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音樂家的「尋根之旅」,朝向光明的狂喜境地——《葉孟儒2022鋼琴獨奏會》
2月
22
2022
葉孟儒2022鋼琴獨奏會(鵬博藝術提供/拍攝嚴家明)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7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這無疑是一場極度考驗演奏家體力、耐力與專注力的演出。光是演奏整場斯克里亞賓 (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 的鋼琴作品,就已經展現演奏家對於鋼琴演奏藝術的執著;再加上曲目是《二十四首前奏曲》(Op. 11)與《十二首練習曲》(Op. 8)全本演奏,更可看出這是一場鋼琴演奏的「攻頂之行」,鋼琴家葉孟儒除了以展現紮實的基本功,呈現斯克里亞賓早期的音樂風格,也帶領觀眾從晚期浪漫主義,回望蕭邦的藝術精神。


一段音樂家的尋根之旅

葉孟儒早年在瑙莫夫 (Lev Nikolayevich Naumov, 1925-2005) 門下學習,接受俄國鋼琴學派的正規訓練與人生洗禮,深受影響。瑙莫夫被譽為「俄羅斯鋼琴學派教父」,在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執教半世紀,高足爭嶸。葉孟儒曾於 2015 年二月十二日舉辦獨奏會,演奏曾接受瑙莫夫指導的柴可夫斯基鋼琴組曲《四季》。音樂會那天,剛好是瑙莫夫的九十歲冥誕,除了感念恩師之外,同時也為紀念斯克里亞賓逝世一百週年。而今年的演奏會當日恰好也是辦在二月十二日,是瑙莫夫的九十七歲冥誕,同時也是斯克里亞賓一百五十歲冥誕。葉孟儒用藝術向兩位大師致敬與傳承之意,不言而喻。

葉孟儒的演奏功力相當紮實,在舞台上總能吸引觀眾的注目,多年來不論在教學與演奏的領域,皆成果斐然。他深諳斯克里亞賓每一個時期的音樂語彙,不論是早期純粹剔透的美感,以及晚期大量使用神秘和弦、將通神論與宗教思維有系統地融入創作理論,他皆能用理性、科學的方式抽絲剝繭,帶領觀眾走進斯克里亞賓打造的神秘世界裡。再憑著多年的演奏經驗,葉孟儒深知如何讓音樂與空間產生無與倫比的共鳴,用聲響打造出氣韻生動視覺效果。


穩紮穩打的鍵盤馬拉松

前奏曲,無論從法文「Préluder」與德文「Prälledieren」來看,字面上都具有「即興」的意思,從十九世紀以後才演變為獨立的小品。因此前奏曲的風格很自由,能展現作曲家的個人特質,也給予演奏家發揮空間。葉孟儒用飽滿的觸鍵,試圖給予每一個和聲不同的重量,再串聯成一句句旋律音程,讓旋律富含各種不同的表情。此外,他也清楚明晰地彈奏出每一個半音階,讓音樂產生外推的力道,具沉穩的立體感,也的確依循傳統嚴謹的形式,講求整體性與對稱感,卻又能揮灑出獨特的音樂語彙。

要一氣呵成地彈奏完全本二十四首的短曲(長約三十分鐘),絕對是最大的挑戰。整體聽下來,葉孟儒的彈奏毫無冷場,完整度很高。譬如第一首「活潑的、生動的」,2+3 的五連音不斷地在弱起拍推移出律動性,不失流暢性;第四首「緩板」中,四個聲部的對位進行,處理的層次分明;而第八首「激動的快板」,左手面對寬廣的音域與右手大量的三連音與附點節奏,顯然技巧要求極高。在這二十四首各自精彩、各有千秋的短曲中,葉孟儒是氣定神閒地讓每個樂句從容運行。

至於作品的詮釋與還原,在顏采騰〈不討喜?這才是原真性與「美好觸鍵」〉文中已說明了「斯克里亞賓的還原」。或許葉孟儒一心想要還原斯克里亞賓的「仿真演奏」(Authentic Performance),然而要奏出這二十四首前奏曲細緻微妙的層次變化,絕對也是挑戰之一。由於斯克里亞賓的旋律是以平行和聲為基礎,因此力度的拿捏與踏瓣的使用甚為關鍵,稍一不慎就很容易產生混濁感。筆者在現場確實感覺到某些時刻的音流有些混濁不清,且聲音非常直接而強烈,似乎也沒有太多轉圜餘地。這股壓迫感,稀釋了些許精巧度與流暢性。

