詼諧與諧擬的反抗力量《不然少女》
3月
21
2018
不然少女(瘋戲樂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44次瀏覽
陳姿均(台灣大學戲劇所研究生)

扣緊主線不然少女的身世之謎,瘋戲樂的Solo Cabaret Show以輕鬆愜意的方法巧妙地諧擬當今社會現況。開場以畫作拍賣會敲響鑼鼓,一幅翻白眼的不然少女畫作造成轟動,大家都在尋找創作者,一般社會崛起崇拜不然少女的「不然教」、揹著不然聯名包款的貴婦,熱潮延燒到電視台的琪琪主播,透過無線電波發送到大街小巷。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角色僅有領銜主演的鍾琪飾演,在不同衣著穿脫間「場隨人移」,紅色畫家帽一戴上可以是不然少女的分身,綠色高中書包象徵不然少女的青春歲月,紅黑交錯的披肩往頭頂一紮,又是走火入魔的「不然教」信徒;衣著成為快速指認辨識的符號,將觀眾的焦點放置在扣緊時事的劇情:不然少女畫作的天價,被主持人笑鬧詢問可以買幾包衛生紙;不斷被上司壓榨的小職員;避免干擾到貓劇演出而取消垃圾車音樂等議題。

《不然少女》恍若是一般大眾的生活切面,我們熟悉的金斧頭與銀斧頭故事、主持人寶傑的「你怎麼看?」、周杰倫與蕭煌奇的流行音樂歌詞挪用等。不然少女建構的世界似乎與我們重疊,我們身邊好像也都有這麼一位愛在言談中參雜英文的貴婦、硬是要把平淡無奇的蒸蛋照片做文青式解構的朋友,儘管不完全一樣卻也能尋其框架。編劇(或是演員即興?)點出這些在地發燒話題,夾著詼諧的調性透過鍾琪的歌聲熱鬧一番,接著輕輕放下,留下餘韻給引起共鳴的觀眾深思。

揭去笑鬧戲耍的表層,更深層的不然少女藉由下半場銅銅的遭遇娓娓道出。下半場由演員鍾琪以講故事的方式重塑金斧頭與銀斧頭的寓言:一對情侶到湖邊散步,女友失足掉到湖中,男友的誠實讓他多換了兩個辣妹相伴;隔天男友又帶著女友到湖邊,但他直接將女友推下湖中,告訴湖中女神「我不要原本的了」。做為開場引子,這似乎在暗示下半場電視台員工銅銅在假扮不然少女的過程,漸漸遠離初衷,撥開看似名利雙收的表面,包裹著是已然成為空殼的道德,這無疑是對觀眾的一劑強藥,反思自己是否曾經為了追求什麼,而放棄了更重要的價值。

不然少女存在與否的重要性在劇終已消失殆盡。我們看到的是拍賣主持人強調不然少女白眼球與黑眼球的比例;不然少女可能的青春年華與幾點喝咖啡的喜好;不然少女的穿搭與聯名包款,卻忘記了為什麼不然少女在畫作中翻個大白眼,她不想看到什麼?為了什麼而翻?其實,答案呼之欲出。在觀賞的當下,我們除了對著沸騰的舞台鼓掌叫好,同時,也不斷的因為無厘頭卻深感親切的亂象翻白眼。沒有人知道不然少女是誰,但也不重要,不自覺當中我們都成為那位翻白眼「不然少女」,她代表著真誠、自然與初衷。如同全劇的最後一幕,聚光燈直射銅銅頭頂,我們看不見她的表情,卻知道她卸去不然少女的外在光環,回歸自我,成為普通卻真切的「銅」斧頭。

《不然少女》

演出|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2018/3/18  20:00
地點|後台Backstage Caf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表演者鍾琪獨挑大樑,歌舞劇的唱幾乎由她包辦,她的嗓音甜亮婉轉,因此整個歌舞劇的歡樂氛圍是非常濃厚的。其中,穿插著她與觀眾的互動,要求觀眾把願望投入箱中,由她即興表演,也增添了更多的元素在歌舞劇當中。(梁陳安)
8月
14
2017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