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散的知覺伏流──《繼承者I》
12月
12
2011
繼承者I(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7次瀏覽
楊曜彰

彎腰走過低掩的帆布,來自城市生活背面的工業生產履歷遮翳了華山東二館漆白、偌大的室內空間。不知出處的電路板、廣告帆布、舊報紙、木箱、漫著灰塵的輕鋼架、鐵梯,或掩身柱間角落,或從橫樑向下介入空間,或井然有序地堆疊、排列。來自不同生活記憶的殘存物成為等待凝視、探索的靜物。這些靜物將不在場的生活履歷帶進展演空間,卻脫離了原生的生活軌跡,而成為無人居住其中的記憶居所。空缺的位置通過驫舞成員,蔡宛璇的裝置,Yannick Dauby、C. Harvard、H. Germain的聲音,而對觀眾發出探索蜿蜒路徑的邀約。於是,空間、聲音、舞蹈,三個團隊構成的表演文本當中,體動、聲響、空間、記憶的碎片交織而成的繁複伏流構成一個複合體(complex),成為《繼承者I》表演文本的底蘊:它投予觀眾的不再是記號+指涉的垂直對應關係;觀眾必須繞行其中,感覺、聆聽,停下次序性的閱讀邏輯,而在漫遊探索之中澱積自己的身體記憶。

展場最右端,白漆鐵椅子侷促在兩片白牆之間,暖光使那鋪著白磁磚的狹小的角落成為一個等待傾聽的記憶居所。然,椅子周圍卻散落數個難以辨識的鐵栓樣物件──經過探索之後,才發現那些物件其實就是輕鋼架的底座。從節目單提供的訊息得知,來自創作者田野採集的聲音脫離原生記憶,而成為繁複、難以辨識的高低頻率,通過Volume-Collectif精密的執行技術,分別從橫列在深處白牆的數個白色保麗龍板、入口左方空間中垂吊的數十個白色球體,以及裝置在四周幾片木板背後的揚聲器,流淌在空間之中,而構成聲響環境(soundscape)。以此為例,我們不斷見到,物件碎片、聲響殘跡交織而成的知覺複合體,伏流在記憶─閱讀─詮釋等「可知、可述」的介面之下,而導向交錯、延展、旋又逸散(écart)的生成空間。

從觀眾進入展場開始,舞者分別在各個裝置角落,思考、凝視、躺臥地板、抑或將手臂掛上從橫樑垂落的鋼架、然後爬上輕鋼架警醒地瞭望。身體在這片逸散的空間當中成為聚焦的熱點。他們聚向展場深處,坐在長條凳上,形成井然有序的群體。舞者或嬉戲,或站立,或脫隊,隨機繞著群體奔跑,追逐,捕捉,形成靜 /動、群體秩序/個體的脫逸之間的張力。值得注意的是,驫舞更將靜/動之間的張力實踐在對於動作質地的內省之中。從周書毅一開始手指的跳躍手勢出發,到Shai Tamir接近尾聲時精彩的獨舞,都可觀察到,舞者在極小的運動空間和緊湊的節奏當中發動含有多層次、繁複方向的動作,使得舞者的身體像是寓居在空間之中,通過不斷流變、逸散的行動,擾動著一個穩定、可供想像的群體空間。

當表演展開,觀眾或跟隨,或疑惑駐足,或凝望舞者與物件、空間的互動。流動的聲響環境、未定的演出動線、同時發生且多焦點的事件,不斷導向記憶內部靜定感vs.逸散的生動張力:在創作者對空間裝置、聲響環境和動作的微型質地的「物迷戀」之中,記憶遮翳了空間;然而,他們的呈現卻讓媒材之間的關係、表現與感知的關係處於未定、變動的狀態。不論表演者或觀眾都在蜿蜒表演文本的伏流當中,不斷重新彌合-取消-探索素材的紋理:舞者的話語、聲響、裝置、在不斷走動而生成的距離之中漸漸淡出的舞蹈身體。舞者與觀眾擦肩而過,專注地尋找下一個事件發生的所在,或激動地奔跑追逐,或喃喃自述早已脫離出處的記憶片段。

傳統上,表演者通過身體機能將內在深處不可見的欲望、悸動和關心轉化為具體可見、確切可辨識的表現。在經營的過程中,表演者將他所創作的記號苦心組構為譜(score),藉此在他的行動當中,澱積下他的身體記憶和深刻的關心;也是通過譜所提供的可溯軌跡,觀眾和表演者得以共享記憶,抑或從共同的記憶出發,展開辯詰與嬉戲。在《繼承者I》的知覺伏流當中,創作者持續的思索與實驗而成的譜將朝向開放。表演者的行動和觀眾的探索,兩者不斷重新覆蓋已有的軌跡,並且填入各種探索拾得的發現。逸散的知覺伏流(解/)構成一個「非場域」(l’atopie,R. 巴特語)──對記憶與意義永遠的提問和追尋。然而,「繼承」意謂著對於已有的記憶軌跡持續的反思,並通過實驗與實踐朝向創新;至此,值得對驫舞與《繼承者》計畫提出的(暫時的)好奇是:脈動在形式之中的是如何的關心?

《繼承者I》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1/11/11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東二館 四連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