《十二首練習曲》同樣是長約三十分鐘,首首「短小精悍」的作品。除了有高難度的技巧需求,也具有深刻的藝術性。葉孟儒以此曲在下半場開啟另一段「鋼琴馬拉松」,持續用八十八鍵在音樂裡奔馳。譬如在第一首「快板」,一連串的雙音音程與單音所組成三連音,需要平均彈出又能勾勒出層次分明的旋律線,就可看出演奏家運指的穩定度;第六首「優雅的、可愛的」,右手六度音程也很精準;第九首「似舞曲的」是整部作品最龐大的一首,很多八度大跳的部份像是回聲動機,葉孟儒也以此塑造出了空間感,彷彿帶領眾人進入一個幻想世界;一直到第十二首「悲愴的、哀傷的」,鋼琴家以豐沛的能量締造出精彩的聲響。整部作品穩紮穩打,氣勢如虹,足以見得葉孟儒駕馭音樂的能力。


朝向光明的狂喜境地

兩首安可曲的演奏,雖非正式曲目,但葉孟儒挾著《十二首練習曲》的氣勢,發揮強大而炙熱的演奏能量,直搗鋼琴技巧的黃龍,似乎要帶領觀眾聽見斯克里亞賓進入中期的作品《練習曲》(Etude In C-Sharp minor,Op.42 No.5, 1903),是開始朝向「神秘主義」的境地,以及晚期的《朝向火焰》(Vers la Flamme, Op.72, 1914),是開啟「聯覺反應」的立體視野。

在演奏《朝向火焰》之前,只見場燈瞬間全暗,舞台上獨留聚光燈打在鋼琴家身上,同時開啟了紅色火焰燈,讓音樂與火焰熾熱的色彩相呼應。葉孟儒開始彈出以「神祕和弦」堆疊的旋律,從樂曲一開始的鋪陳就相當引人入勝。當鋼琴家依循作曲家親手標示於樂譜上的指示「陰沉的」(Sombre) 彈奏,左手以連續掛留音程表現出懸而未決的渾沌,葉孟儒巧妙地讓鋼琴的極弱音與空間產生共鳴。他如履薄冰地悉心處理每一個和聲,小心翼翼地用琴音形塑火焰的形象;他除了用穩紮穩打的觸鍵調配聲音的明暗深淺,同時運用弱音踏瓣與延音踏瓣,靈巧地讓聲響在清晰與朦朧中取得平衡,並流暢自如地塑造出每一株火苗在燃燒時的各種樣態。最後進入「越來越生動」(de plus en plus anime) 的樂段時,聲音呈現出熱烈、狂喜的狀態。葉孟儒深知演奏廳的聲響特性,讓左手的低音如同持續音 (drone) 一般地營造出深邃的音響,並與空間共振出泛音。他也在右手重覆和弦部份添加了些許的彈性速度,讓所有的聲響層層疊疊地縈繞在四周,像是在遼闊的空間裡左右逢源、燦爛成章。

整體而言,這是一場曲目超級「硬」的音樂會。葉孟儒以富說服力的自信彈奏,讓大家進入斯克里亞賓早期的音樂風格,最後再「同場加映」中期與晚期的作品為安可曲。當他用鋼琴爬梳出斯克里亞賓創作風格演變的同時,也回望了自己在莫斯科留學時期與瑙莫夫學習的點滴記憶。不論是從歷時性探究斯克里亞賓的音樂,或是對於演奏家本身,這都是一段段豐富精彩的「尋根之旅」。

《葉孟儒2022鋼琴獨奏會》

演出|葉孟儒
時間|2022/2/12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右手歇斯底里地反覆敲擊琴音下,鋼琴家陷入癲狂,達到當晚的最高潮,全場亦隨之狂喜,在曲畢後鼓掌不止。
2月
17
2022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