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錯身影的秋之語《雙黃線》
10月
31
2012
雙黃線(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1次瀏覽
黃宛茹

「舞蹈秋天」今年邀請了一位年輕且具有實力的舞蹈新銳編舞家黃翊,以《雙黃線》為秋天的舞蹈表演更添一抹氣息。作品《雙黃線》如同這個季節一樣秋天,抑鬱的氛圍、深沉的語彙以及充滿難以言喻的肢體。經由雙人舞及一架鋼琴詮釋,讓觀眾不需看節目單,也能一起感同身受這憂傷的秋天。簡約的舞台、昏暗的燈光,更突顯出舞者的孤寂。這是《低語》的延續,將作品拉回編舞者本身,不以五光十色的燈光效果來訴說,取而代之的是,乾淨俐落的舞台來表現快樂、孤獨、期待與失落。

現代舞作品不斷推陳出新,頻頻向現代科技相互挑戰,激發出更多不同的火花,似乎將現代舞邁向跨界作品才是個發展目標。如《早餐時刻》亦將大螢幕搬上了舞台,呈現出別出心裁的舞蹈作品。而《雙黃線》非但沒有朝向「科技路線」,甚至回歸到「舞蹈、舞者」本身,從肢體中去表現更深沉的境界。跳脫了現代舞蹈市場,反其道而行是不是很冒險呢?雖然黃翊擅長於結合舞蹈肢體與影像的多層次表現,但這回,卻跳脫現代科技的框架,回歸到根本──舞者與鋼琴,就如同在未加以裝飾的排練室一樣純粹。黃翊也說:「這是場『不插電演出』。」沒有科技聲光效果,僅有麥克風的收音。這場不插電的演出,正也是吸引筆者進劇場觀舞的原因之一。

整場舞作以鋼琴現場伴奏,開頭由琴聲帶起,一段和聲反覆進行。穿著西裝的舞者,對於現代舞的詮釋更添增些難度。這一身西裝,就如同一般外人所見,良好形象的表徵。但卻渾然不知,這席西裝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才正要開始。舞者將自己重重的跌落,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然而,這西裝卻無法掩飾筆者所感受到那背後的痛。合身的西裝也沒讓舞者失於詮釋內在身處的情感,反倒是呈現出更強烈的對比。在束縛之下的痛,更是強大。內心情感的交錯,交由兩位舞者在鋼琴邊的肢體對話。對話不僅包括了琴聲的呼應對答,舞者間始終以一種交錯的姿態,穿梭於彼此之間。這是一個人的內心交錯?亦或者是兩人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呢?再再將編舞者的內心坦蕩蕩的呈現於觀眾眼前。唯美中不足是受限於舞台,坐在鋼琴椅子的正後方觀眾,在這個段落無法完全地看見舞者的肢體對答,而是觀看舞者的背影,實在略為可惜,錯失這精采的片段。

《雙黃線》的舞者在舞作中做了很多嘗試,但嘗試中又不失原味。以聲音藝術、彈琴等,最後還運用歌聲來將情感的詮釋更到位,這些都是不能忽視舞者對其舞作的用心,以及採用最真實的一面來呈現貼近舞者的內在。看完這齣舞作,似乎也讓觀眾去察覺自己那不願被碰觸的灰色地帶。

《雙黃線》

演出|黃翊.胡鑑
時間|2012/09/3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始於黃翊獨舞,從對於舞作書寫上所落下的第一筆,我們就可以約略窺知到那雙握著筆的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黃以慣常運用的探索關節、身體部位間的主被動關係作為開場,遊走、轉換於兩張椅子之間,我們可以看見他對於累積、再發展這件事的琢磨。(沈怡彣)
10月
03
2012
空間的開啟,正是「雙黃線」所留給彼此的。甚至,「雙黃線」其實是舞者在動態中畫出來的。在肢體之間有捉迷藏的空間,有躲藏與現身的紛然時刻,有操偶般的動與受動力場。舞者玩弄空間,給的、被給的,成了共有的,不見彼此依存的綿密,反而是隨時可以拉回自身的兩道力流。(吳若慈)
10月
02
2012
從服裝媒材設計,從以身體呈現心理空間如《流動的房間》,進一步藉機械互動裝置偵測舞者身體訊號並運算轉譯為音調旋律,黃翊既藉由數位技術表層化、外部化了身體最深層的感知經驗。《雙黃線》一作或呈現了黃翊在經過系列「皮膚」計劃的外延概念,及機械裝置實驗對身體訊息運算以至回應和再現之間所呈現的動力邏輯,轉化成為對日常關係中人與人、與物件之間的思考。(李時雍)
10月
01
2012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