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特色,與世界接軌《雨》觀後感
4月
02
2014
雨(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7次瀏覽
吳淑鈴(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根據國內從事佛朗明哥教學與表演的舞者表示,目前全台學習佛朗明哥的人數,保守估計可能只在一千人左右,若包括曾學習過的人數也只是數千人而已。不論其數據是否有誤差,可以確定的是佛朗明哥舞蹈在台灣只是小眾藝術。雖然現實是如此,但伊娃.葉爾芭波娜佛朗明哥舞團《雨》在國家戲劇院的演出竟然觀眾幾乎爆滿,這讓人感到意外。筆者從這次的演出中發現幾項特質。

一、從世界共通的舞蹈中切入,容易走入全世界:《雨》的涵義,依據伊娃.葉爾芭波娜的想法是要描述「愛能融化孤寂」,所以一開始舞台上有各式各樣的人群,伊娃.葉爾芭波娜從觀眾席走上舞台融入人群,但表達出來的卻還是孤寂。她運用現代舞蹈的技巧,讓人一開始錯以為是現代舞的表演,但之後開始溶入佛朗明哥的肢體動作與節奏,故可以很清楚判斷她的舞團是屬於後現代的佛朗明哥舞蹈。把傳統融入現代代表的是能與世界接軌,現代舞原是世界共通的舞蹈,這樣的表現方式容易讓全世界接受它。而另一方面也把家鄉的佛朗明哥舞蹈行銷到全世界去。

二、表現出民族的韌性與尊嚴:舞蹈來自生活的經驗,每個民族會因為地域與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呈現其民族的特質。就如同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在祭孔大典的八佾舞就呈現出莊嚴、穩重、規律的肢體動作。反觀非洲或原住民舞蹈,會因為祭祀天神呈現野蠻與暴力。從這個觀點來分析佛朗明哥的肢體與動作,會發現舞者具備有「高傲」的特質,而且大都是獨舞居多,這也代表著該民族性是重視「個人英雄」。從歷史的觀察發現佛朗明哥發源於西班牙的吉普賽人在小酒巴的表演。數千人來吉普賽人在世界各國流浪,雖然經過數千年的顛沛流離生活,卻也可以從其舞蹈表現中感受到內在其民族自尊心的傲骨。

三、藝術不再只有真善美:一般人對於舞蹈的概念是肢體動作有優美、要能感動人心。而在伊娃.葉爾芭波娜佛朗明哥舞團的演出中,肢體動作固然有一定的美感,但很多的橋段中舞者雙手撩起裙子,露出雙腳。甚至翹起屁股,拚命的踢出快速的節奏。它呈現出來的是故事中人物情緒的發洩。這樣的表演模式也較偏向戲劇的表演方式,而不像一般舞蹈所呈現的美。

舞蹈不再是單純的領域,往往能透過不同的領域相結合而呈現多元化,讓表演藝術更璀璨。這對於表演者來說是一項警訊,也是一個引導的方向,鼓勵自己多接受相關領域的概念與專業,可以開闊自己的想法與道路;故步自封或輕視其他的表演藝術,並不會讓自己更好。

四、自我的啟發:目前國內最新的順口溜之一是「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同理,與其自覺國內舞蹈環境不好或懷才不遇,道不如學習伊娃.葉爾芭波娜佛朗明哥舞團創造自己的舞蹈特色。先瞭解世界,才能融入世界。閉門造車、努力學習,也不一定能跨出國界。舞蹈不能再只是自己喜歡就好,應該先了解別人喜歡什麼,再投其所好,開展自己的表演事業。

《雨》

演出|伊娃.葉爾芭波娜佛朗明哥舞團(Ballet Flamenco Eva Yerbabuena)
時間|2014/03/2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佛朗明哥源頭為流浪飄泊無所依的吉普賽人,裡面中有大量的悲憤、抗爭、希望、和自豪情緒直接的宣洩。如此赤裸、直白的揭露內在的方式,渲染與激發觀者的共鳴。因此,這樣的怨嘆曲調便不在只是悲傷而已,裡面或顯或隱是向如此冷酷、生存、無盡的生命致敬的意味。(葉根泉)
4月
01
2014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