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動作的初衷與純粹《雙黃線》
10月
03
2012
雙黃線(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1次瀏覽
沈怡彣

觀眾為了什麼走進劇場?編舞者為了什麼開始一個作品?進劇場看演出和編舞創作的原因,可以簡單,可以複雜,端看個人自由選擇。

舞作始於黃翊獨舞,從對於舞作書寫上所落下的第一筆,我們就可以約略窺知到那雙握著筆的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黃以慣常運用的探索關節、身體部位間的主被動關係作為開場,遊走、轉換於兩張椅子之間,我們可以看見他對於累積、再發展這件事的琢磨。接著胡鑑出場,坐穩了在架著兩支麥克風的桌前,筆尖在紙張上快速慢速的游走、提筆離紙那瞬間的無聲延續、頓筆的清脆、折筆的無所遲疑、紅酒杯底在桌面上滑動的音效以及揉紙所發出的糾結聲響,觀者可以在舞者中性的表演溫度中輕易的有情緒上的想像空間;或者什麼都不多想的話,只看那些不舞蹈化的動作在空間中所帶出來的軌跡、速度、力度強弱變化,卻也都是不平淡的視覺呈現。配上黃翊在左舞台舞著,觀者很容易就跟隨到黃與胡所製造出來的聲響有所動作上的對應,在這點上,亦再次看到了黃對於累積、再發展模式的喜好。

接下來的一段,黃胡一正一側的坐在桌前,以煙為發展主題。黃吸滿煙,藉由不同的釋出動作,看見無形體的煙因著動作不同而有著在空間中不同樣貌的飄散,而胡就只是坐著、似無任何相關的坐著,抽著煙,讓我們看見那一明一暗著的火星相對於黃的情緒氛圍。其中一個黃吸了滿嘴煙、大大的憋氣、琴音也跟著懸在空間時間中的畫面,那瞬間,因為總是能在黃的作品中看見眾多可能性,因此甚至想像著煙會從黃的兩耳中噴冒出來。

而後,黃獨自坐在鋼琴前彈著時,因為琴是擺在演奏者背對觀眾的角度,因此透過琴鍵上方的琴板,映照出黃的手,在上頭移轉、輕觸與長按著,似乎在那個空間中,的確存在一支微觀的雙人舞。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在胡與孫陸續加入後,雖然多了三人位置與手位上的變化,但也因此影響了視角,失去了觀看舞中舞的小小樂趣。

舞作中很多時候,光源只來自頭頂的一盞電腦燈,所以有時表演者的臉會隱身於黑暗中,就像最後胡唱著歌的部份。在這樣的設計下,創作者隱藏起最直接訴說的臉部讓觀者更容易只透過表演者的肢體去感受,簡單與不簡單的相互關係在這裡被看見。

換場後進行的第二支舞作《低語》,可以看出是《雙黃線》的創作基礎與前身,但在觀者得到《雙黃線》一個小時的滿足後,再承接一個十分鐘的作品,在考量舞作內容與長度的配置下,《低語》是否有其同場呈現之必要性?除此之外,我衷心讚賞,在這個表演藝術追求著所謂跨領域結合的時候,能夠看見這樣一個很純粹的創作者,出發點永遠簡單,但內容卻是豐富與真誠的;就像黃在第三屆數位藝術表演獎的決賽中所談論到為什麼要發展《黃翊與庫卡》這個作品時所說:「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夠跟機器人一起跳舞」。我會繼續期待這個林懷民口中「可怕的孩子」。

《雙黃線》

演出|黃翊、胡鑑
時間|2012/09/2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將自己重重的跌落,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在束縛之下的痛,更是強大。內心情感的交錯,交由兩位舞者在鋼琴邊的肢體對話。對話不僅包括了琴聲的呼應對答,舞者間始終以一種交錯的姿態,穿梭於彼此之間。這是一個人的內心交錯?亦或者是兩人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呢?再再將編舞者的內心坦蕩蕩的呈現於觀眾眼前。(黃宛茹)
10月
31
2012
空間的開啟,正是「雙黃線」所留給彼此的。甚至,「雙黃線」其實是舞者在動態中畫出來的。在肢體之間有捉迷藏的空間,有躲藏與現身的紛然時刻,有操偶般的動與受動力場。舞者玩弄空間,給的、被給的,成了共有的,不見彼此依存的綿密,反而是隨時可以拉回自身的兩道力流。(吳若慈)
10月
02
2012
從服裝媒材設計,從以身體呈現心理空間如《流動的房間》,進一步藉機械互動裝置偵測舞者身體訊號並運算轉譯為音調旋律,黃翊既藉由數位技術表層化、外部化了身體最深層的感知經驗。《雙黃線》一作或呈現了黃翊在經過系列「皮膚」計劃的外延概念,及機械裝置實驗對身體訊息運算以至回應和再現之間所呈現的動力邏輯,轉化成為對日常關係中人與人、與物件之間的思考。(李時雍)
10月
01
2012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