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情懷的現代體現——青春版《牡丹亭》
4月
12
2024
牡丹亭(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許培鴻)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0次瀏覽

文 邱一峰(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1550—1616)的傳奇作品《牡丹亭》至今仍被視為崑曲的經典之作,與歷來文人雅士的推波助瀾有密切的關係。四百年來,論者多為其對「情」字意涵之深念執著所感動,誠如湯顯祖於序文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把「情」字說得透徹而絕對,《牡丹亭》也因而被譽為千古以來至情之作。碰巧湯顯祖與西方文學巨擘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生卒年相當,因而又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號,甚至有研究者將《牡丹亭》與莎翁名著《羅蜜歐與朱麗葉》相提並論、相互比較,藉以凸顯湯顯祖的文學成就與地位。平心而論,這樣的比附其實並無必要,東西方兩大名作的內涵也大相徑庭,各自有其淒美與迷人之處。然而重點在於:如何讓已流傳四百多年的傳統戲曲重現於現代舞台?如何讓已是文化遺產的崑曲帶給觀眾新鮮活潑的感受?就如同臺北故宮曾經出現過的廣告詞:「老東西,新感動!」我想,這恐怕非青春版《牡丹亭》所展現的演出魅力莫屬了!

創造傳統戲曲的演出紀錄

首先,讓我們來瀏覽一下幾個關鍵數字:2004到2024,20年,原班人馬,世界巡演500場,累積80萬觀眾。【2】跳脫歷史的包袱,我們或應將青春版《牡丹亭》視為獨立的戲曲作品,還原其在現代社會觀點下所應具有的表演作品的地位。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西方幾齣著名的音樂劇,如《悲慘世界》、《貓》、《歌劇魅影》和《西貢小姐》等,雖然與演出場次紀錄動輒6、7000場的數量相較仍有天壤之別,但以傳統戲曲在華人世界的累積成果,已是可觀而難能可貴的表演節目。彷彿有種戲曲工業的模式正在醞釀,但在沒有固定劇院場地(如美國紐約百老匯及英國倫敦柯芬園)和形成市場機制(有龐大的表演藝術經紀公司資源運作,包含製作組織、行銷宣傳、商業接洽的完整供應鏈)的情況下,而是經由製作人的四處奮力奔走、尋求資源,靠著各地方不同的廠商贊助經費、不同的劇院安排場地,也這樣一步一腳印的走過了20年,寫下華人世界演出紀錄的驕傲。而是怎樣的魅力促使青春版《牡丹亭》能夠歷久不衰?其口碑創造的效益儘管在20年後的演出仍然一票難求,確實有其值得吾人探索之處。

說起總製作人、也是著名華人現代文學作家白先勇的起心動念其實很單純,由於崑曲在200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基於個人對崑曲藝術的熱愛,彷彿帶給他推動復興崑曲的強心劑,乃自詡為「崑曲義工」,以其文學聲望號召兩岸相關組織與友好人士,共同組成製作團隊,催生了這部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沒想到竟造成轟動,成為當代華人戲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也開啟了世界巡演的路徑,累積可觀的演出場次及觀眾人數,創造傳統戲曲的現代傳奇!當年承接作品演出的江蘇省蘇州崑劇院,經千挑萬選產生的靈魂角色---「杜麗娘」沈豐英、「柳夢梅」俞玖林,也從當初青春正盛的20多歲,演到現在的40出頭,卻彷彿時間永遠停格在劇場空間,舞台上青春洋溢的氣息從未止歇,且劇中生旦淨末丑所有行當角色集體重現於演出中,確實也展現作品原型的樣貌。


牡丹亭(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許培鴻)

全本戲的傳統線性敘事套路

《牡丹亭》原作共55齣,在白先勇律定「只刪不改」的原則下,透過學者專家(白先勇、華瑋、張淑香、辛意雲)的劇本整理後,青春版《牡丹亭》保留27齣,但因仍是從頭到尾的演出,故亦稱為「全本」。其全本27齣分3天(上、中、下)三本連演,第一天上本〈夢中情〉9齣,第二天中本〈人鬼情〉9齣,第三天下本〈人間情〉9齣,【3】建構出青春版的完整情節脈絡。而從每一本的名稱觀察,可以明顯辨識各本呈現的主體場域(夢境、地府、人間)不同,並且以「情」字貫串其間。春春版的全本(刪修後)讓觀眾在未進場之前,即可從各本區隔中清楚理解三天演出的重點所在,並掌握故事分段的脈絡走向。

儘管看似短少了28齣,然其中有刪減亦有整併,使整體劇情呈現更加簡潔有序,情節串連緊湊,即使連看三天亦不覺乏味,反而被各本精彩的重點演出所吸引,各有迷人的特色橋段。上本〈夢中情〉中的「驚夢」、「尋夢」無疑是眾人最看重的戲齣,也是讀者最耳熟能詳的經典唱段所在,從杜、柳二人的夢中纏綿,到夢醒後執著情愛追尋的鬱鬱而終(離魂),展現男女之情的至真純粹。中本〈人鬼情〉是最引人遐想的情節,有玄幻的「冥判」,有淒美的「魂遊」,有浪漫的「幽媾」與「冥誓」,而後以「回生」落實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想望,恰好是序文中「死可以生」的具體表現。下本〈人間情〉則從虛幻又回到現實,一方面呈現人世間的錯綜曲折、命運難料,一方面則又走向所有磨難都會是通往圓滿結局的巧妙安排,這也是中國傳統戲劇劇情程式的共性,更象徵人間對生活祈求的喜劇收場。

