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動作的初衷與純粹《雙黃線》
10月
03
2012
雙黃線(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8次瀏覽
沈怡彣

觀眾為了什麼走進劇場?編舞者為了什麼開始一個作品?進劇場看演出和編舞創作的原因,可以簡單,可以複雜,端看個人自由選擇。

舞作始於黃翊獨舞,從對於舞作書寫上所落下的第一筆,我們就可以約略窺知到那雙握著筆的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黃以慣常運用的探索關節、身體部位間的主被動關係作為開場,遊走、轉換於兩張椅子之間,我們可以看見他對於累積、再發展這件事的琢磨。接著胡鑑出場,坐穩了在架著兩支麥克風的桌前,筆尖在紙張上快速慢速的游走、提筆離紙那瞬間的無聲延續、頓筆的清脆、折筆的無所遲疑、紅酒杯底在桌面上滑動的音效以及揉紙所發出的糾結聲響,觀者可以在舞者中性的表演溫度中輕易的有情緒上的想像空間;或者什麼都不多想的話,只看那些不舞蹈化的動作在空間中所帶出來的軌跡、速度、力度強弱變化,卻也都是不平淡的視覺呈現。配上黃翊在左舞台舞著,觀者很容易就跟隨到黃與胡所製造出來的聲響有所動作上的對應,在這點上,亦再次看到了黃對於累積、再發展模式的喜好。

接下來的一段,黃胡一正一側的坐在桌前,以煙為發展主題。黃吸滿煙,藉由不同的釋出動作,看見無形體的煙因著動作不同而有著在空間中不同樣貌的飄散,而胡就只是坐著、似無任何相關的坐著,抽著煙,讓我們看見那一明一暗著的火星相對於黃的情緒氛圍。其中一個黃吸了滿嘴煙、大大的憋氣、琴音也跟著懸在空間時間中的畫面,那瞬間,因為總是能在黃的作品中看見眾多可能性,因此甚至想像著煙會從黃的兩耳中噴冒出來。

而後,黃獨自坐在鋼琴前彈著時,因為琴是擺在演奏者背對觀眾的角度,因此透過琴鍵上方的琴板,映照出黃的手,在上頭移轉、輕觸與長按著,似乎在那個空間中,的確存在一支微觀的雙人舞。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在胡與孫陸續加入後,雖然多了三人位置與手位上的變化,但也因此影響了視角,失去了觀看舞中舞的小小樂趣。

舞作中很多時候,光源只來自頭頂的一盞電腦燈,所以有時表演者的臉會隱身於黑暗中,就像最後胡唱著歌的部份。在這樣的設計下,創作者隱藏起最直接訴說的臉部讓觀者更容易只透過表演者的肢體去感受,簡單與不簡單的相互關係在這裡被看見。

換場後進行的第二支舞作《低語》,可以看出是《雙黃線》的創作基礎與前身,但在觀者得到《雙黃線》一個小時的滿足後,再承接一個十分鐘的作品,在考量舞作內容與長度的配置下,《低語》是否有其同場呈現之必要性?除此之外,我衷心讚賞,在這個表演藝術追求著所謂跨領域結合的時候,能夠看見這樣一個很純粹的創作者,出發點永遠簡單,但內容卻是豐富與真誠的;就像黃在第三屆數位藝術表演獎的決賽中所談論到為什麼要發展《黃翊與庫卡》這個作品時所說:「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夠跟機器人一起跳舞」。我會繼續期待這個林懷民口中「可怕的孩子」。

《雙黃線》

演出|黃翊、胡鑑
時間|2012/09/2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將自己重重的跌落,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在束縛之下的痛,更是強大。內心情感的交錯,交由兩位舞者在鋼琴邊的肢體對話。對話不僅包括了琴聲的呼應對答,舞者間始終以一種交錯的姿態,穿梭於彼此之間。這是一個人的內心交錯?亦或者是兩人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呢?再再將編舞者的內心坦蕩蕩的呈現於觀眾眼前。(黃宛茹)
10月
31
2012
空間的開啟,正是「雙黃線」所留給彼此的。甚至,「雙黃線」其實是舞者在動態中畫出來的。在肢體之間有捉迷藏的空間,有躲藏與現身的紛然時刻,有操偶般的動與受動力場。舞者玩弄空間,給的、被給的,成了共有的,不見彼此依存的綿密,反而是隨時可以拉回自身的兩道力流。(吳若慈)
10月
02
2012
從服裝媒材設計,從以身體呈現心理空間如《流動的房間》,進一步藉機械互動裝置偵測舞者身體訊號並運算轉譯為音調旋律,黃翊既藉由數位技術表層化、外部化了身體最深層的感知經驗。《雙黃線》一作或呈現了黃翊在經過系列「皮膚」計劃的外延概念,及機械裝置實驗對身體訊息運算以至回應和再現之間所呈現的動力邏輯,轉化成為對日常關係中人與人、與物件之間的思考。(李時雍)
10月
01
2012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