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觸身的感情《雙黃線》
10月
02
2012
雙黃線(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7次瀏覽
吳若慈

舞作名稱「雙黃線」頗為引人思量,簡單的意象,明確的想像,如同黑色系的舞台一般樸實。一架鋼琴、一只書桌、兩張椅子、若干物件,柔白羽化的光圈落於地板,反差臉孔陰影的光束落於舞者,樸實地幾乎不述說故事,現場鋼琴單音響起,字詞般一點一滴落於肢體動作,悄然開始了感情的渦流。

兩名黑西裝舞者(黃翊、胡鑑)盡可能少地觸碰到彼此,這幾乎可算是此舞作的母題,然而這無關乎寂寥空冷,反而在空間的佔有與躲藏間流露微妙的溫度。維繫溫度的,正是器物們所帶來的琳琅聲音,舞者的身體開放給聲音,兩名舞者的肢體間有了不相觸的和諧。最為顯著的兩幕,即是書桌上紙筆杯手之間的聲音之舞配合舞者在光圈下的即興獨舞;以及鋼琴前不安於座位的不觸身單音四手連彈。獨舞者如何與聲音共舞卻不失落自己的流暢步法?如何在傾聽的同時也付出自己?四隻手如何維持著琴音的低語,又閃躲著對方的肢體?或者說,又要在對方佔據的空間中尋找空間?

空間的開啟,正是「雙黃線」所留給彼此的。甚至,「雙黃線」其實是舞者在動態中畫出來的。有幾幕雙人舞正展現著這種簡潔俐落,身體接觸支點極少的畫線。當一隻手揮掃過來,幾乎撞上的時刻,頸項一彎,朝背脊去了,讓出了手的揮灑空間;輕輕一躍雙腳飛空了,馬上又落,下一道旋轉或直立起落的線條隨即又展開。在肢體之間有捉迷藏的空間,有躲藏與現身的紛然時刻,有操偶般的動與受動力場。舞者玩弄空間,給的、被給的,成了共有的,不見彼此依存的綿密,反而是隨時可以拉回自身的兩道力流。

若即若離的交集與磨合,逐漸從鋼琴單音,走向三人(兩名舞者與作曲暨演奏孫仕安)連彈旋律,走向引吭歌唱,聲音的密度與濃稠感越發強烈,感情的聚合也越集中。當舞者靜靜駐於舞台,以歌聲接替了肢體的律動,與琴音合鳴,獨舞的、雙人舞的、物件的、肢體的、手指細膩動作的、全身大幅躍越的,終究被歌聲帶入另一層開闊或者另一種緊密。如果說,音樂與舞蹈有某種根本上的同調,那麼此時正像是某個高峰或者起始,歌者聲音漸收,琴音也漸弱了,全場極靜,氛圍猶在,彷似等著等著,靜著也動著。以致於最終,當歌者再度發出樂音,鋼琴再度叮鈴,現場氣氛反而凝結,沒入高潮收尾的情感當中。

然而,這導向某種全新的場域。舞者再度出場,更貼近地板,「雙黃線」的意象這回清楚可見,兩個舞者並排著展現一樣的動作,不相接觸,但彼此的聯繫已默契十足,不待拉扯,彷彿前段表演的聲身追逐與藏躲早已化入平行線的直白陳述。當「雙黃線」的意涵苦盡甘來一般,展現為同一方向同一姿態時,卻正好迎來「雙黃線」之舞的盡頭,兩道黃光分別自舞台左側與後方射出,交會於即將分離的兩人,兩人走向漸遠的兩道,退場前一道回眸,完成這場以情感場景作結的演出。

這恐怕是專屬於舞蹈空間的「雙黃線」,因跳舞結合的「雙黃線」,有話要說的身體,道出了舞蹈本然的樣子。

《雙黃線》

演出|黃翊、胡鑑
時間|2012/09/2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將自己重重的跌落,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在束縛之下的痛,更是強大。內心情感的交錯,交由兩位舞者在鋼琴邊的肢體對話。對話不僅包括了琴聲的呼應對答,舞者間始終以一種交錯的姿態,穿梭於彼此之間。這是一個人的內心交錯?亦或者是兩人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呢?再再將編舞者的內心坦蕩蕩的呈現於觀眾眼前。(黃宛茹)
10月
31
2012
舞作始於黃翊獨舞,從對於舞作書寫上所落下的第一筆,我們就可以約略窺知到那雙握著筆的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黃以慣常運用的探索關節、身體部位間的主被動關係作為開場,遊走、轉換於兩張椅子之間,我們可以看見他對於累積、再發展這件事的琢磨。(沈怡彣)
10月
03
2012
從服裝媒材設計,從以身體呈現心理空間如《流動的房間》,進一步藉機械互動裝置偵測舞者身體訊號並運算轉譯為音調旋律,黃翊既藉由數位技術表層化、外部化了身體最深層的感知經驗。《雙黃線》一作或呈現了黃翊在經過系列「皮膚」計劃的外延概念,及機械裝置實驗對身體訊息運算以至回應和再現之間所呈現的動力邏輯,轉化成為對日常關係中人與人、與物件之間的思考。(李時雍)
10月
01
2012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