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來臨,絕非偶然——《2022TMAF大師星秀音樂節交響音樂會》
8月
26
2022
2022TMAF大師星秀音樂節交響音樂會(TMAF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0次瀏覽

徐韻豐


一掃去年因疫情而移師美國西岸的陰霾,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TMAF)於今年暑假風光回歸。在一個星期中,音樂節將國際巨星級的音樂家一次呈現給台灣觀眾,如此陣容實已超過台灣近兩年職業樂團或私人經紀公司所能邀請到的水準了。音樂節的靈魂人物——小提琴家林昭亮在開場前便說到,這一切的成果,是歷經兩年的時間來策劃安排的。


群星、教學與熱情:缺一不可的三重協奏

本音樂節的宗旨,是希望幫助學員提升室內樂與樂團的演奏技能,而這的確是學子在傳統音樂學院的訓練中,較薄弱的環節。因此在音樂會的上半場,安排了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由獨奏家林昭亮、卡特.布雷與兒玉麻里與音樂節管弦樂團協奏演出。這首兼具室內樂演奏與交響樂團協奏的作品,也許可以做為回應音樂節宗旨的巧思。

在第一樂章中,樂團整體感覺刻意壓抑力度,呈現幾乎沒有強奏的狀態,使得樂團擁有相當明顯的陪伴感。從極弱放大音量、使音樂鑽入聽眾耳朵的片段也相當精緻,樂團的長音將獨奏家襯托得很美。而在如此襯托之下,獨奏家的力度變化即可用自然且不刻意的方式,表現得相當清楚。但當交響樂團維持此模式演奏,配合指揮長野健相當安全的詮釋風格,總令筆者覺得少了些火花。雖然室內樂的確以精雕細琢間的變化為至善,但作為一個明星與莘莘學子攜手登台的樂團,筆者除了完美天籟外,亦有豪放不羈的期待。

當然,上半場也有令筆者難忘的片刻。例如在第二樂章,兒玉麻里以鋼琴完美拖住大、小提琴的獨奏,在底部寬闊地包覆並潺潺前進,雖已近似於無形,但又是如此重要地存在著。上半場的整體表現有許多如前述之細膩處,但音樂也時常於即將昇華之際,止於乖乖演奏的一群好學生。刺激、活力與野性應為節慶或是青年樂團的最大賣點,很可惜上半場的表現略未到位。

 

2022TMAF大師星秀音樂節交響音樂會(TMAF 提供)


從容、自在:天籟之音之絕美詮釋

下半場是馬勒的第四號交響曲。在開頭之處,長野健即以一個多數人較不習慣的稍慢速度,預告聽眾後續有多少玩味之處。如此呈現比期待多一些(無論是程度還是次數)的彈性速度(Rubato),令筆者聽得心癢癢;而煞車愈是充分,筆者內心則越發有股衝動,想替樂團踩下緊接音樂的油門。

下半場的演出,明顯感受到上半場不足的樂團個性;聲部之間,也開始有了明顯的對話,而非如上半場的「相視卻不敢妄動」。幾個獨奏樂器,也令筆者印象深刻,包括豎笛特技般的力度與音樂表現,以及法國號拋出穩定、溫暖且極具彈性的長音。例如詼諧曲的第二樂章,團員在音樂擺動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發揮的律動感,聲部雖輪流上陣,但每一個獨奏樂器在自己的樂段都如同一位優秀的指揮,不但聚精會神、彼此聆聽,演奏也從容自然、拋接自如。這般呈現,合乎邏輯地以最合適的速度與力度表現自己的片段。

到了第三樂章開頭,低音大提琴給予音樂相當好的凝結感。指揮長野健也是卯足全力,將慢速做到了音樂分解前的最後一刻,這種詮釋方法相當考驗台上與台下——無論是音樂家的張力維持,或是聽眾的專注力,樂團整體而言表現不俗,唯獨樂章後段強音奏後,氣氛稍微鬆懈,未能回到最初的靜謐與深沈。而第四樂章裡,女高音艾莉卡.拜科夫雖然不以音量取勝,但除了音色豐富,舞台表現也相當有魅力。她的裝飾音唱得相當漂亮,雖然一開始與樂團並未對上,豎笛、長笛與獨唱的活潑互動仍令人難忘,不僅將天堂的無暇表露無遺,音樂的魔力也透過末段的慢板與最後的低音,若有似無的展現。

 

2022TMAF大師星秀音樂節交響音樂會(TMAF 提供)


高規格演出,來自對「好」的堅持

台灣知名文化人、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女士在臉書留言寫道「大師星秀節,正是林昭亮可以持續活躍於公部門、企業界、學界與音樂界的聰明作法。疫情也幫了他,因為大師天團進不來,贊助資源可以一把抓」。

如此精彩的陣容與節目能集合在一週呈現,份量幾乎完勝國內職業樂團與廳院的樂季節目。除了完整的規劃,這樣的音樂節想必也需要政府與企業的大力相挺,但如此高規格的企劃依然得到了企業與社會資源的正面回饋。反觀公部門的常態節目在疫情之下越漸疲乏,雖然許多執行者礙於疫情與法規無法施展身手,但大師新秀音樂節或許可以成為眾人的啟示:當藝術團體或場館在尋求各方贊助與支持之際,又是否能下定決心,把事情做到夠(最)好呢?

《2022TMAF大師星秀音樂節交響音樂會》

演出|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時間|2022/08/14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