雖說青春版《牡丹亭》已巧妙刪修濃縮精華成三本27齣,也能掌握各齣精彩的情節、演繹成豐富的舞台表演,但就編排的演出方式,依舊是傳統戲曲的線性敘事套路,絕大部分保留了慣用的說故事手法,對觀眾而言,只要隨著各齣順序一路往下觀看,就自然能直達終點結局,無須多費心思猜想情節的邏輯性,也不用擔心分支情節會擾亂主線劇情的發展,更不會有倒敘、插敘的跳躍片段,也就是說,所有的安排都是從「全知觀點」的視角給予合理化的正當性,觀眾只需要全心投入欣賞崑曲表演藝術的優美即可,這或許也是當今凸顯及保留戲曲風格的必要做法,而這樣也正好符合白先勇對崑曲的讚嘆:「崑曲無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4】

臻入化境、自然融合的崑曲動態聲情畫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整體上是帶給觀眾寓含傳統風貌又能突出現代的融合之作。而另一方面,經過剪裁後的情節連貫更加簡潔順暢,戲齣環環相扣卻不覺繁瑣,27齣節奏連貫且能一氣呵成,其所奠立的現代崑曲地位與高雅的藝術層次,應無其他作品能出其右。當然,也不是沒有其他劇團敢於挑戰完整版,如上海崑劇團曾於2022年11月編演創排全本55齣《牡丹亭》,亦分三本3天(各場次約3小時)演出,上本 (1-21齣)、中本(22-37齣)、下本(38-55齣),【5】筆者雖未曾觀賞,但可以想見其情節必然更加緊湊明快,而其後續效應是否能如青春版持續推進,或仍有待觀察。

青春版的原班人馬於20年間重複演出500場,其所累積的經驗值及所能達到的純熟度,已是爐火純青的境界。而觀眾目光的焦點無疑是杜麗娘、柳夢梅在舞台上的全盤表現,其身段姿態的一舉手、一投足,可謂是自然生發、恰到好處;而搭配音律演唱的曲調婉轉、音聲昂揚,亦是帶給觀者聽賞崑曲的絕佳妙品。不僅所有演出人員對劇情段落的掌握分毫不差,且樂團演奏對管弦曲調的拿捏相當精細,儼然允為一幅臻入化境、自然融合的崑曲動態聲情圖像。

誠然,多年來成為標榜楷模的「杜麗娘」沈豐英、「柳夢梅」俞玖林儘管已是形神合一的絕佳代表,但如何還能延續又一個20年?而今可以預測的是世代交替之必然、環境轉變之必然,如若青春版的再一次青春,未來的十年間勢必再次更迭,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新青春版」將如何呈現在爾後的舞台場景?而「杜麗娘」、「柳夢梅」又會是怎樣的嶄新面貌?


注解

1、見明・湯顯祖:《牡丹亭》序文

2、白先勇於下本〈人間情〉演出結束後上台謝幕時致詞所言。

3、參見青春版《牡丹亭》節目演出手冊內容。

4、同上註。

5、上海崑劇團—— 全本55齣《牡丹亭》,參見「第52屆香港藝術節」,該節目於2024年3月2日至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

演出|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時間|2024/03/15 19:30 上本〈夢中情〉、03/16 19:30 中本〈人鬼情〉、03/17 14:30 下本〈人間情〉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暗夜花香來》以懸疑推理作為核心,結合歌仔戲傳統,表述了對現代社會的關懷視角,儘管命題論述未臻完善,但戲劇語彙成熟、演員表現亮眼,實不失為一齣出色的歌仔戲懸疑小品。
3月
26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
當一齣家庭倫理悲喜劇的抒情段落,唱唸少了情感力度,重在身段執行、場面調度,而培訓藝生與資深演員同台對戲之際又顯生澀;不免令人有些疑惑:青年演員們的角色刻畫思路是什麼?他們如何理解自身演出角色以及整體劇情的關係?
3月
25
2025
此次劇本的整編以剪裁整合為主,稍欠細密的針線彌縫。期盼未來復興整編老戲時,能在保留表演精華的同時,於劇本修編上更臻細緻,打造出專屬於復興的獨特版本。
3月
13
2025
全劇以莫上塵復仇為主線,串聯起愛情、親情、權謀、宮鬥等元素。兩個外貌、能力、性格都幾近完美的皇子與公主,卻因陰謀與鬥爭,陷入相愛相殺的困境,充分彰顯出近年古裝偶像劇特別流行的「美、強、慘」悲劇美學。
3月
13
2025
在角色眾多、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為戲曲觀眾所熟悉的水滸戲中,筆者看見的是新世紀京劇人才培育的成果,卻也不禁反思,好漢齊聚、老幹新枝的背後,「復興」京劇團是否能夠繼往開來?重現「復興」風華?
3月
13
2025
春美歌劇團在一方簡易舞台中發揮戲劇效果,充分擴展了框架的限制,舞台的熱鬧易於吸引觀眾目光,劇情行至水漫金山寺時,觀眾或站或坐、目不轉睛地盯著舞台。
3月
12
2025
光興閣確實藉《多重宇宙》與《前傳》兩部作品碰撞布袋戲在現代劇場的適應方式,並且一定程度地借取金光戲本有的內涵,加以改造成現代觀眾可以接受的型態。不過,除有精進與精緻化的空間,光興閣或許可再回頭思考的是:為什麼需要複製金光戲?
3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