中部家族劇團出身的呂瓊珷導演編修陽剛壯烈的《金沙灘》,兩部作品,風格迥異,各領風騷。「楊家戲」一向是既悲涼又虐心的,尤其是「金沙灘」一役,更是一段不忍卒讀又難得一見的「大戲」,自2005年國光劇團推出「折戟黃沙楊家將」系列後,這個劇目便鮮見於台灣的傳統戲曲舞台上。原因無他,動員的人力、物力超出一般民間劇團得以負荷的程度,此次青年團選擇該劇,是劇團演員趨於成熟的展示,也是青年團五年訓練有成的宣告。

觀眾早對「楊家將」的劇情瞭若指掌,因此宛如在觀賞一場金沙灘版的《絕命終結站》,八位「郎」的角色演繹與下一個人「怎麼死法」成為了本劇的觀賞重點,也是導演最重要的功課。從在長槍下犧牲的大郎(林祉凌飾)到萬箭穿心的七郎(吳米娜飾),下半場倒敘交代被短劍奪命的二郎(白雙雙飾)與遁入空門的五郎(范心瑜飾),每個人的「結局」都看出經過精心的編排。在觀戲過程中,筆者原以為可以淡然地看待這一切「設計」過的手法,卻仍在五郎抱著二哥的頭顱,伴隨淒烈吶喊聲中與中場休息前三郎(吳純瑜飾)被「馬踏如泥」的畫面撼動得無法喘息,一直到觀眾席燈亮仍無法回神,導演確實在大稻埕小小的舞台上精準地掌握了寫實殘酷氛圍的營造。而結合燈光效果與電影手法的橋段,如七郎的「避箭法」、「萬箭穿心」與第二場〈兄弟情〉最後的「快馬加鞭」,則展現了歌仔戲不同於京劇的硬底子作派的表現方式;七郎的死急轉為令公的夢境,其轉換也是一絕,熱血沸騰,緊湊萬分。

在演員量身設戲的安排也相當巧妙,如扮演二郎、四郎與八郎的演員,並非從小坐科出身,在武戲的編排以近身肉搏與群眾走位為主。選擇吳米娜演出嫉惡如仇的七郎則適合不過,中場休息偶聽觀眾評論「米娜用生命在演戲」,可見其激動演法已深植人心,下半場央求潘仁美出兵一段戲演得瞋目裂眥,讓人同仇敵愾。飾演全劇靈魂人物楊令公的戴子皓值得激賞,人物形象掌握、功架作表皆為一時之選,出場前的內導板【倍思頭】韻味十足,嗓音高亢有力,腳下圓場流暢。飾演六郎的江亭瑩在上半場較為黯淡,但下半場於〈李陵碑〉一場火力全開,文戲火候近趨成熟,與子皓的大段唱腔,如淒如訴,表現亮眼。

而後場音樂則掌握了全劇的悲壯氛圍,黃建銘的司鼓功不可沒,戲劇節奏掌握得宜,京劇鑼鼓的運用靈活、不落俗套;文場演奏皆為各家好手,默契十足。但編制雖維持中型樂隊人數(除四大件外,增加二胡、揚琴、大提琴),在聲響方面卻難以突破,必須大量倚靠大鼓撐起「史詩」的格局,略顯單薄。

音樂曲調方面,幾乎不見「變調仔」的使用,除了【七字調】、【雜念調】、【都馬調】等歌仔戲必備傳統曲調外,更使用了北管曲調與少數京腔,體現「古冊戲」應有的「傳統味」。第五場〈李陵碑〉從令公出場的【倍思】、到六郎報死訊,運用多首【七字調】速度變化,情緒張力十足,【艋舺哭】、【彰化哭】、【台南哭】的使用,扣人心弦。但除此之外,仍將近一半篇幅編寫了「新編曲調」,青年團的演出性質仍有濃厚的「育成」成份,不僅在「戲」的養成,更需要「唱腔」的訓練,但如此大量的「新曲」對於團員的幫助是否有成效,有待觀察。

青年團的演出從宣傳、行銷處處可見行政團隊的用心,更以「明星式」的包裝,為青年歌仔戲演員創造演藝平台,至今已陸續為王婕菱、鄭芷芸、江亭瑩、吳米娜等備受期待的歌仔戲生力軍打造出個人成名作,每每在歌仔戲迷圈成功製造話題,這兩年的票房與口碑更是蒸蒸日上。期待經過《碧血忠魂楊家將》的洗禮,這批青年演員能夠再度創造更優異的成績單,一如全劇尾聲,彷若電影的片尾曲般,九位演員精神抖擻,昂首迎風。

《碧血忠魂楊家將》

演出|大稻埕青年歌仔戲團
時間|2016/12/18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手法為戲另一好看所在。眾將死傷陣亡,本可極度渲染大灑狗血,但導演選擇淡化,如楊三郎被馬踏而死和七郎受萬箭穿心,運用昏暗不明燈色與「夢見死亡」虛幻作法,避免強烈血腥刺激,反倒悲涼之感無窮。(陳韻妃)
1月
19
2017
雖身為青年演員的轉運中繼站,在成軍五週年的同時,劇團面對青年演員的去留,未來在劇目挑選與團隊形象營造上的方向,都該更漸趨於多面向的結合,新進團員在指派角色學習時的定位與方向。(王妍方)
12月
30
2016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