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昇華痛苦的只有痛苦本身《癮・迷》
4月
21
2016
癮・迷(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1次瀏覽
郝妮爾(雜誌特約記者)

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apage)帶著二十多年前的作品《癮˙迷》(Needles and Opium)來台。有時候老作品對於藝術家來說,就像一個陳舊的傷口,當下只一心想著療癒它,卻在時隔多年以後發現自己跨出了多大的一步。Robert Lapage在節目單中寫著:「1991年當我創作《癮˙迷》時,我剛經歷了傷痛的分手」因而激發此戲靈感,再過二旬有餘,回頭重新審視這個故事,意外的發現「故事情節從未過時」。對於此段話,我深感認同。因此,儘管底下滿坐的觀眾、時不時對美得令人暈眩的舞台發出驚呼,我卻是對那一段段似淺實深的台詞,心醉沉迷。

劇情由三個主線交織進行:一位失戀的男子羅伯往復巴黎工作、與1949年遭受同樣情思之苦的美國爵士樂手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ewey Davis),兩人身處不同的時空,靈魂卻彷彿因為交會的疼痛而鎖在同一個房間。其間,不斷佐以五O年代法國詩人尚˙考克多(Jean Cocteau)的電影作品,將這位導演彼時於美國迷戀毒品鴉片、而變得更歡愉或者更愁苦的情緒,抽象地揉雜於本戲。

為使這三條支線不過於繁雜糾結,因此各採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尚˙考克多以其「電影畫面」為主貫串本戲(當然,偶爾也以理性客觀的姿態現身說法);邁爾士˙戴維斯從頭到尾不發一語,帶著他的小號,以音樂如泣如訴道出難解的情感;遠赴巴黎的羅伯則喋喋不休,因為焦慮、因為思念,因為說話能讓他忘記自己既焦慮又飽受思念之苦。是故,三種不同的傷痕便清晰地畫開。

當然,這些都是事後才會看懂的。本戲之初,只見羅伯隻身一人進到房間,坐定便急著打電話。在等待電話接通的過程中,他說道:「每次到巴黎我都會住在這個房間,因為這裡曾經住過沙特和西蒙波娃……以至於我每次泡澡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泡在藝術家的體垢中。」這句話像是一句籤詩,當下能一笑置之,再看下去就知道是一句提示──跟著羅伯去工作、再返家;跟著段落中出現的小號手,無論是否吹奏,畫面都寂寞哀傷──我們終於知道,羅伯等待的是甫分手女友的電話。在等待的過程中無一刻不希望聽見對方的聲音,終於等到的剎那,又因為各種尷尬與隨之而來更龐大的寂寞想結束通話。而那些藝術家的體垢,原來只是一層防護罩,像是光透不進去的海水一樣,讓心碎之人有個地方能夠深深潛進,幾近忘卻自我與世界的聯繫。

與其說這齣戲是一個療傷之作,我更樂意將其視為「面對痛苦」的人。因為事實上,最後並沒有人能全身而退,「一切都會過去」是騙人的,儘管劇末似乎隱隱透漏著藝術之偉大,能夠昇華人的痛苦。不過能夠昇華痛苦的也許只有更大的痛苦。因此在邁爾士為自己注射鴉片一段,有這麼一段詞:「我確信沒有任何一種健康所帶來的快樂,會超過鴉片。」「那些拒絕鴉片而改以其他例如諮商方式的人,只是為了治療而治療,他們不是真的想痊癒。」我並不認同直接將這段話詮釋支持以毒品療傷,也不認為這段詞需要拐太多個彎來解釋。我以為,這就是其中一種人生的切面,一個無比誠實、清楚的面對自己的傷痛自白。鴉片的位置,在此時通過失戀者的血液留通至心臟,不再是一種墮落的象徵,反而讓人矇矓的仿佛依舊身處被愛的擁抱裡,唯有此能取代消逝的、曾經熾熱的愛情。

此戲的前半段有一句台詞這麼說:「紐約,不是『坐』著的城市,也不是『躺』著的城市,而是『站』著的城市!」因為坐與躺會使人陷入一種較為鬆散的狀態,使得腦帶有餘力開始「思考」,然而對於一個心碎的人來說,思考是現階段最不必要的路徑之一。畢竟此時此刻,不必倚靠思考才能證明「我」的存在,光是身心時時刻刻面對的巨大疼痛,就足夠證明。

最後,容我再次回到節目單,Robert Lapage寫的最後一段話:「你也許會說這個獨角戲不太適合大型劇場,但在這些年來我發現,一群觀眾一起欣賞獨角戲時,反而最能感受到孤寂。」九十五分鐘的戲,幾千個人盯著國家戲劇院舞台上、一塊剖開矩形空間,那空間目測不過兩三坪,人於期間遊走、旋轉、等待、忙錄……,裡面時而塞進一間房,時而是一個會診室、錄音間、紐約的縮影、音樂酒吧的後巷,有時還能塞進無垠的宇宙。不過大多時候,裡面只剩下寂寞。寂寞跟房間一樣大,也跟宇宙一樣大,並且全都塞在一個小小的身體裡。人的脆弱與堅強可見一斑,承受著劇烈的心碎與苦楚時,也沒辦法,會繼續活下去。

《癮・迷》

演出|羅伯.勒帕吉X機器神
時間|2016/04/1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映射技巧(mapping)讓本劇雖縮小舞台範圍,成為大劇場中的小黑盒,但卻擴大敘事與肢體可能,在科技中展開自由順暢的調度,光影與鋼絲的魔法,演員精準的重心轉移,肢體飛翔與摔落的迷人,電影在劇場中巧妙的融合,提供觀眾具象的夢視,以抒情反抗這個世界。(陳元棠)
4月
25
2016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