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戲」與「歷史劇」的互補與缺乏《康熙與鰲拜》
12月
01
2014
康熙與鰲拜(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4次瀏覽
吳岳霖(專案評論人)

終於有部「男戲」?還是終於不只是部「男戲」?

前個問句是對著國光劇團說的,後一句則是追問著那抽象的(男性中心的)「京劇」,但兩個問題的回答者都是國光劇團於2014年末推出的《康熙與鰲拜》。

近十多年來,國光劇團的新編戲曲多半是所謂的「女戲」,《三個人兒兩盞燈》(2005)的雙月、廣芝與湘琪,《金鎖記》(2006)的七巧,《王有道休妻》(2008)的孟月華,《狐仙故事》(2009)超越性別的狐仙……,裡頭刻劃女子、翻轉性別、顛覆傳統、挖掘情愫,已醞釀成一貫的風格,就連以「莎劇」為底的跨文化戲曲《艷后和她的小丑們》(2012),雖有安東尼與屋大維兩位蓋世英雄,卻也是跪倒在艷后裙下的小丑。這條試圖扭轉傳統京劇的男性天下,而以傾吐女子心底聲音的新編路徑,並不純粹限於幽微心境與性別意識,誠如王安祈所言:「『向內凝視』才是國光這十年來引導的走向、樹立的風格,而這也才是『文學性』的核心價值,更是京劇『現代化』的基礎與內涵。」【1】因此,《康熙與鰲拜》是齣「清宮大戲」,也是齣「男戲」,以戲重訴康熙十四歲後與權傾朝廷的輔臣鰲拜間的鬥智、角力過程,看似充滿陽剛、霸氣,卻又順著國光劇團「向內凝視」的主軸,更著重於他們心境的轉移;非與「女戲」作為對立面,反而並行的幽微(藏於爭權鬥智的表面張力)「男戲」。

《康熙與鰲拜》修編自中國編劇毛鵬於1984年創作的《康熙出政》(並由撫順京劇團演出),原作清晰地二元刻劃了康熙的堅忍、鰲拜的奸邪,於是主幹就是康熙作為一代英主如何對抗鰲拜這個典型的跋扈、囂張的奸臣(就像是劇名僅有「康熙」)。但,林建華的編修從劇名就開始有意地拉開了兩個主線:康熙、鰲拜,互為拉扯而映照出兩個人物的性格與轉變。特別是鰲拜,他不再是一個平面的反派角色,而是藉由刻畫其心境立體了他的形象,並足以推動劇情的流動。於是,鰲拜不只是個掌權、無謀的莽漢,而是能夠與康熙如《無間道》般諜對諜、鬥心鬥智的霸者(特別透過舞台兩個巨大背板的移動,暗示了兩人間的權力關係與制衡)。甚至,最令人撼動的是他最後所唱的〈勇士歌〉,豪氣干雲地站在舞台高處,配合著媒光燈的聚焦(此段落的導演手法與走位,是全劇最精煉之處),著實將其萬人之上的氣勢釋放。這首康熙底下的布庫兵們所無法唱齊的〈勇士歌〉,卻只在鰲拜口中唱得完整,所暗指的無非鰲拜才是「真正的勇士」,以一擋百、無畏無懼。除編劇之筆替鰲拜烙出完整心境與性格,更出色的是唐文華如何在原有的老生功底裡重新雕琢出鰲拜這個角色。在跳脫行當所給予的刻板印象後,唐文華陸續在幾部作品(《金鎖記》的三爺、《孟小冬》的杜月笙……)裡揣摩出人物與情感間的關係,而不受限於技巧的實踐。於是,台上的鰲拜是/不是老生、也是/不是花臉,是唐文華走進鰲拜的人物塑造,一種專屬於鰲拜/唐文華的刻劃。

