詼諧與諧擬的反抗力量《不然少女》
3月
21
2018
不然少女(瘋戲樂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01次瀏覽
陳姿均(台灣大學戲劇所研究生)

扣緊主線不然少女的身世之謎,瘋戲樂的Solo Cabaret Show以輕鬆愜意的方法巧妙地諧擬當今社會現況。開場以畫作拍賣會敲響鑼鼓,一幅翻白眼的不然少女畫作造成轟動,大家都在尋找創作者,一般社會崛起崇拜不然少女的「不然教」、揹著不然聯名包款的貴婦,熱潮延燒到電視台的琪琪主播,透過無線電波發送到大街小巷。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角色僅有領銜主演的鍾琪飾演,在不同衣著穿脫間「場隨人移」,紅色畫家帽一戴上可以是不然少女的分身,綠色高中書包象徵不然少女的青春歲月,紅黑交錯的披肩往頭頂一紮,又是走火入魔的「不然教」信徒;衣著成為快速指認辨識的符號,將觀眾的焦點放置在扣緊時事的劇情:不然少女畫作的天價,被主持人笑鬧詢問可以買幾包衛生紙;不斷被上司壓榨的小職員;避免干擾到貓劇演出而取消垃圾車音樂等議題。

《不然少女》恍若是一般大眾的生活切面,我們熟悉的金斧頭與銀斧頭故事、主持人寶傑的「你怎麼看?」、周杰倫與蕭煌奇的流行音樂歌詞挪用等。不然少女建構的世界似乎與我們重疊,我們身邊好像也都有這麼一位愛在言談中參雜英文的貴婦、硬是要把平淡無奇的蒸蛋照片做文青式解構的朋友,儘管不完全一樣卻也能尋其框架。編劇(或是演員即興?)點出這些在地發燒話題,夾著詼諧的調性透過鍾琪的歌聲熱鬧一番,接著輕輕放下,留下餘韻給引起共鳴的觀眾深思。

揭去笑鬧戲耍的表層,更深層的不然少女藉由下半場銅銅的遭遇娓娓道出。下半場由演員鍾琪以講故事的方式重塑金斧頭與銀斧頭的寓言:一對情侶到湖邊散步,女友失足掉到湖中,男友的誠實讓他多換了兩個辣妹相伴;隔天男友又帶著女友到湖邊,但他直接將女友推下湖中,告訴湖中女神「我不要原本的了」。做為開場引子,這似乎在暗示下半場電視台員工銅銅在假扮不然少女的過程,漸漸遠離初衷,撥開看似名利雙收的表面,包裹著是已然成為空殼的道德,這無疑是對觀眾的一劑強藥,反思自己是否曾經為了追求什麼,而放棄了更重要的價值。

不然少女存在與否的重要性在劇終已消失殆盡。我們看到的是拍賣主持人強調不然少女白眼球與黑眼球的比例;不然少女可能的青春年華與幾點喝咖啡的喜好;不然少女的穿搭與聯名包款,卻忘記了為什麼不然少女在畫作中翻個大白眼,她不想看到什麼?為了什麼而翻?其實,答案呼之欲出。在觀賞的當下,我們除了對著沸騰的舞台鼓掌叫好,同時,也不斷的因為無厘頭卻深感親切的亂象翻白眼。沒有人知道不然少女是誰,但也不重要,不自覺當中我們都成為那位翻白眼「不然少女」,她代表著真誠、自然與初衷。如同全劇的最後一幕,聚光燈直射銅銅頭頂,我們看不見她的表情,卻知道她卸去不然少女的外在光環,回歸自我,成為普通卻真切的「銅」斧頭。

《不然少女》

演出|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2018/3/18  20:00
地點|後台Backstage Caf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表演者鍾琪獨挑大樑,歌舞劇的唱幾乎由她包辦,她的嗓音甜亮婉轉,因此整個歌舞劇的歡樂氛圍是非常濃厚的。其中,穿插著她與觀眾的互動,要求觀眾把願望投入箱中,由她即興表演,也增添了更多的元素在歌舞劇當中。(梁陳安)
8月
14
2017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