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差異建立共存,以共存彰顯差異 《孤單在一起》
6月
07
2016
孤單在一起(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17次瀏覽
劉純良(表演藝術工作者)

《孤單在一起》由李貞葳 與Vakulya Zoltán兩人共同創作;入場,兩個裸身舞者在場上移動,不碰觸彼此,在面向與行走的轉換間,帶頭的可能成為跟隨者,看似在前方的也可能用眼神追隨著另一方的行動。這就是他們「分離」的最後機會了,觀眾席燈光一暗,李貞葳和Vakulya Zoltán就連在一起,或許是手腳,或許是肩膀,或許是舌頭,距離或遠或近,然而肢體某一部位維持碰觸的遊戲規則,在這五十五分鐘的演出中,除了某個Vakulya Zoltán倒立的瞬間兩人的連接無可避免地錯失了不到一秒的斷裂,他們兩個人的身體「接觸」,確實一直存在。

什麼叫做「在一起」?這個舞作更多的是直白地探索「在一起」,而非提供解答。結構上,兩人都把「身體某部位連結」這件事情視為首要條件,不管彼此的身體處在什麼狀態,在演出之中,維持接觸的誠意,高於判斷、展示、嫻熟於「在一起」的技藝。考量兩位舞者過去的背景,李貞葳過去在以色列的巴西瓦現代舞團 (2009-2014),而Vakulya Zoltán沒有固定舞團,甚至還是劍擊運動的職業選手,兩個人的「身體」,確實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差異」讓這支舞變得有趣,赤裸著跳舞的兩個人,剝除衣著的修飾、遮掩以及符號,微小的區別在雙人舞漸次協商演進的過程中,便越來越巨大。當兩人還在分離狀態,我先注意到性徵以及兩人毛髮量(包含修剪與否)的差異,當兩人靠近,尤其一開始李貞葳在Vakulya Zoltán身後,她較為嬌小的身形,讓手變成唯一可見的「另一個人」的線索;當李貞葳轉而在前,高半個頭的Vakulya Zoltán在李貞葳身後也還是有不少身體部位明晰可見。因為另一個人的存在,交疊的兩人對觀眾這方另外建立了一種互相依賴的獨立性,因為可供比較的體型、性徵,他們的身體質感在觀看者這一方,也就難免以另一方作為基準來思考。

這種互相依賴(在一起)的狀態,是舞者對舞者的提問,也是舞者對表演的提問,當暫時擱置理論與印象的框架,讓看似同質(舞者)的身體擺在一起,這世界上的身體果然每一個都不一樣。當然,這其中具有風格、性別、訓練方式、體型造成的差異(Vakulya Zoltán抱著李貞葳轉動,李貞葳只有躺在地上才承接Vakulya Zoltán的重量),但追根究底,凡肉體必有差異,這差異的幅度(degree),可能比差異的類別(category)更重要【1】,至少,我認為在這支舞作之中,他們的態度是如此,而這個態度又回到了前面的問題,「在一起」顯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從來沒有絕對的終點,因而去探討什麼叫做「在一起」,就兩個舞者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排練、暖身、演出來持續提問。前文所謂的「接觸的誠意」,意味的正是那沒有終點的預備,第一次排練的身體,當然不同於第一百次排練的熟悉,然而熟悉與親近,並不能生出侮慢,侮慢意味著預知彼此的身體、習性、重量,作為雙人舞者,越來越熟悉彼此是先決要件,然而好的雙人舞,從來不是熟悉到「閉上眼睛也知道回家的路」。以為閉上眼睛也知道為家的路,往往是危險的徵兆,而對身體也一樣,縱使是「自己」的身體,其中永遠包含著未知。

當熟悉了一定的身體要件,再往前探索就會是新的過程,這支舞作實踐的正是這探索的過程,例如,什麼叫做相連?如何相連?兩人的接觸一開始輕而平均,彼此的施力強度大致相同,這強度主宰了行動的轉換。相對的,當兩人站定開始擺動肩膀,驅動部位漸次向下左右晃動,協商的過程便變得複雜;一樣都是肩膀至上背的擺動,Vakulya Zoltán運用肩胛的力量,李貞葳則看得見脊椎為中軸的關係。由於強度越來越高,如果不同時進行,身體就會打架,到最後,當身體靜止,李貞葳伸長脖子吐舌,兩人最終在只剩一線的霧白色燈光中嘴唇交纏,那之中都還充滿了未定的變因;如果這方伸出舌頭而另一方被動以對,那麼這一方就只是進去一個「洞」,用最嚴格的定義,唯有對方的唇齒舌也去接應,接觸才能發生,不管兩人站得有多近,接觸必然會有限度,假如前方身體完全貼緊,也還有後方身體。「孤單」因此產生另一個定義,不管如何相連,這是「兩個身體」。

