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不然少女」,不好嗎?《不然少女》
8月
14
2017
不然少女(瘋戲樂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32次瀏覽
梁陳安(政大哲學碩二)

由瘋戲樂工作室主辦,新銳導演陳品蓉編導的《不然少女》在台大新體育館演出。因為這是一個原創劇本,因此劇情勢必成為評論好壞的關鍵。因此本評論針對兩個地方進行討論,第一,呈現方式;第二,針對劇本本身意欲傳達的精神。

這是台灣少數以「歌舞劇」呈現的表演。「歌舞劇」在呈現上本身難度就非常大,不僅演員本身要唱、念、做、打俱佳,而且劇本內的音樂要求原創。這次的表演者鍾琪獨挑大樑,筆者認為呈現非常地精彩,最重要的是,她在舞台上足夠地「放鬆」身體,卻又能「縮緊」神經做偶爾的即席表演。舞台上見一個紅衣女子,一人分飾多角,突然是欲女、是女兵、是主播、是主婦,整體上惟妙惟肖。更難得的是,歌舞劇的唱幾乎由她包辦,她的嗓音甜亮婉轉,因此整個歌舞劇的歡樂氛圍是非常濃厚的。其中,穿插著她與觀眾的互動,要求觀眾把願望投入箱中,由她即興表演,也增添了更多的元素在歌舞劇當中。確實鍾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劇本的主線很簡單:由一個被生活壓垮的女主播,在被老闆要求成為一個畫中的「不然少女」,以滿足觀眾的起來來增加收視率。這樣的舉動,引起她的掙扎,對自我生命追求與價值重新反思。其主題在於:人是否都在生活浮沉而忘記了當初那個自我,反而成為別人眼中期待的人?這個主題是一個老掉牙的主體,因此如何將它給予有新意的詮釋,是非常重要的。筆者認為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為何「不忘初衷」很重要?為何成為別人眼中期待的人,需要那麼不堪?劇中人銅銅顯然認為社會的壓力使得她痛苦,因為失去自我,最後一幕以她無奈宣稱自己為「不然少女」之際,燈暗了,留下餘音迴響。但是筆者認為從故事一開始,銅銅并沒有對初心的追求有表達任何意志,以至於達到結束時卻緬懷那個純真的自己,非常地不連貫,角色的意志並沒有被給予合理的交代。甚至,我們難道不能給自己和現實有所妥協的空間嗎?「初心」真的是否那麼重要,以至於我們需要不顧一切找回它呢?當然這都是筆者對於這個劇本的反省,也是筆者認為劇本中沒有給出強而有力的理由去支持他們對於「初心」這議題的討論。

總結而言,整體的節奏感、流暢度,以及演員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的。以難度極高的「歌舞劇」的來呈現,更是使人耳目一新,而且整體音樂充滿爵士風情,非常舒服。但是如果就劇情而言,做為一個需要仰賴強烈故事設定的舞台劇,就需要為很細膩的情感,做更多的鋪陳與交代,才能更有效地傳達角色的意志。

《不然少女》

演出|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2017/8/5 19:30
地點|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後台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然少女建構的世界似乎與我們重疊,編劇(或是演員即興?)點出這些在地發燒話題,夾著詼諧的調性透過鍾琪的歌聲熱鬧一番,接著輕輕放下,留下餘韻給引起共鳴的觀眾深思。(陳姿均)
3月
21
2018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