同樣地,飾演康熙的溫宇航也在原有的京劇/崑曲的交會間,反芻出一種屬於他的聲音質地(一種很難以形容的感覺),並且在整個劇本的推演過程裡,複寫了康熙的成長,從〈逼攻〉中對鰲拜的無可奈何、〈啟悟〉的暴怒與啟發,到最後開始了解朝廷裡詭譎的政治局勢,而懂得去運用資源與謀略,終能與鰲拜平起平坐的爭鬥,甚至取回政權。特別是溫宇航在細微處的處理更顯精緻,可以看到他寫實地去模仿小孩子的任性,硬要跟班的太監小桂子反擊卻又再次擊垮他;或與鰲拜應對時,轉過頭的表情變化,都可見到他在人物詮釋上的細膩。不過,林建華的編修雖著力於兩人的心境轉折,特別是鰲拜質疑「兔死狗烹」終在眾人推拱下有意造反;但這些轉折點卻略顯突兀,似乎無法觀察到更多複雜的事件造成康熙與鰲拜間的關係轉變,不管是鰲拜的謀反,或是康熙的啟悟,都顯得只是為了情節發展而進行的推演。

此外,從毛鵬到林建華的劇本,除藉由心境的模寫立體了康熙與鰲拜,同時也讓孝莊太皇太后與皇后的重要性提高。當然,孝莊太皇太后始終是這個劇本的核心人物之一,特別是劉海苑(我所觀看的場次為劉海苑飾演)的詮釋下,揉合了女子的溫柔、關懷,以及經歷三朝的智慧與氣度,在她高亢卻又不刺耳的嗓音裡,扎實充盈了類似武則天(女皇)的氣場,有限的出場時間裡毫不遜色於兩位男角。而皇后的重寫也著實巧妙,翻轉了毛鵬筆下的可有可無,成為親政,以及收服遏必隆的樞紐。另一方面,將毛鵬筆下的明珠大臣刪去,添了個小太監小桂子,更是脫胎自金庸《鹿鼎記》的神來一筆,特別在陳元鴻討喜的詮釋下,不管是妙語如珠的應對、靈活的動作,都稍加消解政/戲局的沉重。只是,以整部作品而言,小桂子的份量太輕,在有限的空間裡,著實無法調解整部作品過度凝重的氣質,而顯得可惜。

《康熙與鰲拜》除是部「男戲」,更是部「歷史劇」。在「被書寫」的歷史軌跡裡,追求的是磅礡的大敘事,還是細膩的小故事,始終是歷史劇最能被琢磨之處。只是,《康熙與鰲拜》大多遵照著毛鵬的情節架構,卻又刻意地添了個順治出家退位作為開場,佛光普照似的畫面顯得累贅,也無助於劇情發展。以圈地作為主線,卻又削薄了原作裡熊子建的戲份,使得他的存在可有可無,又缺乏支撐點。並且,僅有主線運作,而無支線劇情推動,似乎不能充分建構康熙與鰲拜間的緊張關係,同時釀成的是前面提到的「突兀的轉折點」,並缺乏歷史所擁有的多線性。或許是我們近年已習慣觀看劇情綿長的清宮電視劇/電影,大歷史架構的《康熙帝國》、《雍正王朝》,或是以女子爭寵為主的《後宮甄嬛傳》,或是調笑戲弄的《鹿鼎記》等,而無法滿足於有限時間、空間為背景的《康熙與鰲拜》。於是,這條以男性心境為經、以歷史為緯的創作線,雖存在著互補關係,但怎麼擺脫毛鵬原有的敘事結構,而更走入屬於國光劇團「向內凝視」的質地,應是這部作品可以更深層追逐的目標。

註釋

1、王安祈:〈雄渾豪放與向內凝視〉,《康熙與鰲拜》節目冊。

《康熙與鰲拜》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4/11/29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唐文華在這幾年的沉潛,利用老生行當性格的迂迴多慮,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演繹方式,無論是身段或是唱腔,跨出了老生的藝術特質,讓鰲拜在過去淨行所形塑的勇猛威武的形象,又多了一個層次,豐富人物的形象外,對於內心的刻畫也顯得飽滿且深刻。(林立雄)
12月
04
2014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