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簡與極限之間《半醒》
3月
27
2023
半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9次瀏覽

文 李紹庭(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

空蕩蕩而毫無遮蔽的舞台上,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自左舞台緩緩步入綠光幽幽的曠野,高舉的雙手彷彿正引領我們跨越夢境與現實的邊緣。

一小時的獨舞中,編舞暨舞者的他沒有其他夥伴,只有一盞追光燈奮力追趕其身影。光圈中全然的孤獨與閉鎖令人聯想起疫情隔離時的感受,可以想見當舞者只剩下一方天地,舞蹈與表演便成了極簡的事。過度的燈光、佈景與華服已非必要,連音樂也只剩呢喃般的口哨──夏瑪茲展現的是一段私密而赤裸的獨處時光。

然而這段獨舞並不孤獨。隔離關不住夏瑪茲舞動的靈魂,更何況是第四面牆──他一而再再而三走下舞台,嘗試與觀眾互動。有時他一躍而下,侵入觀眾席使邊界陷入模糊;有時他化身指揮家,以手勢帶動口哨的交響樂;有時他拉起觀眾的手,邀人與其浪漫共舞。夏瑪茲的夢雖然私密,卻又與外界緊緊相連。觀眾不知不覺共享了他的潛意識,體驗他如纏絲般細密而難解的一連串幻想。過度努力想要跟上他的思緒似乎反而令人疲乏,觀看久了筆者陷入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決定以更加放鬆的姿態享受演出。他的作品令人想起意識流小說和佛洛依德心理學中的「自由聯想」:一切舞蹈都根據他腦中隨機響起的口哨旋律而有機地更換,而動作亦影響聲音,此番交互作用之下,他在不斷更迭的片段中短暫停留,看不出特別的敘事邏輯,而是帶來一張張幻燈片般的浮動印象。

這樣的演出在台灣也許是大膽的,它可能使人陷入真正的睡眠,也可能引起深刻的共鳴。此舞作的開放性與對話性,得以讓每位觀眾因為各自的獨特性而在不同段落受到啟發。以筆者而言,聽聞《魔笛》等古典樂曲時,筆者心中並未產生太多共鳴,但當調皮的《頑皮豹》或Billie Eilish現身時,筆者卻立即回神,並為舞者對家喻戶曉的樂曲的獨特詮釋感到驚奇。換句話說,這是一支需要緣分的舞作,它考驗觀眾的文化程度、音樂喜好、個性與形式接受度,而這一切都攸關記憶。這種強烈的開放性必定導致一種有趣的隨機性,正如此場台北觀眾並未熱情以口哨聲與夏瑪茲相合,我們興許可以想像此舞在不同地方演出都會是不同的效果。

由於此舞作太過「個人」,我們幾乎難以輕易定義其優劣。但無法否定的是,夏瑪茲對於身體作為聲腔的應用堪稱一絕,例如一系列類似京劇「十三響」的動作,將肉體的拍擊玩到極致,令人不覺叫好。筆者更無法忘卻他倒立用腳「拍手」的畫面,見他用腳掌的拍擊打出細緻的節拍,便可以想像他在編舞時如何將每一個動作發展到極限,並鑽研出趣味。我們興許可以說夏瑪茲孩子氣十足,也可以說他正用最純粹的身體,在侷限中闖出最大的自由空間。

演出結束後,走下觀眾席,人人的臉上都殘留著意猶未盡。有人睡著片刻,卻又在一陣聲響中驚醒。觀眾夢中的潛意識與現實的意識交替出現,並摻入舞者的世界,擴大為一個無限擴張的夢的網絡。時至今日筆者依舊說不出喜好,只感覺在一些特別的片段與夏瑪茲的口哨聲泛起了共鳴,至今難忘。

《半醒》

演出|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
時間|2023/03/14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繁盛多變的當代舞蹈裏,《半醒》多少讓人想到身心學(Somatics)對現代舞蹈的深遠影響,但Boris跳脫教學方法論的規制,更加個人化,自發性,並全然導入他個人對自身的舞蹈探索。口哨,猶如他的舞蹈「定心咒」⋯⋯
4月
06
2023
對夏瑪茲來說,疫情下的生活,日常彷彿是無法真正清醒的夢境。在家防疫、無事可做的編舞家,面對大量獨處的時光,只能把兩百位舞者的舞蹈創作計畫,編排在獨自一人的自己身上。
4月
06
2023
舞題中的「一萬」,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而是台上十八名舞者秒秒繁衍創造出來的「眾多」姿態的集合。「姿態」指的是由慾望、情況、背景、技巧所激發的動作(註)。在不重複動作的前題下,展現「姿態」的即生即滅。但,動作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去計算「一個」動作呢?
3月
24
2023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