也是在這重複不斷的站定與動作中,李貞葳跟Vakulya Zoltán的協商進到了新高點。就觀者方,這晃動、站定、唇齒相依,讓觀看與判斷的相對性更加明確;相對性是這個舞作的重要議題,例如,在兩人重複不斷的肩膀晃動中,腹部與胸膛的接觸總有大小不一的空隙,因為著眼於上身的空隙,重新留心兩人下半身的關係時,雙腿之間的空隙放大了,相對於整個劇場的尺寸,雙腿之間的空隙不到劇場空間的百分之一,然而著眼於兩個身體各自部位的距離時,那孔隙的黑暗似乎也變得深沈,如果那孔隙不是巨大,至少也製造了距離拉大的幻覺。

縱使接觸部位不多,奠基於前述段落兩人的貼近,當”Sing Sing Sing”的音樂出現,兩人執手瘋狂跳動的時刻便是種解脫。在不讓雙手分離的狀態下各跳各的,或許因為音樂的勾引,類似Lindy Hop的舞步也曾短暫出現,Lindy Hop是一個沒有舞伴不成立的舞種,其充滿能量與技巧的各種拋接,舞者如果不在一起,不只跳不成,還很危險。李貞葳和Vakulya Zoltán在這時刻著眼於最小接觸的「在一起」,在不至於打到彼此身體的範圍內,身體的能量盡情投射,當Vakulya Zoltán手倒立而李貞葳扶住他小腿,看起來更像是維持接觸的規則,而非達到「一連串雙人完成的動作」。或許也因為這樣,幾個「真的是雙人合作」的動作,例如李貞葳頭上腳下讓Vakulya Zoltán抱著她旋轉,她的叫聲便成為身體感受的延伸。

這短暫爆發的自由隨之換來是能量消長的喘息,李貞葳靠在Vakulya Zoltán,兩人「重新在一起」,身體上下交疊滾動,面與面,線條與線條,有時側邊相對,有時正面相對,從點的接觸進到了面,在原有的接觸上添加了變數,重量承接、微小的掙扎,都是身體當下真正的回應。最後兩人緩緩站起,近似第一段接觸面(雙手與手臂)為主軸的身體,便有了真正的理由去接受/給予彼此重量,也是在那瞬間,我想:「這兩個人還真的是在一起。」氣息相似,感受相似,雖然接觸的部位不多,但身體的邊界感卻消融了些。正想著這該如何解套才能結束?Vakulya Zoltán多給了一些力量,李貞葳便順勢滾了出去,嚴格說,她還站著,但那勢頭千真萬確地顯著滾動的摩擦力。

「在一起」要如何分開?肉體的提問用肉體解答。原來,需要的只是一點離心力。能量的大小,空間的大小,彼此身體空隙的大小,體型的差異,到最後確實只是程度的差異。兩者並置而產生的相對性,到最後以能量的消長抗衡為解答。值得慶幸的是,燈光、音樂、舞台也同樣地理解這消長與接觸,就此來看,幾個視覺上的幻象與冷暖色調的變化,音樂的高低頻與旋律性的轉換,像是另外一種狀態的提醒與黏著劑,或者,可以說這支舞作裡的技術層面,是不離不棄的夥伴,一直都跟舞者共同存在。

《孤單在一起》不是狀態,而是動詞,獨立的兩個肉體彼此協商,儘管結構與動作有所編排,卻仰賴著當下真實的反應。演出開始前兩人尚未接觸的各種轉換,協商彼此的狀態,是一種真正的「暖身」。這是以「舞者」身份為核心才發展得出來的作品,就觀者這方,回歸身體去體會,那細微處相應擴大。正如量子物理學【2】發現能量而非物質構成了我們,當接觸演進,身體之間的空隙自然浮現,裸身的兩人,就暫時屏棄了類別的不可交換,讓差異體現,讓張力消長。

註釋

1、對於差異的幅度與類別,參考自Elizbeth Grosz討論達爾文對演化的看法,承接達爾文對差異的幅度,Elizabeth Grosz進一步闡述Henri Bergson與Gilles Deleuze對生命的看法,上文討論的「張力」亦獲益於Elizabeth Grosz的討論。請參見Elizabeth Grosz, Becoming Undone: Darwinian Reflections on Life, Politics, and Art.

2、有關量子物理學對能量與物質的洞見,參考自http://hssszn.com/archives/6532。

《孤單在一起》

演出|李貞葳 、Vakulya Zoltán
時間|2016/06/04 14:30
地點|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也許關於裸體這件事,兩人也未有定數。但至少在身體的存在與態度上,你會看到他們整個運動中,不斷面對恐懼與脆弱。就像兩個人在一起,成為關係的這件事,是不斷流動的經驗過程。(樊香君)
6月
07
2016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